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河流(二十一)
和睦园
和睦园在黎明园的上游,从和睦路桥到东宁街桥。逆流看,这一段河流延续着黎明园河水的南北流向,并慢慢转为东西流向。与和睦路桥相比,东宁街桥显得略小而且单薄,桥上也没有名字,依照惯例我叫它东宁街桥。
河流两岸的和睦园很是狭小,没有了黎明园的阔大与精致,两岸河堤下均无游人亲水步道。其西岸转南岸实际上没有园区,只有一条“慢道”在河堤与东塔街之间延伸着,其间由绿篱分割开来。东岸转北岸的园区也不大,但还是可以一游的。一条由石板铺就的行人步道贯穿其中。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座弧形廊架,廊架前的广场也算宽阔平整,并延展到水边设有亲水平台;廊架的两侧各有七个弧形石台,石台上方有矮小稀疏的树木;每个石台下方都设有三个长凳,可供游人休憩。步道与河水之间有不同树种的篱丛,修剪得整整齐齐而且多彩(绿、红、黄、紫)。在临小广场的上游,两岸对等设有亲水平台,之间有翻板堰一座,上游放水的季节会形成水面宽阔的河中“湖”,“湖水”在日光下金光耀眼,在月光下清亮怡心。
河流的西侧,跨过东塔街的大片区域都是居民住宅楼,是否还属于204地区我不太清楚,但在我看来仍然与“黎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铁10号线“黎明广场站”、“黎明文化宫”都在和睦路上。沿东塔街南行至善邻路,可见善邻路南侧高墙耸立,一路向西延伸,带着一种森严壁垒、神秘莫测。沿着善邻路的人行道、顺着墙根向西走了一段,可见一个大门,左侧的门垛上大大的一个“5”,两侧外八字的墙垛上分别有“动力强军 科技报国 ”、“中国航发黎明”字样。我猜想,墙内应该就是黎明航发集团的厂区,这个大门是其5号门。
高墙继续向西延伸着,延伸到哪条街、哪条路不大清楚。我没有继续顺着墙根走下去,因为越走离新开河越远了,于是转身返回。途中又有新的发现。一是在东塔街与善邻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有一个口袋公园,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充满自豪感的铁制标志,上书:“1954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看来墙内确是黎明航发集团的厂区,我的猜测没有错。二是在口袋公园南侧,有一条水渠顺着“黎明”厂区的东墙蜿蜒南去,渠水来自下穿东塔街的新开河水,渠头有一座五孔升降闸口,用来调控水量。水渠两岸是一处游园,也叫“黎明园”,不知道这个“黎明园”与先前走过的“黎明园”是啥关系。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参看“浑北环城水系慢道”图,断定这条水渠是南运河,为沈阳市环城水系中的另一条河流。同时,疑惑也来了。一是“浑北环城水系慢道”图上所见,“黎明园”是一体的,并没有分成两段,而实地游走,两个“黎明园”之间隔着“和睦园”的距离。二是“图”上标注南运河的第一个游园是“东塔园”,而实际上从新开河(北运河)水进入五孔闸口开始,第一个游园分明是“黎明园”。
虽然这个“黎明园”由五孔闸口开始,在南运河两侧展开,与我要写的“新开河”不怎么搭界,但出于好奇我还是顺流游走了一下。河的右岸一条“慢道”在河水与“黎明”厂区的高墙之间向南延伸,实际上构不成“园子”,但很是幽静。左岸的园子比较宽阔,同样的“慢道”沿着河水蜿蜒向南;园子中树木丛丛,高矮错落,尤其入口处一块高地上、绿树从中矗立着一座红柱黑瓦的六角亭,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园子由五孔闸口开始,到和平大桥结束;由和平大桥往南是“东塔园”,我没有再游走。值得说的是,和平大桥东侧与东塔街相通,而西侧正对“黎明”的正门,门的北侧红墙上衬着黑底蓝字的横牌,上面书写着: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沿东塔街继续南行,可以到达“东塔”,到达“护国永光寺”,还可以到达航天新光集团。东塔是沈阳市地标建筑,始建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航天新光集团,与“黎明”齐名的老牌国营军工企业。黎明园广场地面上的刻字铁板就有一块记录着:“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修理厂。50年代末,由航空转入航天领域”。两者都有很好的景致可看,都有许多故事可讲、可听,但是东塔及护国永光寺距离和睦园、距离新开河远了些,所以我没有再去走,没有再去看,没有再去听,因此也就没有了记述;而航天新光集团位于东塔街的东侧,西墙沿东塔街向南,北墙由东宁街桥南桥头开始沿新开河向东,所以如果记述的话,也应该是“东宁园”的内容了。
不过,由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我倒是想起一件与和睦园段的新开河有关的事情。我有一位姨妈,其丈夫、儿子即我的姨夫及表哥都在“新光”上班。后来表哥因为和工友们闲聊时,信口胡说某位中央领导太胖,长得不好看而被告发,于是被调离了作为军工保密单位的“新光”,被发配到某印刷厂。提起这段往事意不在为表哥鸣不平,而是想说那时候经常到姨妈家所见到的河水。
姨妈家就在东塔街西侧、善邻路北侧的那片住宅区里,离新开河即现在的和睦园段很近,徒步几分钟就可以到达河边。那时候的新开河,两岸堤坝都是泥土堆垛而成,虽然没有现在石头砌起的堤坝规整、气派,但是春夏秋三季河水清清亮亮,堤坡绿草茵茵,坝上树木成行。行走在堤坝上,会嗅到青草和泥土的气味,听到青蛙、蛐蛐的鸣叫声;会经常见到有人在河边钓鱼捞虾。我也曾在表哥的帮助下,学着别人用一块四四方方的口罩布、两根竹劈、几根麻绳支起一张小网,在岸边沉其入水,略等一会儿,再轻轻拎起,多数时候还真有一两只小虾被捞上来,那一刻心里面别提多高兴了!现在想来,那小虾通体竟是透明的。
令人遗憾的是,我沿新开河所走过的游园,见过钓鱼的,见过捞鱼的,还见过冬季凿冰捕鱼的,但从来没见过捞虾的。 或许,捞虾的游戏只属于孩子们,而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远离自然了。再或许,这种通体透明的小虾已经绝迹了吧!
作者 下午茶。六旬老者,务过农,做过工,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写了大半辈子公文。闲暇时喜欢写写工作以外的闲情、小事、凡人。早年偶有诗歌、散文见诸报端;著有散文游记《窗外的风景》、诗歌集《心灵的风景》。退休后作品常见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旗下《作家美文》《作家选文》等网络文学平台;相关作品曾4次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微刊作品联展》(第12、64、67、76期);曾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最受读者喜爱作者名录(第2期)、人气作者名录(第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