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怡清
一部《情满年轮》,也就是作者用诗总结了不同时期所见之物与所感之事,表达了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初心的坚守。
本诗一共由七部分组成,包含了作者对于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经历的回望自述,以及理想积极生活的态度。由最后一部分《跋:海雨山风洗年轮》可知,作者的生命的旋律就是由追寻和诗组成的。

诗起于韶关。南韶之高岭,北韶之江水,韶关因丹霞江而起,生命傍山而生,这是原始气息,而人聚就有了生活气息。由此想到儿时上学的记忆,有草,有雀,有秋意和不悲秋的“我”,江水南流,流过高岭,流过春秋,流向“我”的每一缕思念。回忆中有家乡的龙牙河和秋山红叶,有热烈奔放和青春向上,还有童年的阳光。粤北的寒气,同山同雨胶结,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朦胧。入冬却能发新芽,回忆过去,陷入困境但心中仍有不屈的种子。古墟颓败之势,世事变迁的沧桑,但作者并不深陷于过去,而是同蓬勃的格桑花,大好时光的青年一道,更加珍惜此刻美好的时间,由此可见作者积极的入世心态。

一幅充满亲情,热爱和回忆的图卷徐徐展开,屋子外的木槿花,火车站与黄岗山,外婆唱的龙牙河和我们的思念流向远方。“梅花依旧迎春风”,母亲的歌声中充满了劳动者的理想,父亲唱的二郎山,充满了活力和未来的希望。后来,成为知青,“我”便也唱起了虎头山,这也是作者早期诗歌风格的奠基。“不必望穿秋水”“意气渐渐阑珊”,少年故事少年狂,少年孤身闯天地,“我”穿过红沙漠,村庄,秋水大桥,西京古道……青春,歌曲,年青的一代,父亲的年轮,母亲的年轮,“我”的年轮,后代的年轮。
风吹过“我”的记忆,吹响“我”的回忆,曾成为知青,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生活宽阔故“我”阔达。在石坑崆下,南海潮边,北江的下游……乡村的改变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在厂里,钢铁之光照亮着“我”的工装,“我”于是同钢铁一样有型,光亮的青年。
进入大学学习,热情就像炽热不灭的三角梅,憧憬着紫荆花的未来,学习就如冬日阳台的花语,多彩且美好。当时学路漫漫,如今年长,怀念过往,寻觅自然,仍记得初心。青春的结束令人怅然,但新事物仍会不断涌入。
歌曲走向海洋,记忆回到第一次出海,当时毕业憧憬,渴望远方,每个贝壳都藏有咸涩的秘密;诗人的遗产是飞翔的鸽群。 “我”的童话,是在椰林深处虚度,有歌唱,有花朵。“我”渴望旅途有星光,所以“我”深入海,依靠温暖的有希冀的心,点一支火柴,将冬天带走。“我”的追寻是海的那边,那也是“我”的乌托邦,“我”的理想一次又一次使“我”满血复活。
是的,以人生作诗。《情满年轮》,是作者立足于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的追求而以诗意浑然天成的,这是读起来具有现场感的诗。诗歌寄托了作者人生中的困难和欢乐各种碎片,吟唱了作者对于美好感情的追求与怀念,凝结了作者的岁月,抒发了作者积极向上不懈的追求。作者把人性与大爱以诗的语言作了完美的融合,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将现实同理想相结合之积极的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