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尚 清明祭祖忙
倪双民
小草发芽了,嫩绿;杨柳爆青了,翠绿;林间树枝抽叶了,碧绿。梨花白了,点缀着大地,远方的游子携着春风,披着春阳,踏着伶仃飘落的白色花瓣,来到先祖的墓前虔诚的祭拜,这是清明节前常见的一幕
2024年3月31日,洛南县麻坪镇洛邑倪氏家族百余人齐聚云蒙山下的超洼棚上共同举行家族祭祖活动。恰逢周末,远在他乡的游子相继归。深居七沟八岔的倪氏族人也翻山越岭,涉水越涧来到这儿。负责主祭的族人忙着给坟茔培土,在墓园旁栽植松柏,人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每次祭祖都要留下一抹新绿。11时许,族人基本聚齐,大家按照不同的聚居地分片排成整齐的队列。新一届家族理事会会长对倪氏家族20多年来的祭祖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对今后的祭祖活动做了详尽的安排并对族人提出了几点要求和期望。相关人员学习了《倪氏家族理事会章程》,明确了倪氏家族理事会是由家族成员组成的社会民间团体。其宗旨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祖敬宗,教化育人,促成家族成员的友爱互助,传承家族文化,弘扬淳朴民风。
接着祭拜仪式正式开始,祭拜议程共有九项,分别是:上香、献贡品、上香、祭拜、献酒、诵读祭文、敬献花环、奠酒、献祭品。整个祭拜过程相当严肃:不论是耄耋老人还是黄口小儿都会虔诚的打躬作揖上香敬酒。谁都知道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却相信先祖能够领受到晚辈的情谊和怀念,这种庄严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神圣的。“人,诗意的栖息于大地上”面对先人的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幸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响应国家“文明祭祀的倡议,本次祭祖特意把“焚烧冥钱”改成了“敬献花篮”,使得整个祭祀活动少了烟雾缭绕,多了清风和煦。在诵读祭文的时候,人们听得十分认真,从祭文中能够看出倪氏家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据了解,倪姓源于春秋,历代皆有英才。元末倪瓒,无锡人,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对后人的水墨画颇有影响;清代倪继宗,余姚人,著名诗人,成就颇丰,此倪姓由来,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洛邑倪氏,祖籍千乘郡,属春秋时齐地。堂号“裕源堂”,一支居于江南太湖,后迁居山西永济倪家洼。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60年前后)第十八世呈武公夫妻,携子胜万、侄云龙,由倪家洼迁来陕西洛南,先后居于麻坪东石嘴,油房的超洼棚上,搭建茅棚而居。后又移居学堂湾、土房沟等处,繁衍至今已二十九世。
倪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繁衍至今已逾八百余人,各行各业都有出色人才。自1998年修订族谱以来,每年清明节都由家族理事会组织集体祭祖,定期并对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公婆”、“和谐家庭”进行表彰奖励,以传承优良家风、启迪后人。
春来寒风尽,清明折柳枝,每逢祭祖日,恰是想家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倪氏家族的祭祖活动每年都有新内涵:族亲们相互交谈,彼此了解工作和生活状况,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感悟。最终的话题依然会回归到祭祖的意义:不论走多远都忘不了自己的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贫穷富贵,都不能丢失做人的美德,在外要努力工作,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家务农要多学科学知识,依靠勤劳和智慧来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孝敬父母,和睦亲邻。
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祭祖活动是增强家族凝聚力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大家平时分散在外,彼此忙于工作,难得聚集,交流甚少。如果没有家族这个点把大家聚集起来,日后见面可能互不相识。清明时节祭祖忙,移风易俗新风尚,由此可见,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多么重要!
作者简介:
倪双民,男,生于1969年2月,居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麻坪镇峪口村。工作于洛南县麻坪镇中心小学,从教三十余载,爱好文学,闲暇之余,常提笔习文,有近百篇文章发表于各类报刊及文学平台,现为商洛市作协会员。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