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碰撞出的汉字——鲜
凌代琼
中国汉字的诞生,是我们的祖先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字为声迹,汉字——“鲜”字,由舌尖的味蕾碰撞而生,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
具体说来,“鲜”这个汉字的出现,距今已有4300年的历史了。依水而居的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先民们,在“鲜”字还没有诞生之前,视羊肉为一种特殊的美味。羊的驯化家养已有6000年的历史。当时占卜使用的龟甲上,便常常刻有“用羊十牛二”之类的卜辞。意思是在祭拜祖先神灵时,用十只羊和二只牛作为祭品。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把最好吃、最鲜美的食物贡献在祖宗神灵面前,乃是承认他们对于这些祭品享有最高的主权和优先权。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羊肉确实是一种很“美”的食物。古人造字有,羊美为大的说法。
生活在上古帝尧时期,居住在徐州的先民们,将羊肉与鱼肉相结合,才创造出了独特的风味。象形的文字——“鲜”,也就随体诘出。文字里的“鲜”与生活里的味,才完美地结合,生活的大锅中,才咕嘟咕嘟出“鲜”味来。
由羊与鱼组成的“鲜”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对羊肉这种食物的特别爱好,也重新确立了先民嗅觉的新关系。羊肉的膻味与鱼腥的刺激,在薪火的燃烧中,综合成新的复合味觉,刷新了先民们味蕾的新感觉,将从前的饮食,只是“烧烤羊肉”,发展到了烧烤、煮食、蒸、炒的新阶段。中国古典第一菜,也就随着“鲜”味流传起来。
“鲜”字的出现,自然想到传说中的一道名菜——“羊方藏鱼”。 这道菜,蜚声淮海大地,仍是徐州的一道名菜,无人不知不晓。现在还在传承着。但要追溯此菜的来源,还与活了800岁的“彭祖”息息相关。
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欢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天,夕丁捕到一条鱼,让母烹制,恰巧家中正炖羊肉,其母趁彭祖不在,把羊肉割开将鱼藏入,与羊肉同炖,至鱼熟取出,与夕丁食之。彭祖回来后吃羊肉时,觉有异香之味,即问其故。经妻子说明后,彭祖如法炮制,果然鲜美异常。于是,一个新的汉字“鲜”字,也就在口口相传中诞生了。
此菜亦属“食疗菜”之范畴。据《饮食疗物中》注释:羊肉性甘温,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鲫鱼性甘平,清热解毒,益气健脾,二者有结合之处,能医多种疾症。古人赞颂云,有病能治,无病能补。据现在的科学研究分析,鱼羊这两食物所含的蛋白质组,部分氨基酸同烹时、发生了化学反应,这就是鱼羊配在一起有异鲜之味的原因。难怪千百年来“羊方藏鱼”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
“羊方藏鱼”为汉高祖刘邦青壮年时所爱吃菜肴之一。丰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丰生丰长汉高祖,鱼汁羊肉饱口福。东征西战探故乡,乐吃鱼汁羊肉汤。”羊方藏鱼的制作,古法取材十分讲究,夏秋季用羯羊配鲫鱼,冬春季用阉过的牝羊配鳜鱼。其菜的特点是原汁原味,滋浓味醇。
不要听古人说得玄乎,要想得到古法新味道,得到舌尖上的鲜味满足,只要将锅中注入水,放入羊肉,加盖烧开后捞出冲洗干净。用刀从羊肉扯侧面剖开,将鱼藏入。将鱼头、鱼尾装盘,加葱段、姜片,放入蒸锅蒸熟,取出装盘。起油锅,倒入花椒、姜片、八角、葱段等调料炸香,加水放入“羊方藏鱼”。(将鱼藏在羊肉里)再加料酒烧开,转小火炖至羊肉酥烂即可。调入味精、红曲粉,捞出羊肉,盛入装有鱼头鱼尾的盘中,将锅中的桂皮、八角挑出。再加入淀粉和香油调匀,淋入盘中。这道美味就大功告成了。
现在,只要你拿起筷子,开吃,文字里的味道与传说,就会从的舌尖泛起。你的视觉与嗅觉都会在品尝中,获得一种满足。无论是文化、乡愁还是追溯,都会使你在一种咀嚼里,陶醉在传世美食之中。

作者 凌代琼简介 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8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