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肖平)
说樱花
三月,是樱花盛开的时节。
绍兴的樱花有两种,一种为山樱花,白色,开时望之若云,开得较早,市区内不到清明便已落尽。
绍兴山樱花最集中的地带是宛委山下,其境颇佳。樱花谷三面环山,草木葱茏,鸟声相和,东面若耶溪水绿水悠悠,沿岸绿树,影倒立其中,历历在目。每到开花时节,游人如织,络绎不绝。2017年春天和妻观赏过一次,印象颇好,赋诗几首,其一曰:
三月樱花似云开,
造化弄物好安排。
才将春寒收将去,
又将雪花推出来。
绍兴另有樱花,叫关山樱,漫布市区。绍兴文理学院南山校区大门两侧墙内也有,排成一行,开时色红花繁,压枝低垂,望之若锦。开得较晚,清明时他芳俱落,此花独显芳华。故诗曰:
朵朵浓芳满树斜,
何人织锦露繁华?
校园诸卉风吹去,
占断春光是此花!
绍兴的樱花,俱引进于日本。自江户时代以来,樱花盛于日本,成为其国花。近代以来,因日本国力渐盛,樱花外传。武汉大学樱花甚为有名,其最早即为日本侵华所植。上个世纪中日帮交正常化以来,日本也曾向中国多地赠送樱花,就包括绍兴。绍兴是周恩来祖居之地,周氏为中日帮交奠基人之一,为纪念周氏,日本所赠之樱花,今植于府山公园内樱花园内。
近二十余年内,全国多地引入樱花。西安高新二路两旁即遍植樱花。皇甫川内,妻之老家肖家坡南,即有樱花林。开放之季,据肖平君上传之视频,繁花似锦,望之云霞一般。落时飞花如雨,凄美之极。诗曰:
村樱盛放人如织,
惟余独愛初开时。
桃腮半晕可人意,
赏春何须花满枝。
因各地多种樱花树,国人赏樱之风亦盛。每至樱开时节,呼朋引伴,人行车载,争相观看。
然而争论亦起。国人素厌日本,岛国之花岂能风行我华?有人查阅经典,曰樱树本出中国,周时引入宫苑,秦汉继之,隋唐赏樱之风大盛,唐诗多载。此风后传入日本,日人效之。故樱花者,本我中国种也,日人拾我牙慧而已。言之凿凿,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真是如此么?山阴道人本是个执拗之人,凡事总要弄个明白,否则睡不着觉。多方查找,还真找出了不少关于樱花的资料。始知上论之人其实混淆了樱桃和樱花而已。上至周代,下至秦汉,出现在典籍中的"樱"是樱桃而非樱花。
"樱"一字,语音轻灵,本指小而晶莹,多汁甜美的果实,非樱桃而何?李时珍《本草纲目》樱桃条文为:“其颖如璎珠,故谓之樱。许慎作莺桃,云莺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樱树不甚高,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霜。叶团有尖及细齿。结子一枝数十颖,三月熟时须守护。”此解释正合史实。
甲骨"婴"字,谓系在贵族女子颈部贝壳,珠宝之类昂贵的装饰。樱桃采集和保存艰难,故价值昂贵,且小巧玲珑,有珠玉美感,所以名樱。
古代中国,生产力低下,国民朴实,周人重农,所以甜美的桃、李出现在周时,载入《诗经》,樱桃贵重,所以作为天子祭祀祖先的水果祭品,以"含桃"之名,出现在《礼记》中。
樱其状类桃,故又名樱桃。 其正式得名,最早出现在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有“樱桃蒲陶”之句,故知至晚汉代,樱就已定名为樱桃了。
樱桃果花皆美,花开早春,亦可观赏。白居易有一首诗叫《春风》,"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樱不是指现在的樱花,而是樱桃花,因为它开在梅后杏先。
因为樱桃有果实,因此后世诗词中,名为樱花而有实的,基本可以判定是樱桃花!
宋代赵师侠写过《采桑子·梅花谢後樱花绽 》一词,内容是:"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试手天工。百卉千葩一信通。余寒未许开舒妥,怨雨愁风。结子筠笼。万颗匀圆讶许同。"单看名称,是樱花,但是看"梅花谢后”和"结子筠笼,万颗匀圆",便知定为樱桃无疑。宋代卷刚中《晚春有感》也是这样,初看"樱花已熟酴醾放,春去虽忙意尚夸",觉得是樱花,但"叶底红圆珠映树,架边香瘦玉开花"之句中的"红圆珠",即知是樱桃了。李祁《水龙吟 州北看樱花作,即呈家训、筱蕾吟正》中有"又见珠悬,玲珑映日,玉酣红醉",也是一样。
至晚在晋代,樱桃树就种在路旁,供人赏花。“青盖覆金鞍,樱桃含红萼。”这是西晋张华的诗,应该是二三月他在道上骑马踏青时看到的早春风情。
赏樱桃之风延续到唐并盛行。樱桃之名曾出现在李白、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等人的诗中,若论颜色,就会以"雪"、"琼"来形容,同现在樱桃花多显白色正好相投。
“花飞蝶骇不愁人,水殿云廊别置春。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这是晚唐陆龟蒙《邺宫词二首 其二》,描写了唐代赏樱桃花之盛。宫门开启,宫中女性盛装骑马出来,出去看如云的樱桃花,中间夹杂着各种官员的官帽,喧嚣热闹。连樱桃花和蝴蝶也仿佛震惊了。这赏樱桃花的景观堪比现在大家赏樱花的景观。
同樱桃属于蔷薇科亚李科李属,花属单瓣不同,樱花树属蔷薇科亚李科樱属,花有单瓣和复瓣之分,复瓣不结实,单瓣结实,却不堪食用,属于花而不实或实不堪用之物,当然被重实用的中国古人"遗落在山林"了。清代陈匪石写过《花犯•樱花》一词,其中说"刘郎梦中到蓬山,盈盈水、有分仙姿重见",这里引用了刘阮上天台山会仙女的典故,将樱花比之桃花。如果让古人看见了,一定会嗔笑他的。花而不实的樱花如何能与宜室宜家的桃花相提并论!
因樱花或果同樱桃类似,所以古代中国人用"山樱桃"或"山樱"称之。山樱本产于喜马拉雅山下,后自然传播到江南。
"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这是南朝刘宋王僧达的诗,从诗文中只知道这是红樱花,但考虑他酷爱旅游打猎,做官时经常到处山川游历的情况,加上这首诗语气轻快,很明显他是外出春游,见到了野山樱!同樱桃花主要为白色不同,山樱花主要为白、红两色,王僧达所见即红色山樱。这种樱花后被古人称为"朱樱"。
南梁沈约也有《早发定山》之诗,其中有"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之句。萧瑱 《春日贻刘孝绰诗 》也说,"涧水初流碧,山樱早发红。"说的都是朱樱。
除樱花外,花而不实,或者果而不美的花卉,也大多保留在荒野。比如,棠梨树、腊梅、牡丹等,通常作为杂木或者草本药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都市及其人口的增加,人们对花卉的欣赏价值日益重视。南北朝时代,蔷薇等已被引入贵族的园林,隋炀帝更是号令各地进贡奇花异草。牡丹即发现于易县的山林之中,进贡于宫廷,后于唐代被称为"国色天香"的。樱花应该就是这个时候进入宫中园林的。隋炀帝杨广有《宴东堂诗》:
雨罢春光润。日落暝霞晖。
海榴舒未尽。山樱开欲飞。
从现有诗词看,在唐代,白居易第一次将山樱移入庭院。在被贬江西九江期间,白氏就将附近山林的山樱移植到官署。他在《移山樱桃》中说,"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唐时贬谪后调任,须经五次考试,白氏调侃说,自己至少四次会看到山樱花开放的美景。
白居易是一个花草达人,每当调任或出行,行李车马中,总会有他喜欢的花种和树种。以后回到长安或洛阳之后,亲自将之种下。他在长安就种过红色山樱。唐时曲江池畔,有杏园,我在《说杏花》中说过,这是新科进士聚宴之所,探花的典故即出于此处。每当杏花开放时节,人们就成群来观赏。当他的朋友们去观赏杏花时,他却得意地说,"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唐 · 白居易《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人多路泥,何必去赶热闹呢。我的小园子里种植了红樱花,我绕着樱花就当春游了。
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半官半隐,和当时文人经常宴饮诗会。又经常被邀请,去贵族庭院去赏花,观看新种,指导种植,并赠送枇杷、荔枝、白荷花等品种。他无疑推动了山樱花的城市化、园林化。
白居易晚年之时,樱花已经在长安洛阳不稀见,多次出现在唐人诗词了。
"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金塘风日好,何处不相依?"这是唐代李德裕的《鸳鸯篇 》,他和白居易是好朋友,在洛阳郊区有别墅,叫平泉山庄。二月是农历仲春时节,正是樱花开放时。此诗写于848年,李已被贬崖州。他写此诗,应该是意有所指的。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这是李商隐的《无题四首 其四 》清明时,永巷垂杨岸边,私人园林的樱花开放了,潭阳公主进去观看,而东家老女只能在墙外观看,归家长吁短叹。其实这个东家老女比喻的是作者本人,"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啊,写到这里,不由叹息!
"自从涉远为游客。乡关迢递千山隔。求宦一无成。操劳不暂停。路逢寒食节。处处樱花发。携酒步金堤。望乡关双泪垂。"这是唐 · 苏癿《求宦二首 》,写的也是清明时节的樱花。
当然,唐代也有咏野樱花的诗。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这是王维《送钱少府还蓝田》诗句。
“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似夺朝日照,疑畏煖风吹。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这是中唐 ·吕温《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 》中的诗句。
羊士谔在《登郡前山》中说,"洛阳归客滞巴东,处处山樱雪满丛。岘首当时为风景,岂将官舍作池笼。"这咏的白山樱。
李咸用《题王氏山居》中说,"径柳拂云绿,山樱带雪红。南边青嶂下,时见采芝翁。"说的是透红的白山樱。
樱花开后绚丽,但花期不过一周,常给人凄美之感。碰巧的是,唐代写樱花的这七人,写诗时命运皆不济,被贬三人,半隐一人,落第一人,不得志二人。除此之外,其他诗涉及山樱的,也多有离乱之苦。可以说樱花不仅花而不实,而且给人的意象并不佳。
其实,就以引山樱入园的白居易,他喜爱红色山樱,其实还是因为遭贬的微妙心理。樱花绚烂,自己虽然从京城朝迁贬于乡野,也成了这野山樱了,但也要绽放。
因此,在古人那里,樱花不仅比不上华实并茂的杏桃李梨和海棠,也比不上同为观赏花卉的梅花、牡丹。
梅花斗寒、牡丹雍容,同时代表着华夏大国国民的两种精神风貌和不凡气度。因此在宋代,牡丹和梅花品种多育,二十四花信风开始流行,樱花没有资格上榜,最终还是回归了山野。现有宋代咏樱花的诗词,都是咏山野中的樱花。
”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这是南宋 方岳的《入村 》诗,咏的是山村里的樱花。
“徐行历历转深豅,人意何如鸟语同。山路梅花浑扫迹,春风尽属野樱红。”这是南宋 赵蕃《山行见野樱桃花 》,野外山路上,看不见梅花,只有野山樱桃花。
“山下千林花太俗,山上一枝看不足。春风正在此花边。”这是辛弃疾《归朝欢 菖蒲绿》一词中的句子,他有说明的,"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独野樱花一株,山上盛开,照映可爱,不数日,风雨催败殆尽,意有感)"说的还是野山樱。
相反,在华夏不入流的樱花,传至日本后,却与日本水土相合,大行其道。日本山多地薄,同樱花一道传入日本的樱桃、梅花和牡丹,因不合日本水土,难得流行开来,始终影响有限。
“赏樱日本盛于唐,如被牡丹兼海棠。恐是赵昌所难画,春风才起雪吹香。”这是元末明初 ·宋濂的《樱花 》。日本人喜欢樱花,被唐人喜欢牡丹和宋人喜欢海棠还要强烈。
归其根本,在于日本山多地狭,地震海啸,国人生来忧患,人生无常,如果像樱花一样,虽短而绚丽,亦不负短暂的人生。这是日人喜欢樱花,最终使之成为国花的根本原因,其实有悲情因素。日本人重死轻生,敢于昌险,追求的是"死了屌朝天,不死万万年",轰轰烈烈赌一把,其实这是樱花短暂而绚烂的精神映照。但这也决定了日本的国运,二战疯狂一时,四方为敌,最终战败,成了美国半殖民地,从巅峰一下子掉下来。
而华夏大陆,地大物博,立国长久,朝代兴亡,天下犹在,迫求的是生生不息,十年树木,华实并茂。梅花坚忍,牡丹华贵,兼容并蓄。同日本国民性格不同,所喜花卉自然不同,在诗歌中也会体现出来。
日人作事,还有一个特奌,凡之所爱,总要精益求精,因此在中土的山樱,入东瀛以后,经日人杂交培育,产生了那么多品种,追求视觉的壮丽以达到精神上的美和震撼,把樱花华丽但不实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
近代邓溥雅说:"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樱花之美,在于花开如雪,花落如雪,让人花雪同身,目眩神迷。
如今,华夏国势日升,渐至盛世,城市化和工业化提速。樱花又回归祖国,广泛种植到各城市,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赏美需求。而杏李桃梨也种于规模化果园之中,既可食用,又可作为景观农业,这正是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但是我们在欣赏樱花之美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梅花和牡丹所体现的民族性格和大国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