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火盆的烟火记忆
文/付兆辉
东北人对寒冬有着特别的感受,而对曾经的取暖工具泥火盆,也会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记忆,逝去岁月里关于火盆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连同如烟的往事,让人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泥火盆源自于先人们的智慧,为了冬季取暖,就地取材而成,盆边围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你一言我一语的欢声笑语,营造了朴实的围炉夜话场景,温暖着每个人的身心。
制作火盆虽然不似烧窑制陶,但也是颇有讲究的,不然会皴裂出道道伤痕。因此,时间一般选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取土以北方的黄土为宜,然后再把寸八长的破绳乱麻,加入水与黄土搅均拌匀和成泥,在蔽光的情况下放置几天,让泥"醒发"好以便更有粘性。然后用瓦盆或铁盆作“模子”,盆口倒扣在地上,再把灶坑里燃过的草木灰抹在盆外后,贴上一寸多厚的泥,拍打成初期的盆状,待二三天定型后,取下模具收口加底,半湿不干时用玻璃瓶子里外压光抛光,然后放于阴凉处阴干即可。
冬天里天冷了,早饭做好后,趁着灶坑里的火还没有化成灰烬,把它扒出来放到火盆里用脚踩实,通常火盆里都配有一个长柄儿的三角形烙铁,用来把不断烬化的灰拨开,让红红的火散发出更多的热量,慢慢驱走浸入身体的严寒。
东北的冬天,外面时常大雪纷飞,天气也常常冷得滴水成冰。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抱团取暖,话桑麻、猜谜语、玩嘎啦哈,成了冬天里室内别样的风景。
东北人的先辈大多喜欢用烟袋吸烟,他们顶着风雪从外面回来,或者东西两院婶子大娘来串门,装上一袋关东蛤蟆头,用烙铁把火扒得红红旺旺的,把黄铜制成的烟袋锅凑到火盆里把烟点燃,紧紧地吧嗒吧嗒,从嘴里拿出烟袋嘴儿,吐出蓝色的烟圈圈,烟气伴着烟味便在小屋里氤氲着散开了,同时散开的还有那开心、爽朗的笑声。
火盆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里,晚饭的时候,好喝几口酒的男人们,在吃饭时会把火盆放到身边,用那陪伴多年的锡酒壶,倒好用纯粮酿造的地产老白干,捏着壶嘴处在火盆的火里不停地"偎蹭”。不一会儿,酒壶嘴就有缕缕轻气和着酒香飘了出来,只见男人们右手轻捏着酒壶,小心翼翼地把温好的酒倒入小酒盅里,夹起带有东北特色的猪肉炖粉条、酸菜汆白肉等农家小菜,细心品味着憧憬未来的味道。
小孩子们对火盆也是情有独钟的。大人常常会拿几个土豆埋在火盆里烧,等土豆烧熟了的时候,里面的热气把上面的浮灰吹出个小洞来,于是赶紧用烙铁扒出来,拍去灰剥去皮大吃起来。有时,孩子们会在大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在火盆里爆苞米花,或者把粉条放在火上烤,弄得满屋灰尘飘扬,吃得却津津有味。而妇女们呢,会把目光落在烙铁上,烧热的烙铁成了她们眼中的熨斗,熨开了衣服的褶皱,熨出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
火盆主要是用来取暖的,也是关东人保留火种的主要器具。据《满族火祭习俗与神话》中说:“吉林乌拉街满族人家过去有接火神习俗,用神火烧邪气,清宅净院,讨一年吉利,各户主人还要将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里,主妇要天天添火,使之常年不灭,叫‘常明火’。家人严忌往火盆里吐唾沫。这些习俗,是古代先民们重视保存火神观念的遗存。”可以说关东人在灶坑火盆里埋火炭,除了重视保存火神外,也是崇拜火的表现。
时光无往复,逝去不再来。火盆表现出独有的地域特点、习俗风情和生活情景,虽然不会在当下的生活里重现,但却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
付兆辉,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新华网》《清风》《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长春日报》文艺副刊发表多篇散文作品,多次斩获全国类散文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