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 赣 五 日 游
作者:连春
3月23日,我随旅行团由沈阳桃仙机场飞往合肥,开始安徽、江西两省游。
落地新桥机场后,当地大巴载着我们前往宏村。一路所见皆是白墙黛瓦二、三层小楼,依山临水。一块块油菜花金黄,毛竹高高瘦瘦,茶园里立着些32开本子大的黄牌子,后来才知道是粘虫子用的。近6个小时到达世界文化遗产、5A景区宏村。宏村原名弘村,为避清乾隆帝讳弘历改为宏村。宏村是安徽省(皖)黄山市黟(yi)县宏村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从高处往下看,整个村庄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是“牛形村落”。河上架起四座桥相当于牛的“四条腿”。我们经过一座单孔高拱石桥就进村了。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取景地,男主角李慕白牵马走过的桥就是这石拱桥。桥下是人工湖,水约1米深,称南湖,是“牛肚子”。从“牛肚子”进村,村里有99条巷、400多户人家,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这些民居为“牛身”。远看这些传统徽式房子:白墙黛瓦马头墙。马头墙寓意:男人在外经商,如万马奔腾,能马到成功;马头墙作用:隔火、防盗、避雷。
首先参观南湖书院(以文家塾),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814),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组成。启蒙阁上方金框蓝底横匾:万世师表,曾任清政府内阁中书,民国时驻英、日公使,代总理大臣汪大燮在这里启蒙。
屋顶上方开一天井(漏一方天),用于采光、通风、透气,房屋木制、无窗,这也是徽派建筑的特点;一楼几乎无窗,二楼的窗户也特别小,宽不及肩,称“点窗”。古有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因徽州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古徽州男人十三四岁就离家外出做事谋生,家中只有老人、小孩和女人,为了安全,不设窗户,但为了采光,在房顶开“天井”。下雨时,雨落到屋内,屋内地面有孔(相当于下水道)将水排出。每家门口都有水渠,有宽有窄,宽的水渠叫“牛大肠”,窄的就叫“牛小肠”。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无自来水时,早8点前可饮用。宏村祖先讲究做人做事留一线,留条路给后人走。月满则亏,所以建半圆形的月沼湖,月沼湖相当于“牛胃”。《卧虎藏龙》女主角玉娇龙曾在月沼湖上点水而过,80分民居邮票就取自月沼湖,江泽民、胡锦涛等来此在平台上拍照,游客也纷纷在此拍照。
承志堂是宏村首富、清末盐商汪定贵豪宅,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保存完整。门口有两个等大相对的圆石鼓叫“户对”。
有两道门,第一道门:长长的铜门栓横插,第二道门:除了长长的横门栓,还有两根竖桩从门上垂直杵到地面,另外还用两根斜柱把门顶上,五点锁紧啊。紧挨门口的是保镖室,这安保真是做到家了。孩子不用去外面读书,家里设私塾请先生来家授课。里面中间是仪门(门楣上方正中一大“福”字四角各画一只蝙蝠),仪门两侧边门是“商”字小门,供五品以下官员通过(汪发财后捐了个五品官衔)。前厅的红木条案中间摆有自鸣钟,钟两侧为帽筒,帽筒东边摆一个大瓷瓶,右边(西边)摆镜子,喻“终生平静”(与“钟声瓶镜”谐音)之意;男人坐东边的瓶子下面,取在外平平安安;女人坐在西边镜子下面,意即家庭风平浪静。
小姐住上面阁楼,从“相亲孔”可偷窥下面的小伙子而不会被发现,嫁出去就“出阁”了。不一一列举了。整栋建筑60个房间,为木结构,富丽堂皇,富有寓意;三雕(砖、木、石)装饰繁复精美,西边有鱼塘,小窗雕四只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空间利用到了极致且科学;共开9个天井,商人认为:天井就像聚宝盆,下雨就是下金子、下雪就是下银子,财从天上掉下来。此宅共花白银60万两,用100两黄金抹成粉末镀在木雕上,有“民间故宫”之称。
树人堂是清朝仪大夫汪星聚不满清朝腐败辞官归隐乡里,于同治元年(1862)建造的,整个建筑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东侧小花园里有小水塘,活水长流。正厅两侧对联的外联:如金如锡如圭如壁 学圣学贤学佛学仙,内联:惟德惟才积善方为根本 树木树人读书乃是家风。
桃源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有全村最精美的雕花木门。
从“牛头”出来,有两棵树相当于“牛角”。一棵叫白果树,白果树下不拍照,因村里的老人去世了,抬着棺材绕白果树转三圈;一棵叫红杨树,新娘结婚的花轿在红杨树下转三圈。往回走上南湖的单孔石拱桥,就离开汪姓大家族,离开了宏村。夜宿汤口。
晨起,见当地导游穿上羽绒服,我们还笑她,直到大巴车快到黄山景区时,车内袭来明显的凉意,才知道还是人家有经验,我立刻套上了马甲。下了车,那座座几乎裸露的石壁石峰映入眼帘,宛如交错毗邻的硕大花朵,山顶雾气缭绕,“半入江风半入云”,大家不由惊呼“哇啊”!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得名。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炼丹,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47年6月17日改名为“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36大峰36小峰,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为三大黄山主峰。目前,莲花峰处于轮休期,不开放。黄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在154平方公里的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81平方公里,达70%.花岗岩是多晶体,形态复杂,可呈多边形、板状、叶状、柱状等不规则形状。边排队等票边欣赏附近的风景,给我的感觉是:山体“骨胳”坚硬壮实但不凌厉峭拔,沉默敦厚但不清冷落寞,伟峻大气而不小里小气,端庄而不高傲,沉稳不张扬,利落不琐碎,有雄奇的力量感;那一撮一撮的“绿”点缀着山体,使石山石峰刚中带柔,显出壮丽的美。粗看就震撼,细看更感叹,越看越爱看,有一眼万年,回味无穷,魂牵梦绕的魅力。黄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摇篮,是当然的必然的,还没进山就已经醉了。
我们从前山坐玉屏索道上山,雨点打在缆车窗上,模糊了视线,好在很快到站。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雨衣摩肩接踵而来,听导游讲因下雨,今天游客有四千人,比平日少很多(平时日接待量二万多人)。尽管下雨,大家亦然很兴奋。导游指着旁边的组合说:这是“老鹰守蒲团”,石头像老鹰、松树叫蒲团松。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弘祖(号霞客)于1616、1618年两次来黄山,没有代步工具,只能步行,从我们在汤口住的宾馆走到这玉屏楼需一天一夜。玉屏楼的位置原来是文殊院,被烧毁后建成了玉屏楼宾馆。玉屏楼后即是玉屏峰,为36小峰之一,介于天都峰、莲花峰之间,海拔1716米,因峰壁似玉雕屏障而得名。这“屏风”上有众多古今名人石刻,最上面是毛主席的草书“江山如此多娇”。峰顶似“卧佛”,形象逼真,自然形成的,毫无人工雕琢。
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我们就站在这平台上;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似大象伸着长长的鼻子)、送客松、立雪台。徐霞客游到此处,赞叹不已:“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玉屏楼是黄山奇景集大成之地。游客们争相与迎客松合影,我好不容易逮到了几秒的空,赶紧抢个镜头。迎客松背倚青狮石(上面有朱德题词“风景如画”四个大字),身姿挺拔,树高10.2米,胸围216厘米,松顶如盖,冠幅10.7 米x13.7米,两侧枝如双臂伸出,热情迎接来人。她挺而不僵,柔而不媚,敛而不张,谦和有度,温文而雅,苍翠隽秀,姿态雍容。有感:
迎客松
千年不老松,四海响嘉名。
何故人神往,谦谦君子风。
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赋诗赞曰:“今古几游客,劳劳管送迎;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1959年,以其倩影制作的巨幅铁画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是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迎客松不仅是黄山的象征、安徽的名片,还是国之瑰宝。树养人,人养树,迎客松有专人看护、24小时红外线监测。下雨虽影响了视线,但别有一番风景。黄山的云海是黄山的第一奇观,黄山自古云成海,年平均52个云海日,可遇不可求。走过“立雪台”,穿过犀牛洞,导游指着几个位置说:那是“犀牛望月”、那是“孔雀戏莲花”、那是“松鼠跳天都”……有犀牛的模糊轮廓,但“望”、“戏”、“跳”是看不到的。远处、下方都笼罩在雾中,茫茫无际,深不见底,有宇航员出仓从太空俯瞰的味道了,哈哈,那就看看身边的风景吧。
黄山云海
奇峰云海浮,
不见渡轮游。
浪涌拍仙岛,
英雄立上头。
照片上的石头叫指路石(伸出手指)又叫海豚石,还被称为大哥大,都是形象说法,我称它为宝葫芦。从迎客松要走1500个台阶,其中有一段悬崖峭壁,我们扶着绳索沿内侧上行,走过百步云梯,到达“龟蛇守云梯”(一石似蛇昂首、一石如龟伸头),二石在路两侧,蛇高龟低。黄山的奇石是黄山的又一绝,黄山是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是世界地质公园,黄山花岗岩岩体分为四个期次和晚期岩脉;黄山岩体具有“内高外低,内新外老”的特点,此处分布的是第三期花岗岩形成于1.278亿年前。数亿年前,黄山曾是汪洋大海,随时光流逝,海水退去,留下丘陵,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地层断裂,岩浆涌动,花岗岩体从地壳之中隆于地表,又经过第四纪冰川洗礼,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地貌奇观。听导游说:要想到达光明顶,还须翻过两座山。体力、时间所限只好作罢。稍作歇息,返回,乘索道下山。拙作一首抒怀:
鹧鸪天·春游黄山
壮丽群峰荡气肠。骚人自古赋华章。轻寒微雨迎游客,怪石奇松挺脊梁。
风软软,雾茫茫。丹青水墨素颜妆。更兼龙润连天地,云海奔腾万里长。
徐霞客对黄山的评价:“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次看到了雨中的黄山,下次要看到晴天的黄山;这次看的是春天的黄山,以后还要看看夏天、秋天、冬天的黄山。
晚饭后逛屯溪宋代老街,走在青石板路上,望着灰檐翘角雕花的木制古建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本地特色产品:黄山毛锋、黄山奇石、毛笔、歙砚,小的砚台可摆上桌面,大的如饭桌,上面雕龙等造型活灵活现,黄山奇石小的可揣兜里或随手把玩,大的一人来高;还可见徽菜老字号,物质食粮和精神产品都极富地方特色。在这老街上,我看到了戴震纪念馆(周谷城题)及红色教育基地“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我买了把竹戒尺,上刻诸葛亮的“诫子书”,很喜欢,用来自警。
第三天,奔赴位于江西省(赣)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的篁岭景区。篁岭海拔1260米,始建于大明宣德年间,距今近6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山崖上,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排布。步入天街,先见到“花溪水街”,流水潺潺,花开绚烂,竹林清幽;再走进“篁岭晒秋”的石门,拾级而上,可见村落“天街”商铺林立、前店后坊。有的门前挂着串串腊肉、腊肠、红辣椒…,很多人家自酿米酒,有百年老店,有各种小吃,来到天街食府怎能不享享口福呢!这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纸伞、徽秀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琉璃工艺现场展示、手工剁椒、创立于清道光十年(1830)被商务部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中华首妆谢馥春。
篁岭姓曹的多,竹虚厅的原主人是曹元功,明崇祯八年(1635)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竹虚厅整体三间,约100平米,临街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突出竹、梅主题。前门临街,后露台观景。
望仙谷是依山就势人工打造的景点,三叠瀑布气势磅礴。特色小吃会塞满你的胃。
26日,先到婺源县月亮湾坐竹筏,我们的主席在2023年10月11日来到月亮湾附近的石门村考察,并同月亮湾的竹筏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电影《闪闪的红星》曾在月亮湾取景。乘着竹筏,我兴奋地唱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告别月亮湾,前往水墨上河。水墨上河景区位于婺源县秋口镇上河村,由与圣人朱熹同宗的朱氏所建。如:大夫第、懿德堂由大茶商朱启桢、朱德纯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尚荷书院由朱熹后裔朱大和捐一半资产所建,虽遭焚毁,后按村史记载和宗辈相传的大致面貌原址重建。“上河十景”,我喜欢砚湖(俯瞰如砚台),在湖边的油菜花中,一个镜头就囊括文房四宝:文峰塔如笔(共七层,底象征文曲星的魁星点斗),剩下三宝是什么?你猜到了吗?
茶园里不仅有茶树,也有别的树,竹子高大挺拔,有的已达中号碗那么粗。路边的古樟树超过300年了,被村民当作神树,虔诚敬拜;父母常把孩子“寄岁”给这位樟树老爷,让樟树老爷保佑孩子无病无灾、成龙成凤。流行语: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身上摸一摸,能活一百多。我们都与樟老爷合影。在这棵古樟树后有四个圆形小井,代表福禄寿禧,边上的一口大方井,代表财源广进,这碧泉井至今仍滋养着上河的村民。
下午乘车走“朱子大道”去往中国瓷都--景德镇。游览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瓷刻书法创始人的“china筆记”买了瓷手链,物美价廉。长长的街道非常干净,房子红砖墙,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味道;高高矗立的大烟囱是民国时期遗留,距今已逾百年。之后去参观官窑--富玉陶瓷。欣赏了陶瓷的72道手工制作工序,见识了原材料、稀缺资源白色的“高岭土”,看到了师傅们在半成品上绘画等过程。成品展示区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工艺精湛,花样繁多;有瓷的桌、凳、茶具、餐具、酒具、渔具、文具、刀具、摆件、挂件、屏风、饰品…,单色、彩色,绘有花鸟、人物、山水,各种造型瓷动物,有的宝石般泛着光泽,在灯光下透明,透而不漏,虽薄但密度大;当轻敲或用手指划过碗沿,光滑细腻,声调清脆不闷,高扬不沉,余音袅袅不短促,悠扬悦耳,那就是好碗了。美食也要美器嘛。参观景德镇,大饱眼福,不愧为千年经典、世界瓷都。
告别景德镇富玉官窑,前往九江,途中见到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清澈的是长江水、混浊的是鄱阳湖水,有“泾渭分明”的意味。车跨江而行,我们与长江插肩而过,与鄱阳湖有一面之缘。夜宿九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大家耳熟能详,你知道是在哪里吟咏的吗?请随我来。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牯岭镇的如琴湖(形似小提琴)畔,有一花径公园,公园石门刻对联: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时任江州(今九江)司马四十六岁的白居易偕好友共十七人同游庐山大林寺,江州城里早已是四月时节的初夏,而大林寺天气尚寒,桃花灼灼,于是诗人随囗即景吟成一首千古绝句。曾经的山寺已长眠湖底不见踪影,而白居易走过的花径被命名为“白司马花径”,成为庐山市的一处人文景观。我们也走在这花径上,吟不出诗就与雕刻着“白司马花径”的石头合影吧。这里还有“花径亭”、白居易草堂和石雕像。大诗人留下的不仅是脍炙人口的诗,还有人生的启迪。人生总有起伏,如果感觉“芳菲尽”时,换个地方,迎接你的也许是“桃花始盛开”。愿我们的心中永远装着桃花盛开的春天。

如琴湖的对面是锦绣谷入口,110~90万年前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进入谷内,首先见到“天桥”,天桥实际无桥,或曰断桥;有言:杭州西湖“断桥”不断,庐山锦绣谷“天桥”无桥。天桥是冰溢口遗迹,下面是深谷。网络上在此拍的照片好像一个完整的桥,实际上两端相距甚远,是摄影技巧让它们移位对接上了,别上当噢,下面可是深谷,危险得很。继续前行,导游提醒能遇到猴子,别撩它,果然路旁、崖边见到不少猴子;有的猴子是专等食物的,有人给香蕉,有人给橘子,我递块饼干过去,它大大方方地接了,理所当然从容不迫。有的猴在树上跳来跳去。还有位猴妈妈带四个小猴,猴妈妈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看着游人,给它东西也不稀罕,爱搭不理的,人家看孩子呢!哪有心思吃,那神情分明在显示:谁碰我孩子试试!一个小猴崽在树枝上,两个蹲坐在地上,另一个正吃橘子,吃完把皮一扔,有人给它西红柿也不敢接,小心翼翼地过来把靠近路边的一根香蕉抓起来就跑,引起一片笑声。这条路单向,不走回头路。摸了“好运石”,上台阶到达1025米的“险峰”(有石刻毛主席诗“无限风光在险峰”),是这条路的至高点,我在这里背诵了这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过礼贤门(天然矮石洞),拐角处是蒋介石与美国特使马歇尔和谈的地方,原名:访仙亭,朱元璋修建。观妙亭是蒋介石宋美龄欣赏晚霞处,对联:山川吐纳开灵境 文轨交通乐太平。仙人洞是吕洞宾修道成仙的地方,深约10米,洞旁刻有:佛手嵒(岩)三个字,是南宋时的碑刻,有1000年历史,因洞顶如佛手。在“好运池”里洗洗手,走几步看到岩壁上刻着“竹林寺”,环顾一圈,寺在哪里?原来这是只有寺名而无寺庙的寺,独特吧,传说与朱元璋有关。在天圆地方的月亮门前,再次背诵毛主席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此处是看“险峰”的绝佳位置,也能望到吕洞宾升仙的洞,“劲松”就在月亮门外。
从险峰下来这段路不长但景点密集,这里最后的景点是:御碑亭,明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朱元璋为纪念周颠仙而建,亭内仍保存朱元璋的御碑,碑上刻着朱皇帝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御碑亭是电影《庐山恋》男女主角避雨处。
来到江西省九江市怎能错过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政治文化名山--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又名匡山、匡庐,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是世界地质公园,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庐山紧密相连:庐山曾是国民党政府的“夏都”,蒋介石在此策划剿共、训练反共骨干、避暑休闲;西安事变后,1937年6月4日和7月14日,周恩来两上庐山与蒋谈判,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御外侮的发祥地;中共于1959、1961、1970年三次在庐山召开会议。景区公交车流水般穿梭,盘旋而上,路不陡但有四百处弯,拐过一弯紧接着又一弯,难怪上车前导游特别提醒系好安全带、晕车的贴好晕车贴。坐在车上才理解了毛主席的《七律 登庐山》中“跃上葱茏四百旋”是实指而非夸张。
“美庐”别墅是英国人西伊勋爵于1903年始建,原为英国人赫莉太太的私宅,因与同为基督徒的宋美龄私交甚笃,于1933年半送半卖给宋美龄。蒋宋夫妇自1933年8月~1948年把这里作为“夏都”别墅,这里有当年宋美龄弹过的钢琴、留有其手迹的英、法文书、画的油画、煤油冰箱,有景德镇为蒋特制的堆花彩绘餐具。1948年8月9日,蒋携夫人最后一次登上庐山,8月中旬,蒋在院内的一块石头上挥笔写下“美庐”二字并签名,命人刻于石上。1948年8月18日,蒋氏夫妇下山回南京,从此永远离开了美庐,离开了庐山。石头仍在原处,“美庐”两字两次被毁,用红漆描出。石刻斜对面的圆石桌石凳,毛泽东曾在此小憩,人们也来这坐坐。
1937年6月4日,周恩来上庐山与蒋在此会面多次会谈,1937年7月14日,周恩来第二次上庐山,次日在此同蒋谈判、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里有谈判日记,多位国共领导人的手迹;有1970年8月25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董必武手书的《牯岭即事》:
山中连日雨阴沉,
秋肃为功动鬼神。
午后云开红日出,
林间暖入晩晴新。
这是针对林彪、陈伯达反党罪行写下的隐喻诗,借景抒情。
中共领导人上庐山次数最多的是宋庆龄,共5次。宋庆龄于1929年第一次上庐山,1959年是最后一次,建国初期宋庆龄曾来庐山疗养,入住美庐一周。毛主席1959、1961年曾下塌美庐。1959年6月30日早上,毛泽东抵达美庐,先围着房子转了一圈,之后进入别墅,还喊了一声:“蒋委员长,我来了!”住下后,写了《七律 登庐山》,重温这诗,再次领略伟人的魄力和情怀: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在美庐同有关同志谈话,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并会见越南领导人胡志明;1959年7月9日,在美庐二层客厅会见了贺子珍。
江青1959、1961、1970年曾住于此,也就是当年宋美龄在一楼的卧室。陈毅、贺龙、林彪夫妇、胡耀邦、郭沫若夫妇、班禅·额尔德尼均曾在此下塌。1985年5月1日,这栋全中国唯一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袖及家属的别墅,停止了住宿服务,正式对游人开放。
庐山抗战纪念馆为原庐山图书馆旧址,馆名“庐山抗战”由著名抗战将题、百岁将军吕正操题写。卢沟桥事变爆发次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抗日,周恩来于7月15日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7月17日,蒋在“庐山谈话会”上宣布抗日,称“战端一开,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看到了“庐山谈话会”的会场布置及正上方悬挂的孙中山像。1938年5月20日~25日,宋美龄以个人名义邀请各党各派各地区妇女领袖及代表在庐山举行“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亦作“庐山妇女谈话会”,共商发动全国妇女参与救亡工作大计。这里可见她们在庐山图书馆门前的合影,邓颖超在其中。
1939年4月庐山沦陷后,庐山图书馆成了鬼子的仓库,1945年10月民国庐山管理局收回。1959、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曾从此借阅《庐山志》《昭明文选《鲁迅全集》等。在庐山抗战纪念馆设庐山图书馆专题陈列,有文化艺术界的抗战斗士徐悲鸿和铮铮铁骨的和平使者齐白石(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授予齐白石国际和平奖金),在民族危亡之际,两位艺术家表现出了高度一致的抗战精神,他们用画笔作武器。
最后一个景点是含鄱口。在含鄱口公交站下车,沿柏油路上行,路旁松树笔直参天,根部裸露,筋骨突出如龙爪抓地,泥土少又被雨水冲刷的结果。
这条柏油路的终点有几个长条石凳,导游指着一个说:毛主席当年曾在此坐过,话音刚落,大家就争着坐在这凳子上拍照,我也不例外。
柏油路终点的右侧是犁头尖(形如锋利的犁头),是第四纪冰川所刻切的角锋,正界右边庐山第一高峰大汉阳峰(1474米)和左边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1436米)中间,犁头尖是观鄱阳湖日出和庐山云海的佳处。柏油路终点的左侧是圆形的含鄱亭,海拔1211米,地处东谷含鄱岭中央。含鄱岭是座长达数公里的狭窄岭脊(冰川刃脊)。身处含鄱亭上,北可望李白笔下“青天削出金芙蓉”的五老峰,东可瞰“千里鄱湖一岭函”的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导游说:来十次含鄱口,九次有雾。今天还好,清晰可见右侧大汉阳峰的漂亮形状及“白皮肤”,左侧的五老峰也能看出轮廓,下方被这两山含在“囗”里的鄱阳湖则隐没在雾里,完全看不到。江青来含鄱口曾赋诗一首:
江上有奇峰,
锁在云雾中。
寻常看不见,
偶尔露峥嵘。
顺着我面前的小路前行至岭脊最高处,有方形的望鄱亭,是电影《天仙配》取景地。拍摄七仙女从天宫眺望人间美景而动了下凡之心的镜头,云海起伏,衣袂飘飘,若隐若现,让人恍惚置身于九霄云外的琼楼玉宇之中,所以在此取景。若天气晴好,长江、鄱阳湖一览无余,名江、名湖、名山珠联璧合。正是:
势把鄱湖一口含,
寻常云雾久缠绵。
难得脱掉白纱罩,
明镜奇峰竞秀妍。
遥望夜幕下的牯岭镇灯火辉煌、金光灿灿,不一会云雾过来,渐渐把金光遮盖,小镇淹没在一片黑暗之中,不见一丝光;一会儿雾散去,小镇又重现光芒。雾来雾去,小镇时隐时现,来匆匆去匆匆,聚时慢散得也慢。远处如此,近处亦然。
款步瑶台香雾中,
长天牯岭两朦胧。
但闻鸟啭声声脆,
唯见身旁一劲松。
晨起,再遥望牯岭镇,雾亦然时聚时散,无声弥漫,一会儿露出山头和牯岭镇的红房顶,一会儿又把它们全吞没。就这样重复着,时间间隔长短不同,没有规律。这可不是电影特效,而是真实画面,原来缥缈的人间仙境就在牯岭镇,并不虚无。吃完早餐,踏上归程。
五天的时间,我们游览了安徽、江西两省的部分名胜,置身于驰名中外的黄山庐山怀抱,不虚此行。来去匆匆,不可能一次性看全看细,留点遗憾等待下次弥补。再见,黄山庐山!再见,油菜花海!再见,白墙黛瓦马头墙!
2024.4.5
【作者简介】
连春,原名:李春莲,物理教师。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溪山清韵》《诗艺国际》《奉天诗刊》《情感文学》《诗文艺》《中华辞赋》《当代文艺》《鸭绿江》《凤凰台》《北方诗刊》《诗词》报等微刊纸媒。曾获几个奖项,有作品入选几个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