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游记
文/甄春延
我一直以为淮扬菜是“八大菜系”之一,也一直认为“徽菜”就是“淮扬菜”,其实错了。查了一下典籍才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
从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因为川、鲁、粤、苏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逐渐演化了形成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鲁、川、粤、苏、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苏菜即江苏菜系。江苏菜系在烹饪界一般称为“苏菜”,是由南京、徐海、淮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过去属于宫廷的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多以淮扬菜系为主。
江苏菜系选料讲究,刀工精细,口味偏甜,造型讲究,特色鲜明。由于江浙地区气候潮湿,又靠近沿海,所以往往会在菜中增加糖分,来去除湿气。江苏菜很少放辣椒,因为吃辣椒虽然能够去除湿气,但是容易上火。因此,江浙菜系是以偏甜为主。
苏菜风格源于宋代开封,宋室南迁带入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以扬州、淮安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以江浙及沿海地区。淮扬风味选料严谨,讲究鲜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细,擅长炖、焖、烧、烤,重视调汤,讲究原汁原味,并精于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苏菜”发源于扬州、淮安,原料多以水产为主,大多以江湖河鲜为主料,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契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独特理念。
2001年7月,扬州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淮扬菜之乡”称号,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菜系之乡命名的城市。
2005年,扬州市淮扬菜历史文化博物馆在何园开馆。淮扬菜以“清鲜平和、浓醇兼备、咸甜适度、南北皆宜”的风味特色和“高雅、精致、时尚、兼容”的文化品位,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与鲁、川、粤菜齐名于世,享誉海内外。
2009年,中国烹饪协会批准在扬州建立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并授牌。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前些天和夫人到扬州旅游,虽说主要是玩,但是也想吃吃当地的特色。赶巧,我们就住在扬州的一个历史街区里面,宾馆的对面就是扬州有名的“何园”,街道两侧都是富有当地特色房屋建筑,很多饭店都打着“淮扬菜”的招牌。
清晨,我们走进一家淮扬菜馆,点了好几样早点。一个小盘子里面放着一个蟹黄汤包,旁边放着一个塑料管,服务员告诉我们用吸管吸食即可。
我们用管吸食起来,汤汁鲜浓,入口回味无穷。蟹黄汤包是江苏省的一道有名的传统小吃,属于苏菜系,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蟹黄包和蟹黄汤包还不是一回事。
有人说,出外旅游,一是要看景点,二是要吃当地美食。当地人介绍说,要了解淮扬菜风味和历史,可以去淮扬菜博物馆看看,离得不远。
饭后,我们按图索骥来到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的康山街上,曾是扬州卢氏盐商的宅第。
博物馆荟萃了淮扬菜的精华,所有展品令人目不暇接,见色闻香,让人感慨。那一道道漂亮的菜式,精美绝伦的雕刻,不禁为我们的先辈们能够创建出那么多美味佳肴,留给我们那么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自豪。淮扬菜讲究的是清鲜淡雅,菜品五味调和,不太咸,不太甜,不太辣,也不肥腻,正合中庸之意。正由于此,才能受到广泛人群的欢迎和喜爱,才能走上国宴,走出国门。
试想,如果口味过重,或较咸,或较甜,或较辣,或肥腻,当然也会受到某些嗜者的垂青,但却会把更多的人拒之门外。
看介绍说“八大菜系”各有特色,但唯有淮扬菜清鲜淡雅,才是不论男女老少、中外人士大都可以接受的。中庸、平和是淮扬菜的灵魂。淮扬菜的文人之品为其他菜系所无法比拟的,淮扬菜因为其儒之高雅气息,受到文人的欢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吃过淮扬菜之后,赞不绝口,赋《浣溪沙》词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许多文人,不但喜欢品尝淮扬菜,而且还是美食家,如已故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常到马祥兴菜馆用餐,他爱吃一款豆腐菜,被命名为“胡先生豆腐”,此菜也成为菜馆招揽顾客的招牌菜,以致社会名流纷纷慕名前来品尝。
国家领导人到扬州视察时,也专门到冶春茶社品尝淮扬菜。淮扬菜是大自然精华之提炼,上天恩赐,淮扬享之,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几进的大院,充满江南韵味的建筑,配以精美的美食展品,令人陶醉其中。在一个大院里,我和夫人坐着休息,顺便点了几个点心。
阳光下,坐在大伞之下,看着不远处的月亮门,品尝着美食,好不惬意。
这时候,我忽然想起那句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看着这美景、美食、(老了的)美人,要是整点小酒,岂不更加惬意?是啊,人生就是这样,该努力的时候就应该努力,该放松的时候就应该放松。退休了也就应该尽情的释放曾经的烦恼,去寻求美好的生活。
作者:甄春延 写于2024年4月8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5岁
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本人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