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主人公)

当兵 当作家
周 勇
今年春天,学刚同志的新作《在水一方》在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我有幸先睹为快,顿觉新风扑面,如品香茗,如坐春风。
认识学刚20年了。那是2004年,他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转业到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工作。再后来,一直转战于宣传文化战线多岗磨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军人气质,说话干脆利落,办事风风火火,行文部队规范,一看便是在军中经受过淬炼的干才。他干一行爱一行,后来转到政工岗位,在思政理论和实践上颇有成果和建树,不久便被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评为教授级政工师,军人出身的学刚积淀了政工修养,成了重庆市政工专业高级称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再后来他又在文博战线上耕耘挥洒,被评为文物文博研究馆员,成为重庆市文博专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
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的文学创作与本职工作并行不悖。这些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大约十来年前,他开始大量地写诗作文,并在互联网自媒体上传播。再后来,一些朗诵家爱上的他的作品,音频的传播让他的作品漫天飞舞,再添风采。2019年国庆节,他在重庆图书馆举行第一部个人作品专集《楚风渝韵》的出版的首发式,我因在外地陪同母亲度假,未能参加。
《楚风渝韵》是那些年他在不同报刊、网络平台发表的文学作品的结集,里面充满了乡愁情怀、行旅印记、他乡钟情。让我甚感惊诧——一个“军人气质与风骨”的他,开始向“诗文作家”的方向进军了。
如是过了两年,他出了第二部文集《锦兰馨轩》。他虔诚地以文学方式诠释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的本质,展示了他对繁华世界、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自然现象和历史文化、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索。可以感觉到,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又过了两年,第三部《在水一方》又奉献于世。这部书的出版,已不再让我诧异,但内容则清新有加,更有动人的力量。全是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看法、态度,从心灵深处抒发他对理想、信念、信仰的坚定与虔诚,对文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阐释与践行,对党、国家、民族、人民、时代的钟情与坚守等。不论是题材选择,还是写作手法,可以说更纯粹、更深邃、更文学。
学刚的作品是厚积而薄发。这三本书,可谓一部一个台阶,记载了他从一个军人到一个作家的蜕变历程,这是从描物到写心的转变,从外到内的淬炼。可以说,正在接近他心中梦想的路上大步向前。
但是,在学刚的书中有一个东西始终没变,那就是蕴含其中的军人气质与风骨。他曾对我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政治观、朋友观、爱情观、婚姻观等都是在部队形成的。
读学刚的作品,军人风采扑面而来。他当兵20年,走过了青藏高原、白山黑水、首都北京、巴渝重庆。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所存在的军人、军魂,他把它记在了《感恩今生遇见的人》《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歌》《献给高原管线兵的歌》《军人与和平》之中。
读学刚的作品,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可以听到绿色方阵的玫瑰铿锵,从名称就会感到军旅生活的热气腾腾——《东北情韵》《献给青藏高原的歌》《走进军歌》《告别格尔本》《秋日抒怀》中有军营的金戈铁马、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关冷月。纵观他的《大雪抒怀》写的全是他铁血丹心的军旅雪乡。
无情未必真豪杰,军人更有侠骨柔肠,忠肝义胆。他在军中,曾仔细观察过《女兵日记》《军中女孩》《女兵季节》,还有《赏月·思伊》《带你走进<泉水叮咚响>》。在那篇《在水一方》中,他的笔划过了在水一方的北国佳人,南国花城“海的女儿”。至今仍记他记得“你的舞步,如行云流水,时而激越豪迈,时而热情奔放,恰似舞动连绵的波浪,将你的热情释放。你是那样的优雅迷人,美艳动人,不仅迷醉了海上明月,也惊艳了我的双眼,震动了我的心魂,复活了我的青春。”“哪怕物换星移,时光难倒流,我心中的那位佳人,依然在水一方!”因此,他的第三部文集最终以《在水一方》命名。
当有人问他是何缘故时,他说,“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把人间这种男女的爱情化作凌云壮志和无疆大爱,并与理想信仰、爱国报国、人民情怀、忠诚事业相结合,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终究是军人的大爱无疆。
学刚出生在鄂西的清江源,从小就有两个梦想:当兵、当作家。火热军营培养了他坚韧的品格、忠诚的品质、顽强的作风、敏锐的思维和一叶知秋的洞察力,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000年他在长春军需大学工作期间,便加入了长春市作家协会和吉林省作家协会,后来转入重庆作家协会,其散文《走进泸沽湖》在2022年荣获第九届重庆文学奖。他一路走来,笔耕不辍,用文字丈量祖国壮美河山,书写喜乐年华、悲欢离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人生哲理、文化苦旅等,最终实现当兵、当作家的梦想,可喜可贺!
还有更大的梦想在前头。重庆历史文化是一个宝库。近年来,重庆市在历史文化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以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如何运用这些重庆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重庆的作家、艺术家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欣喜地看到,学刚同志是奔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作为一个读者,我期待有更多的重庆的作家艺术家,努力于原创,努力于重庆题材的原创,在重庆多出这类原创作品,以回应人民的关切,不负时代的寄予。假以时日,定能让重庆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品牌,成为自立于中华文化之林,与其他优秀文化相媲美的文化新军。
我相信,学刚会在这支新军中有更佳表现,更期待他创作更多精品,上高原,成高峰!
2024年3月31日于十驾庐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