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明习俗的文化寓意
林占东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的文化寓意:
(1)扫墓祭祖。意在祭祀祖先,缅怀先人,追本溯源,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敬老,尊重生命,敬畏历史,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敬”,目的在于让后人知荣辱礼敬,懂孝行深义,承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2)踏青游春。旨在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拥抱自然,亲近自然,珍惜自然,热爱自然。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强身健体,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审美情趣,启人反思,催人奋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戴柳插柳。以此来纪念神农氏,怀念介子推,辟邪驱鬼。另外清明到来,家家户户门窗插杨柳,妇女头发簪杨柳,小孩头上戴柳圈,老人脚上穿柳树底靴鞋,以表示“思青(亲)”。是思念逝去亲人的一个祭祀节日,
(4)荡秋千。古代秋千多用树枝杈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通过荡秋千使人们锻炼身体,展示勇气毅力,培养勇敢精神,体验人生起伏和荣辱,体会生命精彩和不易。
(5)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又是传递一种环保理念,还是人们一种消病除灾的一种心里寄托。清明日古人们常将自己的苦恼事都写在了纸上,然后人们将纸扎在风筝中放飞,意寓让写着烦心事的纸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
清明节扫墓程序:(1)扫墓先将先人坟墓及周围杂草修整和清理。(2)摆放酒食果品,(3)上香敬酒,焚烧纸钱,(4)培上新土,修理坟墓,在坟头压些纸钱,叫压坟头纸,(5)叩头行礼祭拜,以表达对先人尊敬,(6)围坐一起,聚餐饮酒,是敦亲睦族及及时行孝的具体表现,(7)鸣放鞭炮,是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礼敬先人。
扫墓的意义一是缅怀先人,追思先烈,纪念先贤,旨在教育后人,孝老敬亲,不忘恩情;二是在享受美好春光美好生活时,回想先人前辈艰难打拼、努力奋斗,而不至于浮躁放浪,同时在寄托哀思中,又因春光可贵,人生短暂,亦不至于太过沉重,更好前行,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家业乃至国业。
宋代诗人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这首诗通篇使用对比——不但盛开的桃花与荒凉的坟冢荣枯对比,还有坟间乞讨的齐人与烧死树下的介子推的贤愚之比,还有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的盛衰对比。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宋代诗人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在无花可赏、无酒可饮的境况下度过了清明节,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燃灯火,坐下来潜心读书。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清贫和困顿生活,自始至终流露着清明寒食两节的清独、孤冷之气,同时也透漏着古代知识分子的文气——即便生活再清贫寂寞,为了考取功名也得挑灯晓读圣贤书,表达了诗人生活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还有现代诗人左河水的《清明》两首诗:(1)“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2)“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清明祭祖,上坟填土,点燃草香,摆上贡品,焚烧冥币,口中有语,缅怀先人,激励后辈,继往开来,代代不已。
清明,于个人悼念祖先;清明,于国家纪念先烈。它告诉你:我是哪来的?我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它启示你:我应该怎么做?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家如此,国亦然。
2024.04.06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