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梨花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工惜天真,玉颊凝风露。
素月淡相映,萧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这是元代元好问的梨花诗。 清明时分,梨花开得正好。
整个农历二月,是春天正热闹的时候,迎春、玉兰、李、桃、杏、海棠、樱花,赶着趟开放,真是千紫百红、争奇斗艳。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黄庭坚(次韵梨花)。仲春的热闹劲过去了,暮春时节,大块堆碧,绿色渐深,梨花登场了。也许是知道人们对仲春的姹紫嫣红有了视觉疲劳感,梨花玉质雪容,一身素白,绝不涂脂抹粉,就以本色示人。
同样是白花,同李花小而密,只适合远观不同,梨花玉润丰姿,落落大方,既可远望,又可近看,远望近看两相宜。
先说远望。梨花似雪,雪似梨花,暮春看香雪。古时洛阳和长安通往边塞的驿路附近,种满了大片的梨树,每年春季梨花盛开,一片雪海。所以南北朝的萧子显在《燕歌行》中就说,"洛阳梨花落如雪"。唐代不仅在长安洛阳外,其他地方也广种梨树。边塞诗人岑参,其家乡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就遍种梨树,见惯了家乡春天的梨花雪景,他才会在《大雪送武判官归京》中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读之叹绝。
宋人卢梅坡在《雪梅》诗中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梨花和雪仍然如此。梨花有香,淡淡的,绝不张扬,闻之沁人心脾。唐代丘为在《左掖梨花》中说"梨花"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梨花似雪又胜雪,落地犹带生来香,是无数诗人吟咏的香雪。
再说近观。梨花清丽淡雅,被白梅丰润,又冰清玉洁,加上梨树又可高达十米,开时碧叶已发,白绿相映。在古人看来,梨花就是冰肌雪肤,青帔翠袖的佳人。
当然,各花入各眼。诗人的阅历和心境不同,梨花的佳人形象就不同。
白居易少年时和自己的恋人生离死别,一生伤情,因此在他眼里,梨花"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带有悲情色彩。"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丰润,含雨后楚楚可怜,那就是明皇伤别,仙山寂寞的杨贵妃。
香山居士后,不少诗人都沿用了这种说法,比如宋代赵福元的《梨花》说,"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癯。若人会得嫣然态,写作杨妇出浴图。"因为缺乏生离死别的深情,只见其艳,不见其痛,就轻佻浮浅,下流得多了。
元代丘处机,是全真七子之一,仙风道骨,出凡入胜。在他笔下,梨花"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心无俗念,"不与凡尘同列","瑶台归去,洞天才看清绝",射姑仙人一般的修道仙子。
梨花多开于清明之时,此时诸芳尽去,盛春已过,在不少诗人眼里,梨花就是青春迟暮的女子,冷清寂寞。唐代刘方平写有《春怨》一诗,云"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里人花互喻,将女子那种春深寂寞,虚负青春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此之后,"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意境曾反复出现在诗词中,成为女子伤春迟暮的形象表达。
梨花的这种冷清寂寞形象,同样适用于天上仙子。宋代方回在《梨花》诗中说,"仙姿白雪帔青霞,月淡春浓意不邪。天上嫦娥人未识,料应清雅似梨花。"此诗赞美梨花美得像月宫嫦娥。然而,"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恰恰是寂寞的呀。
梨音通"离",加上梨花的迟暮伤春形象,使得不少诗人道及梨花,难免惆怅和伤感。"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此句恬静淡美,但细品,仍有淡淡的愁思在内。"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是宋代苏轼的《东栏梨花》,当时苏轼从密州调往徐州,已近不惑之年,几分明悟,几分惆怅,皆在笔端。
至于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我来说,生离死别都经历过,识人看物也就近乎"清明"了。对梨花开落,既无迟暮,也无伤感。我所喜欢的,当然是王维所说的"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你看那洁白的梨花,在枝头上静静地开放着,轻风吹过,花朵轻轻落在草上……他笔下的梨花,是那么的恬淡、素雅,自然,充满了静怡之美。
当然,月光下的梨花,是最美的。脱却尘嚣,皎皎白月光,娟娟淡梨花,二者相溶相合,将人心都融化在这夜晚的春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