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的分析,感性的表达
——《清明记忆》散文赏析
文/曹权利
杨舟平的《清明记忆》是一篇深情且细腻的散文。开篇即点明主题,通过“乍暖还寒”、“春雨如丝”等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哀思和怀念的清明节氛围。随后,作者回忆起儿时与母亲、姨母、舅舅等人一同前往外祖父坟地的情景,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庄重而又略带沉闷的场合。
在描述烧纸钱的场景时,作者通过“恭恭敬敬”一词,展现了家人们对外祖父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比气氛的前后变化,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死轮回的无奈和接受。
作者以儿时对外婆手擀面的期待,为文章增添了一丝生活的气息,也巧妙地暗示了生命的延续和家族情感的传承。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且富有哲理。
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儿时对于清明节的独特记忆。这些记忆与饥饿、期待、玩耍和梦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清明画卷。
以“清明,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作为引子,巧妙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作者一同回到那个充满纯真与幻想的年代。接下来,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感受呈现在读者面前:青黄不接的饥饿日子、细雨霏霏的漫长光景、望着蓝天的发呆与憧憬,以及父母亲为全家口粮不足而焦虑的恓惶。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生活艰辛,更透露出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深深怀念。
随着记忆的深入,作者带我们进入了清明时节的另一个重要场景——制作柳笛。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折下鲜嫩柳树、剥开表皮、制作柳笛的整个过程,以及和小伙伴们比赛吹柳笛的欢乐时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成为了作者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柳笛声成为了少年们构筑梦想、倾诉心声的媒介,也唤起了作者对于过去时光的无限感慨。
在描述柳笛声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不太着调的柳笛声,感受到那满眼的粉色沟坡、花香熏染的小溪边、细柳婆娑的树杈上以及阳光温润或春雨菲菲的天气。这种跨越时空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沉浸其中,更让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通过柳笛声这一线索,将欢喜与忧愁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柳笛声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感悟。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柳笛声都能唤起作者对于清明时节的记忆,让他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和黄昏时农家院里的情景。
少年时期,清明是回老家寻根的借口。这一时节,生者寻祖,逝者归根,彰显的是血脉传承的庄严与责任。祖姥姥的坟茔虽无墓碑,但作者的心中自有标识,那是一片静默的敬意与思念。在坟前,作者默默叮嘱,将纸钱奉上,仿佛能够传递生者对逝者的关怀与祝福。这种朴素的情感,是乡土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对生命敬畏与尊重的展现。
成家立业后,清明节的意义更为深刻。清明放假,作者带着女儿,或是与兄弟姐妹一同前往母亲的坟前,进行祭奠。母亲的墓碑旁,新栽的松树挺拔而青翠,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传承。尽管母亲的墓碑上没有镌刻生平,但她的形象与品格却深深烙印在作者的心中。她的善良、勤劳、简朴,不仅影响了作者,更是成为了一种家族的精神传承。
在母亲的坟前,作者才真正感悟到生命的起点与归宿。这种感悟,既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幸运的是,父亲还在,家的根还在,作者的生命仍有归途。这种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慨,构成了散文的核心情感,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对生命与家庭的深深眷恋。
从少年的寻根,到成年的感悟,清明节在作者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更是思考生命意义、感悟家族传承的特殊时刻。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家族的眷恋与传承,这是《清明记忆》的核心主题之一。
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他带着纸钱等祭品回到老家,给故去的祖母、祖姥姥上坟。尽管祖姥姥的坟头没有墓碑,但他依然能够辨认出她的坟茔,默默叮嘱她老人家将纸钱收好。这种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关怀,体现了他对于家族传统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敬畏。
而在成家后,清明节对于作者来说更是意义非凡。他带着女儿跪在母亲坟前,烧着一张张、一件件祭品,表达着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他与姐姐、哥哥、侄子一同去墓园清扫母亲的坟丘,恭恭敬敬立一座墓碑,再在母亲的墓碑旁栽两颗松树。这些举动不仅是对母亲生前勤劳善良品格的致敬,更是对母亲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站在母亲的坟头,作者深刻感悟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母亲赋予的,而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则离不开家族的支持和滋养。这种对于家族和生命的认识,使得他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接下来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来开启对清明节深厚文化内涵的探讨。白居易的诗句,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凄凉景象,也传达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追思之情。杨舟平在此基础上,对清明节的本质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清明祭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其根本原因在于“百善孝为先”的孝道理念。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成为了一种社会伦理和家庭道德的核心。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纷纷回到祖先的墓地,献上纸钱和食物,以此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敬意。这种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对孝道理念的传承和弘扬。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清明节作为感恩节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反思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感恩祖先的养育之恩,也感恩大自然的恩赐。这种感恩之情,不仅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清明节也是一个家族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时节,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纷纷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种团聚不仅是对亲情的维系,也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在团聚中,人们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和故事,共同回忆着过去的点滴,也展望着未来的希望。
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命题:“生命只有一次,这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公平。”这一观点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重复,无论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渺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正是散文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之一。
作者通过引用诗句“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来深化主题。这些诗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和宇宙无垠的感慨。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悠久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观点。这里的“清明”既指节令清明,也指人生清醒明白。这一观点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清醒和明智,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散文所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
最后,作者以“瞧,梨花风起正清明”作为结尾,既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和主题,也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总结了全文。梨花风起,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希望;清明则寓意着生命的清晰和明了。这一结尾既优美又富有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杨舟平的散文风格专业而深刻。他的文字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感性的表达。同时,作者也通过描绘家族团圆的场景和感恩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暖和力量。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传统节日和思考人生价值的契机。
曹权利,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