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文化巡礼(6)
龚 强
黑龙江冰雪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展现令世人瞩目。经过千百年来的积累和升华,如今的冰雪文化更具特色,也更加趋于成熟,并已经与黑龙江各族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升华与融合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磨砺与洗练,在悠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昭示了黑龙江大地的与时俱进和走向辉煌。如今,这片土地更加富饶,更加绮丽。有人说她山川秀美,有人说她江河神秘,有人说她粗犷豪放,有人说她悠然飘逸。历史的真实永远是印刻和隐匿在自己的江河湖泊、土地森林之中的,的确,这就是令世人称奇的黑龙江大地。
黑龙江这块富饶,神奇,充满冰雪文化魅力和少数民族风情的黑土地,经历了千百万次的日月轮回,沉淀了丰实厚重的历史,积累了广博深邃的文化,孕育了色彩斑斓的民俗,展示了光照人间的辉煌。黑龙鏖战白龙的美丽传说,造就了一条魅力无限的黑龙江,生活于兹的肃慎先民演化传承,荡涤出一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随着岁月的无声流逝,久远的历史和朴实的文化越来越显得神奇,伴着冬夏春秋的往复循环,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风情更加让人称奇。
黑龙江冰雪文化在黑土地的滋养和哺育下,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韵律。它的形成与黑龙江辽阔的地域、寒冷的气候、壮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不无关系,而它的发展更与少数民族的人文基础和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社会的动力密切相关。10个世居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兄弟共同对冰雪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创造了浓郁的冰雪风情,为多姿多彩的冰雪文化注入了生机与灵魂,使其更具动人心魄的魅力。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离不开黑龙江大地,更离不开生息繁衍于此,书写不尽辉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黑龙江大地人文历史凝重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独特。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伴随着冰雪的奇妙韵律,附和着寒冬的冷逸之美,铸就了“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等黑龙江文明的诸多辉煌,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中谱写了令人瞩目的华彩乐章。
黑龙江大地充满了神奇与魅力。植根于兹的萨满文化,堪称一绝的鱼皮工艺,风情浓郁的民间剪纸,巧夺天工的桦皮艺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承……,无不彰显着黑龙江少数民族的文化蕴涵。加之黑龙江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且地处东北亚这个特殊的地域交汇环境,本土文化之间,以及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交融、汇聚撞击,于是,幻化出风韵、多姿、七彩的文化律动,升华成集粹、奇妙、经典的文化珍品,展现了丰厚、博大、开放的文化景观。而创造这些历史,铸就这些辉煌的正是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雄浑、刚劲、坚强、伟岸,他们浪漫、抒情、唯美、张扬,他们朴实、执著、率真、坦诚,他们热情、勇敢、正直、善良。是他们书写了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历史;是他们创造了别具风采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他们传承了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是他们累积了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礼俗。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与沉淀,构成了厚重、丰富、绮丽的黑龙江人文资源。
锡伯族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以及辽宁、吉林等地。1746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了抗御沙俄的侵略扩张及“分而治之,以便调度”等多种考虑,将三千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到新疆伊犁驻防。他们在西迁途中,曾在盛京(今沈阳)同当年南迁到此的锡伯人在“锡伯家庙”——太平寺团聚,共叙离别情。后来锡伯人在沈阳立下两块石碑,分别用锡伯文和汉文记载了内容相同的有关本民族的漂流、迁徙与历史情况。经过考证,锡伯族与古鲜卑人有渊源关系。有学者认为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他们有自己完整独立的语言和文字,这对记录和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吸收、借鉴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点和精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锡伯族的生产技艺,包括渔猎技术和手工业技术都有独到之处,而其农耕技术尤为出色。勤劳、勇敢、智慧的锡伯族人民,在开发祖国西部边陲的伟业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锡伯族的文学艺术造诣颇深,无论是民间文学、书面文学,还是翻译文学、宗谱文化,都有很高的水准,特别是音乐、舞蹈、美术,堪称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锡伯族的民歌在我国民族音乐之林中更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射箭运动在锡伯族中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弓箭贯穿了锡伯族的历史全过程,他们对弓箭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更丰富的解读和全面的认识。在锡伯人聚居的地区村村有射箭场,家家有弓箭,涌现出了许多射箭能手。在锡伯族中,当一名神射手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会受到众人的格外敬重,连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对于锡伯族人民来说,弓箭已经成为一种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现象。锡伯族的民风朴实,民俗独特,民族风情浓郁,作为世居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锡伯族对冰雪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载史册的。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我国北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史学界争论较多,尚无定论。但影响最大的是土著说,蒙古同源说和契丹遗裔yì说。达斡尔族与其他世居于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一样,也是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林海莽莽,古树参天的大、小兴安岭中,在绿荫覆盖,沃土千里的嫩江平原,婉蜒曲折,奔腾南下的嫩江,载着春的萌动与生机、捧着夏的苍翠与繁茂、盛着秋的硕果与收获、伴着冬的宁静与孕育,流淌着、诉说着、记录着、倾听着……流入松花江。她滋润着这片原野,她营养着这块土地,她哺育着这里的生灵……,在美丽富饶的嫩江两岸,生息着智慧、勤劳、勇敢、善良的达斡尔族。他们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朴素地描绘着历史,热情地书写着文化,真实地构建着和谐,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广阔天地,北疆风雪铸就了他们刚毅、果敢、热情、豪放的性格;山川河流,千里沃土培养了他们睿智、粗犷、泼辣、率真的品质。嫩江流域,物华天宝,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素材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历史与文化的源泉……。达斡尔族人民为开发祖国的东北边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达斡尔人民发挥其聪明才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农耕为主,进行猎、牧、林等多种生产活动。他们不仅把这种多种经营生产方式从黑龙江以北带到了嫩江流域,并逐渐扩大到整个黑龙江地区,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给他们的多种经济活动增添新的内容。为黑龙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是文化的潜在和蕴藏,是文化的折射与体现。透过达斡尔族有着悠久历史的“介”字房,蔓子炕,悠车子,草上飞,似乎也可以看到黑龙江冰雪文化的这一特点。达斡尔族人素以善于造车而闻名。勒勒车,俗称大轱辘车,即出自聪明智慧的达斡尔族人之手。由于在茫茫草原上,驾勒勒车既便于走软软的草地,还便于涉水过溪,所以又被称为“草上飞”。那古老民族的悠远历史,那屯垦戍边的巨大贡献,那独具风采的农牧渔猎,那魅力无穷的民俗风情……,达斡尔人民为黑龙江冰雪文化宝库增添的瑰宝光芒四射,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历史贡献彪炳千秋。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饱经岁月沧桑,历尽时光磨炼,搏击酷暑严冬,不断追求美好的民族。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风霜雨雪造就了这个勤劳、朴实、坚强而又聪明、智慧、勇敢的民族。东迁来的柯尔克孜族是黑龙江省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许多年来,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人民,在黑龙江的千里广袤平原,江河山川湖泊,拼搏抗争,繁衍生息。他们同其他各兄弟民族人民并肩携手,为这块土地的文明与进步贡献了聪明才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黑龙江灿烂的冰雪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们既是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之一。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的齐齐哈尔、富裕县一带,关于这部分人的东迁,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多年来的传统说法,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平息了新疆准噶尔蒙古部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之后,为了边境地区防务的需要,决定将居住在新疆伊犁特克斯一带的部分柯尔克孜族东迁至东北的黑龙江将军辖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则从黑龙江一带抽调锡伯部兵经盛京到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一带驻防并屯田。直到20世纪末,史学界一直持此说法,居住在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和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群众,对这种说法也都认同。因此就有了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去新疆故乡寻根之举,也有部分柯尔克孜族热血青年,到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后,便留在了自治州,投身于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关于柯尔克孜族迁入黑龙江的另一种说法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的柯尔克孜族经蒙古草原东迁至黑龙江省嫩江平原乌裕尔河畔。这一说法是进入本世纪之后,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迁徙史研究的新成果。2001年《黑龙江民族丛刊》第一期发表了吴元丰先生的《柯尔克孜族东迁黑龙江地区考实》一文,在引用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文档案中,靖边大将军锡保有关将喀尔喀色布腾旺布部所属的柯尔克孜族人移居齐齐哈尔的奏议和雍正皇帝的朱批之后称:柯尔克孜人分两批迁居黑龙江地方,第一批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第二批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一批东迁的柯尔克孜人共有276人。第二批东迁的柯尔克孜人则是与额鲁特蒙古等人共636名混合编成三队。迁入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的柯尔克孜人,均给予银两和两年口粮,以作安家之资,同时分别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直至清朝末年。当代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即为其后裔。迁入黑龙江的这部分柯尔克孜人因与额鲁特蒙古同时东迁,又长期在一起生活,故黑龙江的当地人曾误称其为“额鲁特”或“蒙古”。1960年改为“柯尔克孜族”。
据史料记载,由西域迁至黑龙江(今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共有6个部落,因周围多为汉族群众,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则分别为6个部落的人拟定了6个姓氏:达本、额其克、嘎普韩、散德尔、博勒特尔、格尔额斯。“达本”蒙语为五,演变为“吴”姓;额其克变为“常”姓;嘎普韩变为“韩”姓;散德尔变为“蔡” 姓;博勒特尔变为“郎”姓;格尔额斯变为“司”姓。从此6大部落逐步变成了吴、常、韩、蔡、郎、司6大家族。迁来的柯尔克孜族人,被编入八旗的正红、正兰、正白、镶黄四旗,由蒙古族官员管理,在清军中当兵或服役。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又不断分离产生了一些新的姓氏,也有些是不同民族通婚后,所生子女随父姓,也可随母姓,于是,也产生了新的姓氏。到20世纪末,已有24个姓氏。柯尔克孜人来到黑龙江后,在充军戍边的同时,沿嫩江流域从事狩猎和放牧生产活动,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由游牧走向定居后,又逐渐以姓氏为群体组成了新的村落,柯尔克孜人从此在这里定居、繁衍,如在登斯科向南15里的地方盖起五间毡房,于是,把这个地方叫做“五家子”。还有三家子、班岱、三间房、查哈莱、雅州、七家子等村屯,其中五家子和七家子是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最大、人口最集中的村屯。
嫩江平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草原上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纵横的河流中,天然鱼类品种极多。柯尔克孜迁入之前,这里是从未开发的处女地,人们称这里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富庶之地。因此,如此丰沛的资源和优越的渔猎条件,决定了柯尔克孜人以渔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东迁到嫩江平原的柯尔克孜人起初只以捕鱼、狩猎为生,整个部落倒也不愁生计。随着人口的增加,猎物越来越少,仅靠渔猎已经很难维持生计,当地柯尔克孜族又利用水草丰茂的自然条件逐渐发展畜牧业。柯尔克孜人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其次是马,牛用以食奶,马用于挽乘。清末开始养羊和驴。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汉族、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先后迁入与柯尔克孜人杂居,人口日盛,仅游牧、狩猎已不能维持各族人民生活之所需,于是,人们开始开荒种田,发展种植业。黑龙江土地肥沃,人称“金子般的黑土地”,春天撒种,到秋即可收获。而嫩江平原更是千里沃野,平坦宽阔,一望无际,且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得天独厚。柯尔克孜族从清朝末年开始发展种植业,逐渐发展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类型。柯尔克孜人初期的种植业十分粗放,到了民国年间才逐步开始用犁、锄、镰刀等工具,进行简单的田间耕作和管理。种植的作物主要有荞麦、燕麦、铃铛麦、谷子、黄豆、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菸yān,几乎家家都种。因为当地柯尔克孜人有吸烟的习惯,种植的黄菸都是自己加工,以供自己吸食。民国末年才开始种植少量白菜、萝卜、豆角、土豆等蔬菜,而种植芹菜、香菜、番茄以及西瓜、香瓜则是解放以后的事。勤劳智慧的柯尔克孜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总结并掌握了许多生产技术,加快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手工业等。柯尔克孜族从事畜牧业的历史非常悠久,饲养和放牧的牲畜主要有羊、马、牛、骆驼、牦牛等。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柯尔克孜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玛纳斯》,一部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规模巨大,荡气回肠的长篇史诗,它在柯尔克孜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创立,也有的文献说柯尔克孜是首创。几千年来,柯尔克孜族人民无论是在祖国的大西北,还是在祖国东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传宗接代、战天斗地、发展壮大。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创造着一个民族古老而文明的历史,优秀而灿烂的文化;塑造着一个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柯尔克孜人更是以勤劳和智慧,竭尽全力开发、建设、保卫着这块土地,着意装点着这里的大地、山川、河流和草原。
回族 回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其迁入黑龙江的历史进程复杂而缓慢。在经历了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三大历史阶段后,逐渐成为世居于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他们同黑龙江各族人民一道,为开发、建设黑龙江,丰富这块黑土地的地域文化,创造和发展冰雪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黑龙江省内的回族主要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北京等地移民、经商、谋生而来的。现在黑龙江省的回族人口大约在13.9万人,约95%的人口散居在黑龙江省内各城镇,5%左右的人居住在农村。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和平”。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半岛麦加城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做买卖的时候,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向黑龙江传播的过程与回族人向黑龙江迁徙,二者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随着回族人在黑龙江各地的定居,伊斯兰教也相继在黑龙江各地传播开来。回族文学包括作家文学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而在民间文学中又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和叙事诗等。黑龙江的回族教育经历了清代的经堂教育,清末至20世纪前期的新式回族教育和回族普通教育。建国后,国家提高回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各类素质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黑龙江回族在民族文化素质、在校学生总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生入学率、平均文化程度和在校生比重等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黑龙江世居的少数民族中位居前列。回族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团结友善和互相帮助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生产技艺、生活习俗、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文明进程,都与其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的文化与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祖国东北边疆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着民族历史和地域文化。就黑龙江而言,地域文化是冰雪文化的母文化,冰雪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冰雪文化的构成包括了冰雪民间文化和冰雪民俗文化。可以说,有祖国北疆这块土地的滋养和哺育,各族人民必将继续丰富冰雪文化的内涵,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前途命运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各族人民为了美好的明天,不懈地追求和努力,不断地拼搏与奋斗,因此,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闻名于世的冰雪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的黑土文化的形成,辉煌灿烂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形成,无不凝结和融合着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黑龙江建设与发展的各项重大成,都是全省各族兄弟姐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成果。毫无疑问,全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黑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黑龙江流域文明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