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花开别样红(长篇报告文学)
(三) ——伊金霍洛旗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文‖葛连光
五.苏布尔嘎镇
2024年3月26日14时30分,我们在红庆河镇才用完午饭,吃的天然的红庆河镇产的绿色食品,有全麦面馒头、糜米饭,绿色蔬菜、瓜果,本地养殖兔、鸡、羊、猪肉等,还有跑道鱼。菜品特色丰富美味,吃得香甜可口,人人打着饱嗝。因为上午工作时间紧,任务繁重,一点半才到了镇上餐厅吃饭,大家也饿了。餐后我们急速上了大巴车,与红庆河镇的陪同调研干部挥手再见,我们驶向苏布尔嘎镇。我和安建华老师车上同座,我系好了安全带,头靠汽车高背椅,摇摇晃晃进入梦乡。因为我年岁已六十有五,有午睡的习惯,每天中午都躺一个来小时,这两天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在车上眯糊一阵儿。
“我的故乡并不美,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故乡,故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地肥水美……”我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忽觉有人捅我腰部,“到了,到了,葛主席”,这是安老师的声音,我揉揉眼睛,多么熟悉的地方,“敏盖村党群服务中心”。 
敏盖村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乡村振兴为重点,大力发展敏盖绒山羊、村集体肉牛养殖项目、土地流转等重大事项,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整治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大做文章,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心里“富起来”。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各民族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村委办公室我问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现在的生活好不好?政策好吗?老头高兴地告诉我:“党的政策特别好,在政府的帮扶下,特别是对我们老人非常关心,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如今为了我们这些脱贫户中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增加收入,政府给我们代养绒山羊,真是太贴心了,处处为我们着想,内心很感动,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紧接着我们来别了苏布尔嘎镇敏盖绒山羊原种繁育中心参观考察。
敏盖绒山羊是伊金霍洛旗1984年引种培育的一个绒山羊种群,历经40多年的不断培育改造,形成了绒肉兼用、“两高一优”(繁殖率高、产绒量高、肉质优)和个体大、适应性强、遗传稳定的绒山羊种群,是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是鄂尔多斯羊绒衫“1436”首选质料。“敏盖绒山羊,潇洒走四方”,这是苏布尔嘎镇统战委员冯丹女士介绍时高兴所言。我们也看到了展馆墙壁上的地图,敏盖白绒山羊辐射到全国各地,西部新疆,东北部黑龙江省都有,在内蒙古周边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辽宁等省和地区。为了壮大、叫响敏盖绒山羊品牌,伊金霍洛旗紧抓全市“一产重塑”机遇,充分发挥敏盖绒山羊的种群优势,走好新品种培育、舍饲饲养、龙头带动“一盘棋”,有效提升绒山羊产绒、产羔、产肉等生产性能,形成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推动“羊产业”不断向专业化发力,持续为乡村振兴蓄力。作为当地的农牧业主导产业,在发展壮大敏盖绒山羊养殖业的进程中,苏布尔嘎镇坚持品牌发展、融合发展、规模发展、科学发展以及产业扶贫发展等多项战略叠加,与云东集团共同实施“敏盖绒山羊原种繁育中心项目”。项目的实施,对敏盖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舍饲养殖技术规程编制、饲料配方研发、饲料及种羊统供统销、新品种培育相关研究课题的实施等提供有力保障。辐射带动全旗及周边绒山羊养殖户超过1万户,规模超过40万只,带动农牧民增收4000万元。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走上‘羊’光大道,乐享小康生活”。
苏布尔嘎镇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厚植民族团结沃土,绘就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奋勇前进的壮美画卷。统筹推进“石榴籽”宣讲队、“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益丰寨田园党建综合体“石榴籽”驿站、“石榴籽”农牧民主题集市、“石榴籽”主题公园的“五位一体”品牌集群,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系列活动,把民族团结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工程”。 苏布尔嘎镇,是伊金霍洛旗的农牧业大镇,它由原来的苏布尔嘎苏木、合同庙乡、台吉召镇合并为苏布尔嘎镇,辖27个行政村,154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地处乌兰木伦河上游,地表河流湖泊较多,境内有伊和尔淖尔(神海子)、哈塔图淖尔、光明淖尔、阿拉善湾遗鸥保护区。是内蒙古中西部最大的白绒山羊生产基地,也是我的第一故乡,我的出生地。苏布尔嘎镇文化悠久厚重,风光资源优越,生物资源多样,旅游资源独特。草原、农田、林地、湿地、沙地、河流、湖泊等地貌交错分布。很多湖泊海子,是遗鸥的故乡,鸟类的天堂。置身于苏布尔嘎大草原,令人神怡,流连忘返。苏布尔嘎镇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富民”的工作方针,坚持打造“农牧业生产品牌镇,文化旅游特色镇,生态建设示范镇,富裕文明和谐镇”。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绿色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区环境优美乡镇,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殊荣。
去年12月5日我和伊旗统战部门的领导就来过乌尔掌村、“石榴籽”农牧民主题集市、“石榴籽”主题公园等调研参观,自然是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单位,由于文章篇幅冗长,我就一笔带过。后边着重介绍一下苏布尔嘎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基地和实施的同心共铸的“七大工程”。
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也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是内蒙古最大的此类教育基地。该展览馆由伊金霍洛旗和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共同策划和打造的,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内。展览馆的展示面积为3600平方米,分展厅、同根同源共铸中华、交融汇聚多元一体、开天辟地历史巨变、伟大创举崭新时代、携手共进伊金霍洛、同心共筑伟大复兴等七个部分。它集中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伊金霍洛旗找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文化正在和文旅产业产生深度耦合,转换为推动民族团结,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如果是草绿花红的季节,去深度感受一次草原非遗文化,苏泊罕大草原,还有伊克昭盟会盟敖包,伊可儿湖(神水湖)、驼仙洞、白塔和刀劳岱山等景点,以及清朝伊盟会盟阅兵校武故地,明代驿站遗址,你的感受如何?苏布尔嘎是一个神圣的战略基地,是成吉思汗西征大夏整军歇马之地,也是圣祖成吉思汗神器苏勒德龙年首站祭祀、巡游出发地。清•雍正年间五世班禅罗布桑伊喜进京谒见清朝皇帝时,途径苏布尔嘎大草原讲经布道时,他的坐骑黑马突然得病而死,五世班禅大师十分悲伤,他向当地僧俗官员提议,在他心爱的黑马身亡之地建立一座白塔,作为永久纪念。清代至民国早期伊克昭盟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你说这地方牛吗? 
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造“同心共铸”品牌,深入实施“七大工程”,绘就民族团结壮美画卷。一是实施“同心铸源”工程,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为成员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主题宣讲、交流互动,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走进千家万户。二是实施“同心铸基”工程,完善阵地建设,打造“石榴籽”品牌集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品牌集群,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系列活动,把民族团结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用实物实景实事润泽人心。三是实施“同心铸魂”工程,依托各类阵地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组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汇演、“民族团结心连心,石榴花开献祖国”主题演讲活动、“石榴籽心连心,兄弟姐妹一家亲”女性恳谈会等主题活动,不断增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四是实施“同心铸情”工程,引进集康养、住宅为一体的怡福康庄建设项目,落实城乡低保等各类兜底政策,持续扩大困难群众救助范围,实施街道提升、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全面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建设功能完善、宜居和美的现代化乡镇,高标准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五是实施“同心铸本”工程,首创成立乡贤工作站矛盾调处机构,吸纳“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及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城乡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等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排查化解纠纷矛盾,加强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六是实施“同心铸和”工程,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嘎查村、进宗教场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营造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深做实美丽积分管理工作,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功能阵地,切实将乡风文明建设各项举措成为帮助农牧民“解难题、办实事、增福祉”的有力实践。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苏布尔嘎珠拉格传统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婚礼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七是实施“同心铸梦”工程,依托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发展绒山羊产业项目,深入开展绒山羊产业集群建设及家庭牧场培育,新建的种羊共享服务中心和交易市场,持续扩大优质核心种群数量,全力推进种业振兴,擦亮“敏盖”绒山羊全国驰名商标名片。持续提高特色种植业发展水平,实施壕赖苏羊肚菌大棚二期建设工程,敖包圪台村林下经济甘草种植,小杂粮社会化服务等项目,不断丰富苏布尔嘎特色农产品体系。持续推进产业项目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将农牧民紧紧吸附在产业链条上,让农牧民工厂就业有“佣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分红有“股金”,保证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扎民族团结之根,铸民族和睦之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不折不扣落实全方位的建设“模范自治区”各项任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为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贡献力量。 
苏布尔嘎镇这片幸福、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了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农牧民群众都不能掉队。苏布尔嘎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苏布尔嘎镇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乘风破浪正当时,“强富美”的乡村愿景将一步步变成现实。秀美端庄的刀劳岱山娉娉婷婷,清澈灵动的神海清泉蜿蜒流淌,汲取山水的神韵,饱蘸绿色的繁华,仿佛故乡大自然绘制的巨幅画屏。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它的旨归集聚在个个村民的幸福感中馈赠给我的故乡——苏布尔嘎。
六.札萨克镇
札萨克镇,五彩斑斓的现代新镇,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示范镇,伊金霍洛旗的“南大门”,总面积1105.6平方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127个农牧业合作社、1个社区,总人口10875户25426人。镇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西部百强镇行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原伊克昭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曾是札萨克旗王爷府驻地和国民党绥境蒙政会所在地。鄂尔多斯人民反抗国民党开恳牧场的“三•二六”事变就发生于此。此外,蒙古族早期的革命活动家、独贵龙运动的先驱者旺丹尼玛曾在这里活动。札萨克镇将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鄂尔多斯市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所在札萨克镇“伊盟事变”纪念馆正式挂牌成立。 
2024年3月27日早晨,阴转多云,风力5—6级,气温有所下降,美女小媳妇们都穿上了各色漂亮的风衣,我们一行40多人在伊金霍洛旗党政大楼门前结合,坐公交大巴车直奔札萨克镇门克庆嘎查。清早人们非常精神,车内有说有笑,气氛热烈。我们路过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全部是人工种植的景观,大面积的樟子林和油松林,郁郁葱葱,非常壮观,中间夹杂着旱柳、沙柳、胡杨等色彩斑斓,构成一幅幅生态环境优美的沙地林景观画卷。今天去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家过去在台格庙苏木住了十年,《五连寨子里的故事》指的就是那里,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那里读书上学的,我的童年、我的少年也是在那里成长的,感情很深,至死难忘。
不到10点钟我们就到了门克庆嘎查,“门克庆”蒙古语意为永恒永久之意,位于札萨克镇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一个以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牧工商为一体的先进嘎查。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嘎查党群服务中心,路两边是整片整片的绿油油的松树林,绿意盎然。虽然今天风力较大,但是还没有沙尘,若是六七十年代,“风沙一起尘土飞扬,四顾茫茫不见家乡”“泥巴房、贫困户,见个汽车当怪物,明沙梁里等救助”。现如今一片绿洲林海,彻底锁住了漫漫黄沙,现在根本看不到过去有沙漠的迹象。前世的沙漠被绿色的树木扯平了,沙丘也把树木放松了,哺养了,树木也把沙丘抱紧了,冲积成平原,或长庄禾,或长牧草,平等供养众生。眼前茂密的树林,奇特美丽,治沙工人与当地农牧民一代又一代不惧苦和累,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绿油油的大树,整整齐齐排在道路两侧,宛如一个个精神饱满的士兵,夹道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门克庆嘎查,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多民族共居的嘎查,汉族和蒙古族人口各占一半,生活在一起,有活一起干,有钱一起赚,有困难相互帮,团结和睦的种子早就融入了血液。门克庆嘎查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提出“同心亲民•治沙奔富”统战工作品牌,以“六个一”为核心,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因地制宜规划村庄整体长期发展。实现政策有人讲,民需有人问,民困有人帮,民忧有人解。门克庆嘎查各族人民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让致富的“石榴花”在门克庆的土地上绽放,切实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全方位维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几十年来,在几代支书的带领下,门克庆嘎查从全旗最落后的嘎查发展到如今繁荣富裕的先进集体,和各族群众团结和睦、同心奋斗是分不开的。嘎查以“打团结牌、走特色路、谋富民策、建和谐村”的工作思路,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解决好民族问题的“金钥匙”,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收入明显提高,村委会在大漠里建起了漂亮壮观的四层大楼。村集体经济农牧民入股率达100%。门克庆工贸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总营业额6.4亿余元,创造净利润1.4亿元,村集体资金达6400多万元,每户入股农牧民平均分红达到26万多元,推动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走进札萨克镇“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皮雕作品、葫芦烙画展馆参观考察,并且听着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使人非常震撼。“骏马奔腾”“雄鹰展翅”“狼”等;十二生肖葫芦烙画,“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还有其它动物“象”等鸟类飞禽;逼真形象,好像活着的精灵;皮雕工艺非遗作品和马鞍马具、蒙古族经典民族头饰,太精彩了。以工匠精神创作出的神兽画作,向这些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地理非遗作品致敬。以非遗工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同心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札萨克的皮雕作品、葫芦烙画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追寻文化之本、民族之根,村史馆,总是让人感想不断,回味无穷。曾经的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往,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村史,几多乡愁,反映着村庄历史特征,凝聚着人物事件方面等内容。在札萨克镇查干柴达木村史馆,收藏着涉及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生产农具等540件藏品。琳琅满目的“老物件”,浓缩了查干柴达木村过去的生产生活记忆,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用具,从农业生产到牧业生产,从农耕生活到游牧生活,可谓应有尽有。使用老物件的主人们早已不知去向,但它们向参观的人们述说着昔日的往事,留给人们遐想无限。让我们看到了“茶马互市”“绢马互市”的旧场景,昔日的新街,曾经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交往的“大通道”,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更是汉民族与北方民族交融的“大熔炉”,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村史馆里每一个故事,每一件物品,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让我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文化,让我看到了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交融的真实历史。 
查干柴达木村,汉语意思是“白色的枳芨滩”,这里是田园乡村,幸福、美丽的乡村,静谧的查干柴达木水库平躺在寨巷这个热闹小巷外,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点点涟漪,翠绿的植被让这里处处透露着原生态的韵味。查干柴达木村,过去也称为“三连寨子”,而这条街巷是建于这个寨子里的重要街道,所以起名叫“寨巷”,这一区域的建筑面积共2400平方米。建筑结合晋陕蒙特色外型元素,并装饰为花格木门窗、青砖黄泥墙的风格,此外还配置了乡村大舞台来活跃文化气氛。草原深处有农家,蒙汉情缘话桑麻。历史长河,总是以光阴为单位,接纳自然与人间的一切。查干柴达木村的活态博物馆纪录了蒙汉文化深度交融之地的历史变迁。活态博物馆以变迁、乡音、习俗和员外家,张在成等文化传承户为体验馆,展示了札萨克王府后花园——查干柴达木文脉传承。所有的一切优如国画的艺术,勾勒出一幅记忆中最美的乡村过往“黄泥髯墙瓷罐罐,毡房星宿草滩滩”,这些特色风貌成了乡村旅游的新招牌。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札萨克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族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审时度势,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擦亮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品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忆和祝福昨天已经走过,幸福和快乐相约在明天,不怕风雨阻挡,团结拼搏永远向前,把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感受每天的美好。札萨克,我深深眷恋的地方。
未完待续
葛连光于阿镇
2024年4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