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孙金龙,笔名(网名)北流泉。黄埔二代,上海(知青)女婿。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曾为工人、教师、企业宣传干部,政工师,甘肃金龙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经济时报》特约记者、甘肃省天水市工作站副站长。2003年定居上海浦东,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楹联学会会员,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兼职校对,参与2009版《辞海》校对。曾任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理事。诗作入选《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浦东诗坛十五家》(文汇出版社)等书刊;在网络、海内外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首)。先(《浦江文后任《川杨文萃》.苑》、《浦南文苑》等民刊责编、主编等。

启明星
孤单一星
瑟缩在东方天际
(在一天最寒冷的时分)
繁星们不知是畏惧黎明的寒冷
还是嫉妒太阳的将临
躲进各自的安乐窝
谋算着下一夜在银河系中的竞争
偌大的天幕背景
只缀着你一颗
——启明星
因此你那么明亮
那么清新
指明了迷途者的方向
温暖着每个有幸结识你的人
——勤劳的农夫
晨练的老人
值日的学生
……
你闪烁着
使黑暗浅薄了许多
让世界充满了信心
而一旦隐约传来羲和之车的马蹄声
你就心悦诚服地隐身于熹微之中
和大地万物一起
衷心赞美那伟大者的诞生
准备着完成明天
又一次的神圣使命
诗歌结构变化和欣赏活跃度
的四层关系
今音评论:
最近上海作家孙金龙最近在上海文艺出版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北流泉的歌》这是一个被当今文坛忽视了的作家,从这本书里我先选了这首“启明星”进行评论。重点谈结构和诗歌人物的四层关系。这个整体板块是沿二十七行一贯而下的形式,也堪称为结构,它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被喜欢这样结构的作者而应用,自有它的道理。
评论这首诗歌的道理所在,还是以注重它的背景,由此把赏析的事情做的确切一些。这个确切就是对作品和作者相对负责,也就需要谈它的深层次关系,比如,相比其它诗歌的分段结构的略不同,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内涵来决定的。这首诗决定的有四层含义,第一层是“启明星”的人物喻义。第二层是有关众生相的“繁星们”(详见第四行)。第三层相对“孤单一星”的那个“温暖着每个有幸结识你的人”的对象(详见第十四行)。第四层为“谋算着下一夜在银河系中的竞争”的那个人。
像这样相对通透力的提示和展示,也是从这首诗歌中提炼出来的。从诗歌文字的表面意来看,如只看到它的纬度所在,还是停留在固体化文字展现的层面上。而前面谈的那四层关系,是对诗歌经度的认识定位,它类似于诗歌线索的纵向,呈垂直,见深邃。尤其在听惯了诗歌纬度一种声音时,现在又提到了它的经度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能够受用。这是赏析诗歌时掌握其两端关系平衡的方法。
这时候,已经可见和接触到了这首诗歌的深度,就在于如何处理好这四层关系。四层也可以被视作是诗歌的框架,只不过它是隐形的。明朗的是一个自然段的顺延而下的表面框架形式。当突破诗歌表面文字固化之后,需要看到的是人物态度,于是,这首诗歌把提出问题、面对矛盾和如何去解决它,也就变成了诗歌的特征,有人把它作为一个内涵来考虑,这因人而异。
但从文字表面突破到内涵这一过程和部分看,作为作者和读者都需要花大气力去构筑它和看懂它。把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诗歌所提出的任务严峻,就在于作者和读者要具备由表及里穿透文字的笔力,还有自身境界与作品同步的可能相应境界。这作为区别一般化阅读和一般性创作的弊端,用自我设问来提高阅读和创作的能力境界,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拿文坛对这首作品进行一般性阅读和感悟的方式效果来看,它表现出来的形式,包括语言、见解、论述等,会浮皮潦草。但如果要从这篇文章深入的程度去解决,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提示。比如,这首诗歌中四层关系人物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带着这样的提问,就需要从诗歌中把它找出来而不是去回避和忽视。
这首诗歌的针对性,也是围绕文坛诗歌的表面化或干涩的理论无指缺陷在被暗示。如,诗歌面对四层人物关系,在第十六行只提到了一个“晨练的老人”。这是认识诗歌人物由平静见深邃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赋予了诗歌以平见深的基调。有人把它看作是特征或特色都不为过。
以平静见深邃的诗歌是不大容易结构和表达的。因为,当下的文坛一般都是以文字的表面意来替代文字的背后意,由此忽略了其深邃和灵动的地方。这样一来,一首经典的诗歌容易被误导被断送其艺术生命。每首诗歌都是含有生命力的,在阅读赏析时,能看到多少析出多少,是看能力大小。需要阅读具有穿透力和与此相匹配的创作实力,这个要求有点高,对读者有点显不公平,但从作品的生命强度来看,如果看不出来看不到和看不清楚,确实有点遗憾。
针对这首诗歌,如果站的层面更高一些来看一个“晨练的老人”,就会发现作者的用心和目的,就是想通过诗歌的稳健和大气,还有谦卑来折射当今文坛的躁动与浮夸,戾气和骄横。当这些事实被一个“晨练的老人”见识之后,肯定会在心里激荡不止,但同时又需要有一个解决它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就是这首诗歌旋律的一气呵成,这是诗歌人物的态度显示,比如,处惊不变和洞察分毫的能力。
诗歌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平实及内涵深邃,坐实了诗歌人物面对社会和认识社会的根基,这种游刃有余的做法在当下能操作得起来的又有几个,而这首诗歌中的那个“晨练的老人”算一个。把这样的认识过程付于笔端,这首诗歌的光芒也就发出来了。从某点说,如果诗歌写得再好,找不到合适的人去评它,它也就石沉大海了,而当下优秀作品石沉大海的现象不少,如何去面和解决,是另外一个问题。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