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清明的深层内涵和终极意义
林占东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一个节气,还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中的一个节日。作为一个节气,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作为一个节日,人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可见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的交点,又是传统节日的节点。
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据史料记载源于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在流亡中经过无人区时,没东西吃劳累饥饿得都站不起来了,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端给公子喝,公子才恢复了精神和体力,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年陪伴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是不慕功名利禄之人,打好行装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绵山请介子推,但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实在难找,有人献计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见状大哭……在装殓时又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天定为寒食节,此日家家户户禁止生火,都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寒食节后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念及介子推一生忠诚、廉洁、正直、清明,晋文公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再来看一下许慎《说文解字》对“清”字的解释:《说文·水部》“清,朖也。澂水之貌。从水,靑声。”“清”是会意字,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个“丹”字,“丹”字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青”的本义是蓝色,如“草木青青”,意为草木郁郁葱葱欣欣向荣,而“草木”生长在平地与高山之上,所以“清”字有山有水。“清”的本义为水澄澈、纯净、透明、无杂质。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河水清且涟猗。”“清”引申指明晰、明白。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清则无杂质,所以又引申指一点儿不留、完尽。如“肃清”、“清除”。
再来看一下许慎《说文解字》对“明”字的解释:“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意思就是“月光从窗户里照进来使屋子里很明亮的样子”。可见其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即照亮、点燃、公开的、天亮等含义,所以词语有“如日东升”“如日中天”“重见天日”“重见光明”等。
“清”字有“山”有“水”,而有山有水的地方必有草木生长;“明”字有“日”有“月”,而有日月的天地必是朗朗乾坤。所以“清明”世界就是指有山有水、有日有月的清澈明朗的世界。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清明时节——春草青青、杨柳依依、梨花飞白、桃花落红……整个世界如同水洗过一样澄澈、明丽、干净。
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一分子,“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代表着自然界的法则和秩序,“人”则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己修身养性,与天地相融相通,以达到和谐愉悦的发展目标。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画家赋予山水以人的形象与品格。
在山水画中,“山”是阳刚与稳健的象征,代表着高大、雄伟、崇高和壮丽;“水”是阴柔与灵动的象征,代表着宽广、深邃、流动与变化。山与水的结合,代表着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自然状态。“山水”的形象被赋予道德的意义,如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山”代表着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品格;而清泉细流、潺潺流水的“水”则象征着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含蓄内敛、谦虚低调的气质。“水”的流动与变化往往代表着生命的运动、发展与变化,所以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成语,而“水”的平静则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平和,如“心如止水”“沉静如水”。山水画蕴含的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在山水画中,“旭日东升”代表着事业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红色是鲜血,是战争年代人民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红色是热情,是和平时期百姓对祖国敬仰和对生活热爱;红色是进取,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持续追求。 “月亮”是纯洁、美丽、优雅、美好的象征,它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载体: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文学来说,它代表着阴柔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于羁旅他乡的游子来说,它代表着思念之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两地分离的夫妻来说,它代表着团圆之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处于战火的百姓来说,它则代表着和平之愿,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所描述的战事、所表达的情感。
画家对山水、草木、日月等的描绘,包含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性评价——既体现了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但又超越了个人的自私、狭隘、偏见和功利,体现了普世社会的公共价值取向——高大雄伟、崇高壮丽……所以清明之于山水、草木、日月,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寄托,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表现,更是一种生命意义的体悟。
五代诗人冯道《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诗意是:贫穷富贵都是天意,不要长吁短叹牢骚。只管做好当下事情,不要问询将来结果。冬天过去冰雪就会融化,春天到来草木就会发芽生长。请您参悟这个道理,自然规律从来都是简单明了的。诗理是:人生的穷达,冰雪的凝融,草木的荣枯,都是自然的规律,人们只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积极向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达到《庄子》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来实现人更好的生长和发展。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一次出游;人不必畏惧于死,因为死如一次归去。出游是惬意的,它使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欣赏世间美景;归去是欣慰的,它让人放弃功名利禄、忘却得失荣辱。我来过,我无憾;我归去,我无悔。视生若死,视死若生,这是人生的大境界。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它反映了天体星象、气候气象、地表物象的变化;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它又表现了人们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拔河蹴鞠的活动。宇宙虽然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但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在有规律地运行着,都有荣枯生灭,所以起点即是终点,终点又是起点。太阳一天一次升落;月亮一月一次圆缺;季节一年一次更迭,周而复始……其实人也是,从出生到死亡,就完成了一个生命的一次旅程,变成一抔黄土,回归大地,被其它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动物吃掉,以另一种方式或形式存在于宇宙中,又开始了新的旅程……所不同的是,有的周期长,有的周期短而已。
所以清明扫墓祭祖是悼念祖先以励后人,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清明踏青郊游是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是万物共处天地同欢。正如史铁生所言“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生命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单程列车,生命又是一部不可复制的剧本,所以要看清生死,要珍惜生命。苏联伟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 ,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个革命者的铮铮誓言,也是一个奋斗者的豪言壮语。
人生当如清明,清白做人,清醒做事,清廉做官……人生当如清明,明白来处,明了去处,明达生死……在活着的时候,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时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自己想爱的人儿,看自己想看的风景……在该走的时候,像回家一样,不再留恋,不再挂碍,不再遗憾……去奔赴一场新的生命旅程。
2024.04.09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