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文,大公朗诵艺术团团长
咸言碎雨(一)
您的孩子懂得感恩吗
朱玉文
写在前面的话:《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小时候内心是善良的,是懂得感恩和爱人的,但是经历了一番错误的教育后,孩子就失去了感恩的意识。不管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都掩盖不了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职。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老师没能给孩子灌输感恩的理念,没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积极的影响,那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
故事一:十四岁女孩如是说
某城市一些中学组织学生看一部极悲伤的亲情电影《寻找爸爸》,结果很少有学生动情,甚至有学生奇怪地问老师:为什么带我们看这种没意思的电影?浓浓亲情竟然被认为“没意思”,让老师大为失望。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一个14岁的女孩竟然说:在我心里,朋友是第一位,亲戚是第二位,父母是最后位。”“你投资,我给你们回报,大家相互利用,大家都不吃亏。再说你们赚钱还不是给我用的,老实讲这点钞票,派头那么小,人家还嫌我派头不够,让人家玩得不高兴呢!”
这是一位学生在同学聚会上花掉上千元后,回家后对双双失业的父母说的话。如此冷漠的话怎能不让为其倾尽所有的爸爸妈妈伤心至极?
故事二: 你病谁给我做饭?
董先生和妻子对儿子爱护有加,一次妻子生病了,在家卧床休息。儿子放学回家,不但没有关心妈妈的病情,反而很不满地说:‘你病了,谁给我做饭吃呢?讨厌!”
妻子听了儿子的话伤心得落下泪来。后来儿子在高考中成绩不佳,董先生和妻子倾尽积蓄,帮儿子联系上了一所大学。平时夫妻俩省吃俭用,每月却给儿子寄去上千元的生活费,“别让儿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这是夫妻经常说的话。每一次电话铃声一响。董先生和妻子就知道是儿子来要钱了。 如果儿子有钱用他基本上不会主动给家里来电话的”。
看着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不容易感动、不懂得感恩?难道孩子的心真的那么狠吗,难道孩子真的不知道爱父母吗?
我觉得,孩子不懂感恩,与他们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不无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讲“仁爱,强调感情的双向交流,比如父母师长爱(关怀、指导、扶助、引向、理解等)同时教育子女对父母师长“仁”(尊敬、仰慕、报答、服从等),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没有这种意识。孩子接受了太多的爱,太容易地得到爱,就不懂得珍惜。这种“强制性的感情重压,也使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谈不上发自内心地去“感恩”了。
当然,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变得冷漠与自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很多父母没有正确理解教育的意义,受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孩子的首到任务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会读书、考高分的孩子,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是太重要。因此,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父母不惜任何代价。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很多孩子认为父母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学校教育方面,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而常常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和品质培养这就使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严重失衡,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树立起来。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是自己追求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的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第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很多孩子对父母的艰辛没有什么体会,却对社会上的时尚、名牌、奢华、虚荣等东西非常了解和沉迷,一大而孩子们觉得自己过优越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时常为大法满足愿望而抱怨。同时,他们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变得自私自利起来,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2012.9.22,整理2024.4.8)




编辑: 李 牧
校稿: 朱玉文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出品: 李 牧 朱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