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明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雅俗共赏,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
春天真好 “贤”话清明
文/韩积蕊(山东)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四序无如春最好,一春最好是清明。清明时节春意浓,草木萌生,杨柳青青,草长莺飞,鸟语虫鸣,百花争艳,生机盎然。迎春花、杏花、桃花、樱花、海棠都开啦,带给人以希望与活力,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不仅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憧憬,更承载着对先贤的追思。
为使我们学写文章富有文采,特加描写春天景色的语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个绚丽多彩的季节里,春光明媚,春风拂面,春暧花开,万紫千红。清明时节花争艳,正是踏春好时光。正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描写的那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百花齐放百花香。
迎春花为百花之中开最早。花先于叶开放,金黄色,外染红晕,清香绽放,有金腰带之称。
杏花有红有白、占尽春风。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花色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李花洁白秀美,质朴清纯。樱花起源于中国,早春开花,满树烂漫,如云似霞,非常漂亮。
海棠花姿潇洒,雅俗共赏,素有“国艳”、“花中神仙”的美誉和“玉棠富贵”的意境。
梨花花色如雪,一树梨花片片香,一树梨花压海棠。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全方全位的春天,多姿多彩,欣欣向荣。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你看那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忙碌的身影来来往往,乡村的田地里,农民忙着耕地播种,播洒丰收的希望。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鲜艳的春装;背起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我热爱春天,我喜欢闻到花儿的芳香,看到大树的新绿,听到小鸟的欢唱。我热爱春天,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新的希望!
大家用自己的视觉(观春景)嗅觉(闻花香)听觉(听莺啼鸟鸣)想像(秋天丰收的场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会更加美好。咱们再继续说——清明。
何谓清明?清明,清明,清洁而明净。清明,是节气,是国家法定假日,是祭拜先祖的日子,更是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于:祭奠先祖、缅怀英烈、追思故人,亲近自然。感念生命与希望。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寒食》唐·韩翃[hóng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的精神内核和意义是: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春祭节日,主要是为了祭祀缅怀祖先。这个节日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孝道亲情,唤起家族共同的记忆,还可以增强家家族成员乃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祭祖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一种美德行为,是儒家家传统文化的核心。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演变而来的,先有节气,后有节日。
清明有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清明节,这是传统节日,我们沿袭了上巳节、寒食节的传统,融合而来。清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气候的变化。那么清明节气怎么来的呢?下面来看看清明节气的由来。
传统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二千五百年历史。《史记·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清正廉洁,洁身自爱;“明”,明辨是非,公私分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北斗七星,勺柄向东,天下皆春”常常刮东南风。清明风来了,清新和畅,催人奋进,孕育新生。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据《辞海》“清明”词条解释: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物至此时,气候温暖,草木萌茂,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改变了冬季寒冷枯寒的景象。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农历三月初,换算成新历,约在4月4日或5日。《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农谚。
一年有12个月,分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个月。五天为一候。“候”是古代气候学上的一种基本时间单位,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小的时间单位。在二十四节气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就是说一候是五天,3个“一候”恰好是15天,正好等于一个节气的长度。正因为如此,一个节气才被称为“三候”。
《二十四节气歌》诠释中华智慧和中国人的浪漫哲学。
传统版《廿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新编《廿四节气歌》: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东北版《廿四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是国家法定休假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四个节日都各自充满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1、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大年、过年。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驱除瘟疫的一个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为驱除瘟疫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国三大鬼节】
清明节,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祭祀祖先。
中元节,“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道教,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唐代中元节开始兴盛,这是中国道教的叫法,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日。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在祭祀中,供奉祖先的时候除了食物、蜡烛、纸币和其他一般的必需品之外,人们必须把冥衣烧给他们的祖先,叫做“送寒衣”。(流传于冀鲁豫地区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故事)
【三合一的节日】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fú xì]古人在水边戒浴,以除不祥的一种祭祀。(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的缘由。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好风尚。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乱政,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被迫出逃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百姓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笔者撰写顺口溜为证:
清明时节柳色新,
割肉奉君尽忠心,
春秋重耳介子推,
君臣情谊传古今。
清明节从唐代开始,祭扫就纳入国家礼制。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无数诗句。诗意清明诗累累,情切切,意盈盈,无限情愫蕴含其中。大家首先阅读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清明》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综述】清明节,节清明,让我醉倒在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歌《清明》里,打开所有的门窗。让记忆找到回家的方向。柳叶青青寄托我的哀思,细雨微微化作我的忧伤。端起酒杯,倒出所有的崇敬;插上白幡,竖起所有的追思怀念。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拜天、拜地,拜祖先。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清明是讲不完的故事,是道不尽的情愫,是绵绵长长的记忆和世世代代的传承。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牵钩(拔河)斗鸡等,极大地丰富了古今社会生活。
【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和扫墓时期,人们会前往墓地,铲除杂草,放置供品,祭拜祖先,燃烧纸钱,或献上鲜花,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
【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天人合一,尽享春光。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文人墨客尽享春光的同时,撰文吟诗,以表踏青之乐。
1、春风: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5、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2、春光、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春笋、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出自唐·白居易《食笋》
4、春晖、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5、春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6、春寒: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7、春梦:唐代岑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8、春梦:唐代·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让霉运飞走,给自己带来好运。
风筝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玩具,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据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个叫墨子的哲学家,他发明了一种“空船”,以木头制成木鸟,称“木鹞”,研制三年而成,用来测试风力和风向。这种“空船”后来演变成了风筝。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明清时期,风筝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人们不仅在春节期间放风筝,平时也会组织风筝比赛。据说当时的风筝比赛规则非常严格,要求风筝不仅要飞得高,还要飞得稳,而且不能碰到别人的风筝。人们称为“飞天仙鹤”。
【与风筝有关的诗歌】
清代诗人高鼎晚年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释义】农历二月,村前屋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2、《春闺》
清·骆绮兰
春寒料峭乍晴时,
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
吹来落在杏花枝。
【作者简介】
骆绮兰,清代嘉庆间女诗人。字佩香,号秋亭,上元(今南京)人。江宁诸生龚世治妻。早寡,少耽吟咏。袁枚诗弟子。工写生,尤喜画兰,以寄孤清之致。自绘《佩兰图》著有《听秋轩诗稿》传世。
【与风筝有关的小故事】
风筝的发明,最初应用于军事。秦末,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垓下之围,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
到了现代,风筝的制作技术更加先进,材料也更加丰富,形状更加多样化。现在的风筝不仅可以飞得高,还可以飞得快,甚至可以在水面上滑行。而且现在的风筝比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风筝共长320米,“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清明节的体育项目】
【牵钩】“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牵钩的另一种蕴意:牵钩清明的到来,意味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古人认为应该适当的出来拉一拉筋骨、通一通脉络,甩掉冬天带来的疲乏与困倦,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因此“牵钩”的这个习俗便出现了。
【蹴鞠】
蹴鞠是一种踢皮球的体育项目。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与今天的足球运动差不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差练武士。“蹴”字,有用脚击打、踢、踏的含义,而所谓“鞠”,就是指早期用皮革、棉布做成球皮,球内用毛或米糠填充的圆形球体。
战国时期,这种游戏就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里比较流行的娱乐方式,既锻炼身体,又能愉悦身心,因此“蹴鞠”这种游戏习俗便流传至今。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先民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恰,锻炼身体和意志。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描写《荡秋千》的古诗词精选
《蝶恋花·春景》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赏析】这首词是《蝶恋花·春景》,创作年代不详,说是其年近60岁被贬惠州时所作。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伤春之作。
词中虽有不少词汇,如“残红”、“吹又少”、“不闻”、“悄”、“恼”等,都含有一种“逝去”的伤感之意,投射了词人未能报国之憾、思乡之绪、感叹韶华易逝的失落心境。词写暮春景色与伤春之情,惜婉之中有豪语,以超脱的态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仅仅伤春的境界。
首句看似伤尽春花凋落,实则由衰亡中点出新生:花虽将尽,果却待熟。生与衰的对立,于词人高妙的构思下得以统一,使人在感染几分悲凉后又意识到生机。
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洗炼而不落俗套。燕子飞,本是动态,词人于其后加一时字,即将这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绿水人家,本为静态,词人却以一绕字使之动态顿生,化静为动。
枝上两句先跌后扬。柳棉吹又少以一又字,点出絮花飞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情溢然纸上,余韵无穷,极尽婉约凄艳。
词的上阙:残红褪去,不就有“青杏小”了吗?“柳棉吹又少”,不就有“何处无芳草”了吗?天下哪里不是美景,哪里不能安心,哪里没有希望呢?纵使晚年被贬漂泊,仍然要笑面余生。
词的下阙:路上行人不得见墙里佳人,较后连美妙的笑声也听不见了,多情的墙外人因此生出烦恼,还是那年轻的、无情的佳人比较幸福啊!
【感悟】大家反观自己的坎坷人生,也许会遇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怎么办呢?那就算了,随它去吧,既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如作一个无忧无虑之人,听歌,发呆,品茶,喝酒,吟诗作赋,赏月观雪,就这样平平淡淡生活,我自努力向天笑,把握从容达观的心态,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如此令人神往,除了他满腹的才华、高尚的情操和传奇的人生,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才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才会成为千古名句,它的深意就是让大家放下执念,去寻找生命中其它的美好,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描写荡秋千的精彩语段】
老树枝上,挂着我的秋千架。轻轻的风儿从耳旁擦过,秋千儿越荡越高。飘起,追赶那轻柔的白云,飞下,滑过那浮动的地面。再高点儿吧,像小燕子一样,穿梭飞翔,象小船儿一样,扬帆起航。
望着蓝蓝的天空,那悠悠的白云,坐在荡悠悠的秋千上,任思绪随着那秋千翩翩起舞。这种感觉又有别于小时的玩耍,秋千荡下的岂止是小时的梦,还有那幽幽的思念。仿佛已荡上云端,抓住那蓝天中的白云,飞向远方,飞向我的故乡。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降临,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成长也比较快,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此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确定3.12为植树节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保证树木的成活率;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化名中山樵。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插柳】
中国植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柳树象征驱鬼辟邪;柳树的叶片青绿,枝条柔软,寓意为情意绵绵和挽留。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有留恋、思念的意义。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古人认为,柳条能辟邪,可以去除身体上的陈年旧疾,给全身带来新的生机,保持焕发的活力,因此到了清明这一天,河堤旁边,不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折一枝柳,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求个平安,同时,柳枝戴在一些年轻女子身上,也成了一道漂亮独特的风景。
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插柳”“折柳”有三重含义】
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歌。渭城朝雨漫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老朋友请你再干—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也是此意。诗意: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呢?
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与柳树有关的典故】
插柳、折柳之俗与我国人民种柳、爱柳之风有关。
1、春秋晋国清明柳(略)。
2、晋代陶侃镇守武昌时,在当地遍植柳树,名为“官柳”。
3、汉代太尉周亚夫在军营种植很多柳树,使军营从此得名“柳营”。
4、隋炀帝曾号召全民种柳护堤,并赐以重赏,白居易曾有《隋堤柳》记之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5、黄巢起义曾以“清明戴柳”为号: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黄巢《不第后赋菊》最为著名: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从诗中可以感受到黄巢豪迈霸气那种俯视一切的气魄,以及科举屡试不第的失落与对现实政权的愤慨,展现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也为后面起义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6、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把长安的一株柳树带到拉萨,并亲手种植在大昭寺前,这棵树迄今还郁郁葱葱。
7、清朝左宗棠的“左公柳”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
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后人刻诗颂之: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地域都有各自不一样的美食习俗。
【吃彩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捞,认为吃了以后可以免除病痛或孕育生子。
【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了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一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意。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作团子。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吃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现在,浙江长兴、江苏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拓展阅读】
什么叫物候?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说起物候这个话题,大家可以联想到物候专家竺可桢。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创建人、奠基人,中科院院士。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巧颂国气象观测网。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被选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课文。《物候学》是竺可桢的科普创造思想的代表作品,行文通俗流畅,极富文采。
竺可桢,1890年生于浙江绍兴,小商人家庭。幼时聪明好学,童年学习勤奋,并萌生爱国思想,敬佩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学者王阳明等人的学识和思想。1909年(19岁)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1910年(20岁)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28岁)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1936年(46岁)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6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74岁高龄还参加野外考察。1964年(74岁),竺可桢发表了《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会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
【小故事】竺可桢自幼聪慧好学,两岁开始认字,5岁识字千余,7岁开始写作文。他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浙江绍兴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竺可桢从小积极践行求是精神,求是就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是贯穿竺可桢一生的思想核心。他的做人原则是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竺可桢一生勤奋,发扬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系,被公认为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清明上河图》简介】
谈到清明这个话题,不得不说《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画概况】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节十大禁忌】
1、孕妇不宜去扫墓,因为舟车劳顿,不利孩子健康。
2、不要晚上去上坟,晚上黑,阴气重,容易联想到一些恐怖的事情,最好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前去比较好,此时阳气旺。
3、不要在墓地嬉戏打闹,上坟祭祀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敬畏,要严肃一点,不要嬉笑打闹,嬉戏打闹显得没有诚心,对自己不利,亦打扰了逝者的清净。
4、不要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如果穿得大红大紫的话,显得我们不够诚意,有些轻浮,重视不足。
5、不要穿新鞋子。穿着新鞋去上坟,会被认为不尊敬逝者,因为新鞋不踩旧人坟,这非常的不好。
6、不要带成串的水果,因为成串有着成串跟先人走的意思,就比如说龙眼,葡萄、荔枝这样的水果都不适合上坟用,寓意不好。
7、不要拍照,在去扫墓上坟的时候,最好是不要随便拍照的,放在手机里的话,看到这些相片,也会感觉怪怪的,而且清明节上坟是要严肃一些,这不是游玩的场所,是不没有必要去拍照的。
8、别问人借钱,这年头,借钱本身就难,可没有难言之隐大家也不会张口问别人借钱。不过不管再难,清明这天也不能开口借钱,毕竟这天是活人给死人送钱的日子,借钱会影响个人财运。
9、别串门。清明是祭祀之日,因此大家忌讳这天去别人家串门,特别是扫墓后更不可以,别人会以为你将晦气带过去,很不高兴。
10、清明节是中国阴历的鬼节,为防人鬼相冲,引起互相干扰,所以晚上尽量避免出门!
【作者简介】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自幼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在市电视台录制的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