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正踏青
文/王连成
春天,如同一位温婉的画家,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大地的新状。而清明节,就像这幅画中的一道分水岭,既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又是对新生希望的期许。清明过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大自然共享这份独特的宁静与喜悦。
在我小时候的家乡安丘,学校经常组织去爬“留山”,这是我们家乡最近最高的山,我先后登过六次,每一次都是心儿的放飞。今年回家乡再次登上留山,发现已今非昔比,这里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发成当地旅游景区,通往留山的路已铺上柏油,盘上路边已栽满了青松翠柏,直达山顶,登山的人络绎不绝,大小轿车川流不息,男女老幼神清气爽,树下的草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种美食。

我还记得小时候登留山都是提前一天做好干粮,准备一个装水的瓶子,条件好的带葱油面煎饼,也叫煎饼果子,就是把葱油盐面裹在煎饼里折叠成方块用平锅烙好,吃起来又香又稣,还带着葱油盐的香味,那时候我家穷,父亲生病卧床,常年吃药打针,生活拮据,没有那么多柴草滩煎饼,只好带两个玉米红薯面窝窝头,我大哥看到后把窝窝头要了回去,不知从哪借了四张煎饼,是因为他也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不想让外人知道我们家穷,装装面子也好。
我们挑着红旗排着队走半天才到留山的脚下,分组开始爬山,看哪一组先爬到山顶,很有意思,现在回想起来还留恋往返,今天坐车直达山顶,却感觉少了爬山的乐趣。

留山景点多多,望海庙、青龙岭、奶蓬山、大山头、钓鱼台、松杭子、仙人洞、风魔掌、鸽子崖、仙女旺、碾底沟和郭二没牙洞等等。其中著名遗址“石墙围子”,全长4060米,是近代人工景点,具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据载:清咸丰年间,捻军(又称“毛子”)多次来安丘骚扰,辛酉年(即公元1861年)九月下旬,捻军进犯留山,辉渠镇黑峪子村壮士刘公泮水率众奋勇反击,因抬枪药耗尽,不幸头颅被割,年仅38岁,撇下6个未成年的孩子。象刘公这样的勇士,在留山周围村庄大有人在,正当邻里老少束手无策时,休假在家的大清官员、夏坡村人士李湘棻老先生,挺身而出,与侄子李莘遇率民众登上留山,仿秦始皇修长城的样子,率众家百姓修建起石墙围子,以防御捻军的滋扰,令人欣慰的是,石墙围子建起后,巍然屹立,捻军望而不敢近前。说来话长,留山围墙有段“坊氏围子”,系坊子区民众到留山躲避捻军时所建,可见,在那兵荒马乱岁月,留山不知庇护过多少民众。当地民众做了一个九米的石像以示纪念。
留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胸怀宽广,诗意绵绵。据考,留山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个石老人,见证了过去的历史,孕育了一代代新人,故乡迎来了欣欣向荣的今天。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是踏青的一部分。我们潍坊安丘县(已改市),是世界风筝节发起的地方。每逢清明时节,我和伙伴们都自制风筝,找些竹片做骨架,为了减轻重量还要反复将竹片刮得又薄又匀,用尼龙线按自己爱好的形状捆绑结实,再糊上纸,画上画,风筝就成了,在风筝的三个点链接一个三角取最佳角度用线绳固定,系上长线就可放飞了。四月初正是有风的时候,在这个季节里,各式各样的风筝游荡在天空,有的像蝴蝶翩翩,有的像天女下凡,有的像嫦娥奔月,有的像巨龙腾飞,各式各样,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不仅可以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欣赏到美丽的春景,还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踏青活动使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与自然和谐共处,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力量,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进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会赏花、野餐、放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在边疆石河子小城,我最喜欢去爬石河子南山,是连接天山的一部分,多是春末夏初时才能看到更好的美景,可以看到半面葱郁半面雪的奇特,牛羊点点白散落山坡上的壮丽,可以看到毡房缕缕烟薄雾飘草原的仙境,可以看到溪流水悠悠牧歌惯冰川的浪漫。如有客自远方来,我都是陪同骑马住帐篷,吃着烤肉串看着哈萨克古丽跳起民族舞,那别具一格的风情万种,那动人心弦的冬不拉弹唱,引人入胜。不想我支边数十年,东爬留山西爬天山,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