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时代变迁,鄂州市鄂城区泽林人农历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期从未改。在泽林地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日是举办“旱龙舟”庙会的传统节日,深深地激起泽林人胸中的爱国情怀!

余金水摄影
77岁的刘桂生老人出生于篾匠世家,自2000年从初入行到将旱龙舟扎制工艺精湛,至今已有24个年头。“大家都说他扎的龙舟好看,”他笑着说,他的制作手艺全凭自学,借由对祖父制舟的记忆,他一个人边做边摸索;精益求精的刘桂生,他以自己的摸索经验为基础,呕心沥血绘制了一本龙舟制作图册。

创新不止于制作技艺,也在于传播方式。每年农历2月他就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旱龙舟扎制,为端午节举办旱龙舟文化节龙舟做准备。他一头扎在家里日夜赶工,耗时3个月的制作,一条7米长高4米多的“金龙”口含彩球,威风凛凛,七十二神像各居其位,栩栩如生的龙舟扎制完成,融入了诸多历史元素,让广大群众共享龙舟文化韵味,让传统文化焕发精彩。
传授艺技,守护非遗。他在扎制龙舟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收集龙舟背后的老故事,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每一个龙舟,让它成为泽林的代表。旱龙舟扎制的传承一直以来是他的“心病”,他经过再三思虑,到村里找到村书记说:“我想在贫困人口里走访一下有没有爱好并愿意跟我学习扎制龙舟的人......”2017年以来刘桂生陆续收了5个旱龙舟文化学徒,并且帮助他们成功争取上级文化扶贫政策每人每月500元补助,让龙舟扎制得到传承的同时,也为困难群众的生活“锦上添花”。

有人问他:“你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刘桂生笑着说:“徒弟教得好,师傅也添光啊!以往不少传统手艺流失,是因为工艺大师吝于传授手艺,怕徒弟学成后另起炉灶。”他潜心扎制龙舟,从来不吝啬传授手艺,铺就一条将泽林传统龙舟非遗文化带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传统文化,焕发精彩。每年端午泽林旱龙舟文化传播,他都唱主角,组织人员,龙舟怎么摆放,指挥队伍出行......等事无巨细。他说:“泽林旱龙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传承,我年纪越来越大了,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保护和传承龙舟文化的主力军,让这一文化不断延绵传承......”
来源:奋进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