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酿就的美酒
——读李青《浸在时光里的温暖》一书有感
文/耿庆祥
去年春天,拙作《秋山红叶》一书出版后,李青闻讯来家里淘书。出书是给人读的,文友来淘,欣然相赠。不料李青接书后,当场回赠一本自已所著的书——《浸在时光里的温暖》。此书2022年出版,封面朴素大方,16开本,近300页,厚墩墩、沉甸甸的。相比《秋山红叶》之单薄,显然厚重、大气多了。两书交换之际,顿生“抛砖引玉”之感。捧书在手,墨香尚存,如获至宝,喜不自胜。
此后展卷拜读,不读则罢,一读则合不上,放不下。何止感动,分明被惊艳到了。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篇目分琐事篇、亲情篇、诗歌篇、旅行篇、校园篇,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同事情等等。诚如作者自序中所言:“我的所记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多是一些生活随笔与感悟”。不错,她笔下的人物没有英雄壮举,没有家财万贯,有的只是凡人俗事,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卖菜的老人》写一位农村妇女因不生育被迫离婚,40岁再嫁。岂料丈夫不久患病离世,她的天再一次塌了。为了不拖累继子,她推着三轮车干起卖菜的生意。后来她辛苦攒下的五万块钱被一个银行代办骗取,气得她大病一场。文章结尾写道:“几个月后,我在菜摊看到了她,她依然笑着,只是脸上多了一份沧桑,动作迟缓了一些,脚步多了些沉重……”字里行间透露出百姓的苦辣酸甜,流露作者的同情与怜悯。
《别样的桃子》写丈夫买回一堆桃子,由于品相不好,母子俩都看不上,也不想吃。但当听到丈夫说“回来路上看到一个近80岁的老婆婆,守着一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车上一堆儿小桃子。我看到她汗水从脑门直流到下巴……没多想就买了些,希望她赶紧卖完回家。”的时候,母子俩立刻笑逐颜开,拿起桃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作者记述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却生动地体现出一家人惜贫怜弱的大情怀。
望子成才是每一位母亲的心愿,李青也不能例外。当儿子升入高中的时候,她写了《写给儿子》这样一封家书。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教师,她结合自己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体会,从新生如何适应环境、自理生活、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刻苦学习等方方面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导,字字寄托着母亲的殷切期望。这封信不仅是激励和警示儿子健康成长的座佑铭,也是献给所有莘莘学子成人礼上的深情寄语。
李青十分喜欢自然,喜欢花草,喜欢旅行。她说“无论远方的风景,还是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能使我的脚步轻盈,心情愉悦。”书中收录了她20篇游记,所记的每一处风景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闻到景区的气息,感受到作者的激情和体验。《烟火人生中的一次艳遇》是她用第一人称写的一位同事的经历。同事受朋友之托到山西与内蒙交界处一个偏僻小山村牧羊。羊场有1000只羊,分三个圈养,每天拉麦草、配饲料、喂羊、饮水、清圈,累得汗流浃背。她在那里认识了一位来自保定的羊场邻居,寂寞时两人一起喝酒聊天,结下深厚的友谊。同事对朋友如此的真诚与担当,深深感动了李青,因此才诞生了这篇感人肺腑的佳作。
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知识是写好散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在《悠悠草原情》中得到充分体现。李青写到在内蒙乌兰布统草原旅游时的感受时有这样一段话:“烽火台、瞭望塔、折戟、战马等等这些古代战争的遗迹,就像赵州桥上的车辙印、马蹄印一样穿过岁月的风尘清晰地印在这片土地上。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和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激烈仿佛就在那边的古战场上演,这些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强烈吸引着我这颗蠢蠢欲动的心”。寥寥数语便穿越时空将现实与历史的画面完美的结合起来,给人以无限辽阔的视野和天马行空的联想。
李青不仅散文写的好,现代诗同样写的不同凡响。她在《雨岔》一诗中这样赞美陕西的大峡谷:“你不雄奇/也不华丽/却质朴而灵异/看得见你浅浅的喜/听得见你的一呼一吸/走过你,丢了自己。”在《我愿站成一颗树》中写道:“我愿站成一颗树/在你必经的路口/春天/每一个新芽都为你鼓胀/每一朵花儿都为你芬芳/不为求你的赞美/只为舒展你紧锁的眉头。”像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比比皆是,意境优美,富含哲理,回味无穷。 爱家乡,爱赵州,是李青所有作品的底色。她在《冬游古桥》中写道:“古桥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块块青石,个个故事;寸寸石刻,刀刀睿智……走上桥身,每一步都迈得轻缓,生怕踩疼了它,惊扰了它。”她在《悠悠梨花情》中写道:“每年春四月,梨花如约盛放,家乡赵州万亩梨园竞芳菲,花如海,白如浪,浩瀚无垠,香飘四野,令人魂牵梦萦。”
李青之所以写景如在眼前,抒情沁人心脾,这得益于她对人物与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正如她在《龙葵记》中所写的那样:“生活中,有些美确实是内敛的、不事张扬的,它需要你蹲下来才可发现与领略!从那时候开始,无论观花,还是给花拍照,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蹲下来。后来拓展到观人、观学生也是如此。”她还在序言中写到:“我始终相信,心怀美好,就会看见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李青不仅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优秀作家,而且首先是一位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这一点在《孩子们的毕业留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学生赞誉道:“您是我们班里最受欢迎的老师,您的行动深深影响着我们。在您身上,有太多别的老师不具备的东西。真的,您努力照顾好每一位学生,您的课气氛活跃,穿插很多故事,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太多的感动从胸口溢出,都不知道说什么。三年的师生情,情深似海,岂是一張薄纸能承载的!” 还有在北京工作的一位学生给李青老师打电话,邀请她去北京玩几天。学生诚恳地说:“老师,我现在有这个能力了,尽孝要趁早啊!”。李青感慨到:“一句话说得我无言,只有实实在在的温暖,感动与快乐充盈心海!付出爱,让孩子们懂得爱,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了!”
十分羡慕李青能够在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捕捉到美好的素材,提炼出情感之美。正所谓“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情溢于海”。她的语言很有个性,简练生动、清新脱俗,富于张力。 语法修辞,遣词造句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人们通常把教师和作家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李青老师无疑是名符其实的双料工程师啊!她既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又著书立说教化人心。
李青是我的邻居,之前相识不相熟。直到在群里读到她的《龙葵记》才引起关注,交集渐多。她给我的印象是自信不足,谦虚有余。 这些年她写了那么多好文章,却很少对外发表,也极少在朋友圈或文化群里“秀一秀”。甚至出版了这么宝贵的一本书,居然默不作声,若非我“抛砖引玉”险些失之交臂。听她说《浸在时光里的温暖》这本书是在校领导的一再督促下出版的,可见学校对她是何等的重视与支持!
由于职业的原因,李青很少参加文学交流活动,也没有加入县、市作协组织,但这并未影响到她在文学园地默默耕耘,硕果累累。正如她在《静静地做自己》一文中所写的那样:“宁愿做一棵枣树,不艳羡身边的繁华,不慌乱自己的脚步,静静地做自己,真好!”她在序言中这样评介自己:“头顶上没有令人惊艳的种种光环,我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我爱的和爱我的学生,我们在这浮躁的人世沉淀出一份真情的美酒,滋养着我们长长的人生。”
由此我想,《浸在时光里的温暖》这本书,或许就是那坛陈酿己久的“真情美酒”吧! 作者简介:耿庆祥,河北省赵县人,退休职员。在报刊网络发表散文小说百余篇,出版《风雨六十年》《秋山红叶》两种书籍,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授予草根小说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