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牡丹
不谢东风殷勤意,
暮春时节自登场①。
浓妆玉环无双色,
淡粉西施第一香②。
秾艳娇颜凌百丽③,
雍容华贵慢君王④。
朝霞喜看繁华后,
晚上从容对月光④。
①桃杏李嫁与东风,仲春开放。牡丹无需东风,暮春登场殿后。
②牡丹人称国色天香,态拟杨妃,香比西子。
③牡丹人称花中王,玉绡重瓣,簇集一起,中间金蕊,攒集成团,花艳且大,冠绝百花。古诗形容牡丹,有人用"剪"一词,极妙,如"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因为牡丹重重花瓣攒集,确如俏绢剪就。
④传说武则天冬日观赏,号令百花尽开,而独牡丹不从。
⑤红色牡丹如破晓红霞,宜白日欢赏。紫色和白色牡丹月下观赏亦佳。
古之诗词咏牡丹者,莫过皮日休和刘梦得两诗。
皮氏《牡丹》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开放时,正值晚春,百芳几尽,何况牡丹色艳香浓,异于他花。此牡丹称为"花王"之故也。
梦得《赏牡丹》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色、形、态同其他花卉比较起来,的确具有综合优势。
桃李杏梨,以及海棠,或者妩媚,或者素雅,但同牡丹相比,花小瓣薄,不"富"不贵,不过小家碧玉而已;芍药妖绕,但缺乏庄重之气,所谓"无格",好比舞女;白玉兰和莲花同牡丹相比,庄重雅致有余,但色淡,缺乏情调,好比仙女,常人难近。牡丹既庄重又富贵,犹如大家闺秀,可以雅俗共赏。
牡丹富贵,符合常人心理,牡丹大气雍容,符合国民气质。这是牡丹在唐代成为"国花"的心理基础,因为它符合盛唐富甲天下,雄居天下,气压天下的气象。
在古人的诗词中,常人花互拟,那么能与牡丹相比的美女呢,有杨妃和西子。这两位一位为明皇贵妃,艳且富态,同浓色牡丹正好相合。一位为吴王妃,地位高贵,淡雅,恰可比拟淡色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的这两句诗,恰可比杨妃和西子,一为明皇解语花,一实则对吴王无情但动人。
至于貂蝉和昭君,一妖惑董卓和吕布,一远嫁塞外,皆与牡丹形态不附。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国君喜而庶人欢,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宋人内敛,遍喜花事,然牡丹比于他花,犹有优势。
自崖山之难,百年元治,汉人失势,则宋人已喜之梅花转而居牡丹之上,因其傲雪凌寒,为汉人不屈品格之意象。
然牡丹雍容华贵大气,同中华大国民气质犹合,一旦国势复振,雄居天下,盛唐气象复回,则牡丹必复归。
清明时有两花,牡丹倾城倾国城,桐花偏居乡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真正全面提高,牡丹将真正成为全民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