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那些逝去的日子一一一七年三月登绍兴宛委山
登宛委山(一)
四面环山尽葱茏,
禹穴回望不分明。
乱花迷眼少人迹,
一路沿溪听水声。
宛委山者,中有矮地之环山也。宛者,中有矮地也。委者,水源也。宛委山有一溪,东出汇入若耶溪,再南下汇入故鉴湖,故曰委。如图不述。

古之宛委山,以禹穴出名。司马迁东游会稽,曾访谈禹穴。我此行主要也为寻找禹穴而去。禹穴的具体位置,也有几说。最高处即黄帝藏书处,也叫大禹探书处,位于山颠石隙。另一种则认为是大禹藏书处。大禹藏书处有两说,一即指大禹探书处,既探亦藏。另一说藏书处在黄帝藏书处右下方的石坎中。最低处在山麓,离龙瑞宫不远,俗称和尚头。前两个禹穴,山路不至,所以是近看不着,山下远看很模糊,只有镜头拉近了才能看出。最后一个禹穴,则近道上。
三个禹穴,到底何处为是?以我之意,应该是第一个。黄帝藏书处,据说藏有九州地理的金简玉书,禹得之即能治水。久远之事,其谁能辨?山巅之处有大缝隙,大雨磅礴,山洪奔泄而下,大禹在此处静观其形,细思其理,得下泄治水之道,应在其中。
登宛委山(二)
石匮高耸入云间,
若耶溪水碧如蓝。
洞天福地非虚话,
稽山鉴水皆神仙。
据道教之言,宛委山是赤帝神明之府,第十洞天,因其位于石帆山以南,后称阳明洞天。对面若耶溪则是第十六福地。皆因其为禹穴所在之地。其环山绕水,山清水秀,实乃山水佳地。葛玄和葛洪在此修炼,实非偶然。
若耶溪者,后改名五云溪。今之平水江是也。今平水镇,即唐之五云乡也。若耶溪南有大鉴湖。朝南风,暮北风,山气湖汽相会,受太阳蒸腾,烟霞朦胧之中,仙气毕生。实在人间清修之地。唐代建龙瑞宫于此,盖有因也,古之晴禹陵,湿龙瑞,所言不虚。封建时代,归少数人所有。今人民共享,实乃人间天堂也。

登宛委山(三)
春日赏花人纷纷,
东南天柱耸入云。
宫记遗迹今犹在,
龙瑞宫址无处寻。
龙瑞宫,位于宛委山谷之中。贺知章撰有龙瑞宫记,五代时刻入石壁。石壁处即王守仁静居读书之所。今龙瑞宫址已荡然无存。新址在若耶溪畔龙舌嘴公园处。

宛委山谷下方,即樱花林,大家都在观赏。山路上的人,几乎没有。探究禹穴与龙瑞宫者也,吾外其谁?
回首登山经过,余味无穷,诗曰:
清明风晴好,
驱车宛委行。
林密几蔽日,
路花不知名。
阳明观天处,
目尽半越城。
若溪积碧池,
射的堆葱笼。
石帆观禹像,
观岭听鸟鸣。
静坐山亭上,
禹钟闻几声。
薛壁始居人,
蔬菜倍眼明。
台下观潭水,
落水桃花红。
山路阶重重,
已进石匮峰。
临岩多峭壁,
草木缀其中。
路上遇长者,
布衣携道风。
问从何处来,
手指香炉峰。
山上探禹穴,
下山访禹井。
宫记碑石在,
字迹不分明。
龙瑞宫已去,
新建数重重。
谷口樱花盛,
落雪细无声。
望仙桥犹在,
平水流不停。
惜哉鉴湖逝,
何处寻樵风。
注:《后汉书》卷三十三《郑弘传》
唐·李贤注引孔灵符《会稽记》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故若邪溪风至今犹然,呼为『郑公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