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天,西北的初雪已经落了。
清理手机相册时,翻到了在周庄拍的照片,不由想起了去周庄游玩的事。
那年,看惯秦淮河畔的水后,我和朋友决定趁着假期去向往已久的周庄游玩。
下了火车,站在苏州火车站,古色古香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看着那尊立在火车站里的“范仲淹”雕像,我和朋友对周庄的期待感拉满了。
虽然从苏州到周庄很近,但要去周庄并不容易。在搜过攻略后,我和朋友照着网友推荐的路线向着周庄出发了。然而,换了几次地铁,看到停放在车场里封闭的大巴车后,我犯起了怵,大巴车晕车的滋味可不好受。
好在,一路上,有朋友为伴,又有不同于西北郊外的景色为引,直到大巴车停在那并不起眼的周庄汽车站时,我都没晕车。
正值旅游淡季,到周庄的人本就不多,下了大巴车,向着周庄古镇而去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想要跟着人找到公交站,自然颇费了一番功夫。
只是,公交车并没有我想象中来的那么快,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
站在周庄古镇的大门口时,我才从恍惚中回过神,这就是周庄——江南第一水乡。
因为到周庄的时间已经晚了,刚走进周庄不久,天色就暗了。我和朋友在小巷里穿行着,现实与古色融为一体,上一秒,我们看到的是三三两两穿着汉服站在小桥上看流水的人,下一秒,我们听见的却又是小酒吧里传出的咿咿呀呀的民谣。
尽管,那些巷子都有着相似的底色,可一路走去,我俩却并不觉得倦,我们总会从那相似的中发现不一样之处。或是这里多了一个有趣的店铺,或是那里多了一盏有趣的灯……不知道是不是住在周庄里的人都习惯了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周庄的店铺打烊的都很早,刚过六点,巷子里好些店铺就已经关上了门。
恍然间,我好像看到了千百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正是这样日落而息的。
肚子发出的“咕咕咕”声将我拉回了现实,我和朋友走进了一家灯光并不算明亮的小吃店。不同于店里古色古香的桌椅,点餐台充满了现代气息,小吃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特色小吃,而是一些常见的诸如担担面、重庆小面、酸辣粉这样的小食,心中不免添了丝失望。满打满算,在周庄大概只能吃两餐饭,看来要浪费一次品尝特色小吃的机会了。
不过,幸而味道不错。
填饱肚子,我和朋友借着消食的功夫向着周庄的另一面,那些小巷子外的湖走去。
湖中的桥上布满了彩灯,古有“湖光秋月两相和”,而那些挂在桥上的各色小灯,远远望去,也让湖水有了水灯相融之美。更奇的是,走近后才发现有人正借着这不算亮的灯夜晚垂钓,还有人对着湖水轻轻吟唱,水美,人和,灯暖,在这一方天地演绎的淋漓尽致。
离开湖边,走了几步,我们原想按照来时的路回去,但周庄的小巷子实在过于四通八达,周庄的夜色实在有些原始,我们走岔了道。途径一处低矮的木门时,伴着二楼昏黄的灯光,一阵琴音传出,刹那间,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很多画面,良久,那画面定格在一个归隐田园的人身上。也许,他是一位隐士高人,平日,他不得不与周围人一起劳作,只有当这夜幕垂下,他才敢拿出心爱的古琴弹昔日最爱的曲。

转了好几圈,我们终于找到了我们定好的民宿。
民宿里没人,外面的灯光昏暗,民宿里也漆黑一片,我和朋友没有直接去我们定好的房间,而是先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不同于小院前面还有现代气息的烧烤架,小院后面是黑沉沉的一片。小楼是封着的,树是枯的。也许,很多年前,这里有过一座同样的小楼,而那楼里住着的是一位少女。她每天看着院子里的树,绣着精致的帕子,等着那个带她离开小楼的郎君。
回到前院,我们进到了定好的房间。房间和周庄整体的风格是相似的,除了电视和空调,这里也满满都是古味。许是受周围古气的影响,明明只是晚上十点,我们却都感觉好像已经到了凌晨两三点。《大话西游》里紫霞和至尊宝的爱情在那刻变得不再那么吸引人了,黑夜的寂静让平素熬惯大夜的我们早早合上了眼。
那夜,我们睡的很安稳,失眠、睡不好,在寂静的夜里全消失了。
翌日清晨,谢绝归来的老板帮我们煮汤圆的好意后,我们伴着清脆的鸟鸣与朦胧的细雨再次走在了周庄的巷子里,比起前一天夜晚,清晨,人明显变多了。
我想,大概前一晚,大家都被古镇的气息感染,提前入睡了吧。参观完沈万三的宅子,看过周庄的历史,了解了明朝第一首富与江南第一水乡的过往后,我们走进了沈厅酒家,点了周庄特有的菜。其它菜都忘差不多了,可万三蹄真的别有风味,入口即化。
离开周庄,回望静静的古镇,不同于来时的期待,有的全是不舍。
如今,又是一年冬天,西北已然落雪,何时才能再去江南,去周庄品一室安逸?

忆江南,忆江南,忆的是江南,也是在江南遇见的可爱的人。
作者:吕美芳,简书优秀创作者,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若初文学网签约作者,番茄小说签约作者,作品入选已出版合集《走在都市的霓虹灯下》、《幸福那些小事情》。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国电视报》、《教育导报》、《甘肃农民报》等报刊。文海无涯,努力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