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巜吉林省大安市以棚膜经济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
作者:高新文
近年来,吉林省大安市大力发展棚膜生产,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洋结合、以土为主”为原则,建成了烤烟、粘玉米、红干椒、瓜果蔬菜等产业化基地,走岀了一条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大安市的耕地面积少、地力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他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把棚膜经济作为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具体措施包括五项:

一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2003年起,大安市在良种繁育场建起了农业科技示范场,场内包括25栋大棚和1个占地面积24亩的农作物品种圃。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益。看到发展棚膜经济的农户赚了钱,农民建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短短4年时间大棚就从最初的25栋发展到670栋。2007年,全市农业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示范场农户不但没有减收,人均收入反比上一年增加。仅棚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30元。2007年,大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场被白城市主要领导称为白城市农业科技第一场,为全市棚膜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引进能人、传授技术。2003年,他们聘请具有20多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的张春光做技术员,给他安排3栋大棚搞示范。4年时间,通过能人传帮带,全市农村涌现出90多个大棚蔬菜种植能手和一大批大棚蔬菜种植明白人。此外,大安市每年都在全市农村开展“科技之冬”和“科普之春”活动,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民代表走岀去捕捉市场信息,学习先进经验,引进新技术与新品种。

三是规划先行、协调用地。他们采用集体机动地、废弃地复垦、返租倒包、串换土地、置换土地等办法,搞好大棚建设规划,协调解决了大棚建设用地,先后有9个乡镇场建设了初具规膜的大棚园区,园区内的大棚一次落实到户,归农民所有,产权明晰,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管理、经营的积极性。

四是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发展棚膜经济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多,单靠农民自等很难办到。因此,他们采取多条渠道,积极筹措资金。2007年,全市新建大棚1300栋,每栋500平方米,大安市每栋补贴5000元。在大棚区内,还建立了一批“民办、民管、民受益”协会与机构,他们分别是蔬菜协会、葡萄协会、养鸡协会、养貉协会、养猪协会、信息中心、农畜产品配送中心、植物医院和农民夜校。

五是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棚膜经济离不开组织保障,因此,大安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保乡镇场的市级领导齐抓共管,帮扶乡镇场的部门都为棚膜经济发展做贡献。各乡镇场也都由一把手负总责,确定一名副职专门抓,下派科技副乡长配合抓。把棚膜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目标落实到乡、任务落实到户、责任落实到人,纳入乡镇场和部门年度责任制进行考核。棚膜经济生产办公室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还多次召开现场会。

截止2008年初,大安市已建成9个农业园区,新建改建大棚5000栋,日光大棚、温室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的棚膜生产面积达到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实现产值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全市有1.5万户农民从事棚膜生产,占农户数的23%。从事棚膜经济生产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比正常年景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岀2000元以上。
注:此文书于2008年3月28日,修改定稿于2024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