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春潭街道双龙小镇,有一个民营企业叫“蓝布谣”,“贵州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其全称。该企业创办于2020年,法人代表叫韦光芬。她是个勤奋务实的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人,又是个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热心推动者。
韦光芬,女,布依族,乳名叫光分。为什么叫光分呢?说来还不寻常。韦光芬爷爷奶奶当年生下了10个子女,只有她父亲和幺叔是男孩。在弟兄姊妹当中,她父亲排行第3位。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韦光芬出生前,她爷爷就对她父亲说,你老婆就要生第一个娃娃了。如果她生的是男孩,我就不与你们分家;如果她生的是女孩,你们就分家出去。不久,韦光芬出生了,爷爷看到生的是个女孩,就把她们一家三口分了出去。分家时,没有分给她家任何财产,所以父母就给她取名叫“光分”。韦光芬出生不久,母亲背着她到乡政府登记户口。经办人是个汉族老伯,他给她在“分”字上加了个“艹”,她的姓名后来就成了“韦光芬”。
韦光芬为什么要给所创办的公司取名叫“蓝布谣”呢?小时候,韦光芬经常看到外婆背着孙子坐在织布机上,一边晃动着身子织布,一边摇头哼唱着歌谣。她一会儿用布依语哼唱,一会儿用汉语哼唱。那些歌谣没有固定的歌词,既象是摇篮曲,又象是催眠曲。外婆唱呀唱摇啊摇的,背在背上的小孙子睡着了,织布机上也织了一大块布料。外婆织了大批布料,就要分批次地拿去染,每次都要染成蓝色。从孩提时代开始,在韦光芬心目中,外婆哼唱的歌谣,就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外婆染布的蓝色,就是天底下最美丽的。从她记事时起,外婆和妈妈从事的染布业都是个体行为。十多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在各方资助下,韦光芬所从事的染布行业,即将从家庭行为转变为公司行为。公司创始之初,有人问她将给公司取个什么名字?她想起了外婆对她的熏陶,想起了妈妈对她的传教,就给公司取名叫“蓝布谣”。公司以“蓝布谣”为名挂牌经营后,许多顾客都对“蓝布谣”这一名称感兴趣,问韦光芬为何给公司如此取名?韦光芬说明了缘由,内行们都说:“这个名字取得好,体现了传统布依族特色,布依族同胞自古以来就喜欢蓝色。”
2006年,韦光芬结婚了,从阳方布依寨嫁到当朝布依寨。从恋爱到结婚这段时间,她结识了更多布依族同胞。不经意间,她发现了一个问题:布依族同胞很少穿布依族服装,即使穿也多是机械制造的而非手工制作的,颜色式样与传统布依族服装相比差别很大。照此发展下去,布依族传统服装可能会失传,韦光芬觉得非常可惜。2008年,她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选择在家从事染布行业。在外婆和妈妈的帮助下,她背着幼儿到兴隆、平乐、冗洪等地赶集,将布依族同胞纺织的布料收集起来,背回当朝家中逐一染制,下次赶集时再背去交货,适当收取加工费维持运行。妈妈壮年时赶集收布染布,结识了不少染布爱好者,韦光芬认识后为我所用。外婆染布手艺精湛,在当地名气很大,韦光芬专心向她学习。通过不断锤炼,韦光芬的染布水平,几乎赶上了外婆。经她的手染过的布,质量上乘色彩艳丽,很受顾客青睐。慕名来找她染布的布依族同胞很多,染布生意红红火火。韦光芬信心满满,决心要坚持下去,希望把家庭染布业做强做大,为传承布依民族文化尽力。韦光芬的不凡举措,引起了当地干部关注。他们动员她走出家庭作坊,到春潭街道双龙小镇开办公司,帮助她介绍合伙人,无偿提供公司用房。2020年,蓝布谣在双龙小镇安家落户。
蓝布谣运营启动后,韦光芬从双龙小镇搬迁新市民中,选聘了30多名手艺人为企业职工(其中有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她们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年龄有差距,手艺有高低,融洽相处并不容易。韦光芬引导她们聚焦民族文化传承,摒弃私心杂念,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团结如一,争创佳绩。通过反复开导,她们转变了思想,互相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增长了才干,增进了友谊,团聚在一起,为传承民族文化献计,为促进民族团结出力。她们手工制作的产品,与企业设计要求完全吻合,既精致秀丽又富有民族特色,深受顾客亲睐,销路一直看好。
为了鼓励蓝布谣在创新道路上走下去,省县民宗部门为蓝布谣解决了25万元补助资金,省县妇联为蓝布谣解决了2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购置生产设备及原材料,给蓝布谣生产经营注入了新活力。韦光芬心怀感恩之心,全力落实领导嘱托,为传承民族文化尽心,为促进民族团结尽力。
春潭街道双龙小镇是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建成住房78栋1668套,安置搬迁新市民1357户6644人。其中少数民族405户2372人,涉及汉族、布依族、苗族、蒙古族、彝族、回族、仡佬族、壮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10多个民族。他们来自不同镇办不同村寨,非亲非故非熟人,搬迁到双龙小镇之前互不认识,搬迁到双龙小镇之后互不来往。空闲时候,他们在广场上各自聚集,见面不打招呼互致问候,见人有事也不互相帮助,彼此之间互不接触。韦光芬心想,大家都是中华民族,既然生活在一起,就不应该“老死不相往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每天晚饭过后,韦光芬把蓝布谣的音响设备搬到双龙小镇广场,把新市民组织起来跳广场舞。起初,人不熟悉大家不愿参加。韦光芬就先安排蓝布谣企业职工带头跳,再把熟人组织起来参加跳,还通过熟人去联络熟人加入跳。后来,参加者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庞大健身群体。从2020年4月到该年年底,每到傍晚时分,韦光芬都站在队伍前面组织领跳。经过3个季度连续努力,这一健身形式在双龙小镇固定了下来。现在新市民们每天都还在自发地进行。在学舞跳舞过程中,新市民们彼此交流互动,几天就熟识了起来,不久就融为一体。看到双龙小镇各族同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韦光芬感到特别欣慰。
组织新市民跳广场舞取得成功,给韦光芬助推民族团结增添了动力。她想,要拓展效果,还得从娃娃抓起。于是,她抽出时间走进校园,分别到安龙四小、春潭二小、普坪中学等中小学校去,向学生传授民族手工技艺、讲解民族文化、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引导各族学生和睦相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受师生欢迎。许多学校领导慕名前来邀请她到校去授课,她欣然应允。三年来,共培训学生2000多人次。此外,她还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培训,共开展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创作、设计等培训30多场1500多人次。培训时,将民族团结宣传融入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之中
从2020年创办以来,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在蓝布谣展示大厅里,有一面荣誉墙,上面挂满了上级颁发授予的证书、奖牌或扁牌,特别引人注目。其中包括:贵州省妇联2021年10月授予的“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 2022年11月贵州省妇联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贵州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2022年11月贵州省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联席会议办公室授予的“黔系列”品牌产品生产企业;2021年10月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授予的“巾帼建功先进集体”、2020年10月黔西南州妇联授予的“黔西南州巾帼示范基地”、2020年10月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授予的“黔西南州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口述史研究中心授予的“硕士实践基地”等。
面对众多荣誉,蓝布谣没有满足,韦光芬没有停步。她生于1985年,今年39岁。去年,她通过努力取得了大专文凭。她说,要趁年富力强时,多做些传承民族文化的事,助力推进民族团结工作。

作者简介:黄显旷,男,布依族,1965年1月出生。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人,大学本科学历。1988年以来,在省州县媒体上发表上发表作品百数篇。2019年出版文学作品集《追梦留痕》。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