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舒飞廉老师、各位领导、各位文友:
大家下午好!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借法国大作家阿尔贝·加缪这句话开始我今天的分享,也表达在这大寒时节,因为文学再次相聚于我的家乡——董永故里毛陈镇首衡城的你我此时的心境。
今天,有幸荣获孝南作协2023年创作奖,相比其他三位优秀的获奖者,我深感意外与不足的同时也感到高兴,一种被肯定、被鼓励的情愫在心头温暖荡漾。感谢区作协评委及各位师朋好友对我的错爱与鼓励。
我将刚刚过去这一年,工作之余的业余写作情况给大家汇报:主要完成《因为爱情一一读野夫<1980时代的爱情>有感》《我的老师徐焕云》《我的小院我的梦》《我的书房我的梦》《讲个故事给你听》《重阳节,陪父母圆梦》《离家五里去上学》等作品。相比在座各位老师、文友们的创作激情与丰硕成果,我深感惭愧。但是我还是觉得相比曾经的自己,2023年是我近几年来业余写作状态与作品质量最好的一年,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一年。其中《我的小院我的梦》被周芳老师推荐上了《湖北散文》公众号。另外有幸被省电力公司抽调到省电力博物馆,加入有董事长、总经理参与的编委会,参与完成省公司“鄂电百年”丛书之《透过文物看历史》(此书被原董事长李生权先生作为互赠书籍送给武汉大学收藏)的编写。
今天借此机会我与大家交流分享我个人对文学与写作的几点肤浅体会:
一、对文学的理解
“文学,如果真的需要坚持什么,那么,于她,那就是,只要坚持做好自己就好了。请相信,那就是文学的样子。”这是湖北电力知名作家刘贤冰在为湖北省电力报副刊主编胡成瑶女士新书写的书评《文学的样子》中结尾的一段话。昨天我准备这个发言稿时,很自然想起我微信收藏的这篇文章,这样的一句引人思考的话。
1、珍惜我们的文学情缘
珍惜我们从小至今对文学的这份执念。可以肯定地说:在座各位青少年时期都受到《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者文摘》(今天的《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以及汪国真、席慕容的诗,三毛的散文随笔,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等作品的影响而喜欢上文学。而且我可以肯定在座的各位文友学生时代语文成绩优良,作文出彩。这世界那么多人,真正靠文学谋生的专业作家是极少数,如果说一个人有趣的一生总得要有几个爱好来支撑,我个人觉得文学将是首选。在别人的文字中去感动,用自己的文字感动他人。用文字记录时代进程中的瞬间,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的喜怒哀乐,留下生命的刻度,留下暮年后的回味。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既然我们与文学有这奇缘,就不轻言放弃她,去珍惜她,去热爱她,去享受余生有文学相伴的那种快乐与幸福。唯有热爱方抵岁月漫长!
2、对待文学的应有态度
其实文学给我们已很多。爱好文学,我们不求名声不为钱财,我们都有养家糊口的工作,有各自的社会位置,在这个经济下行,世界并不太平的今天,人心焦虑浮躁,内卷严重普遍,压力巨大的当下,更加需要文学来滋养我们的心灵,慰藉我们的灵魂。
一是不要妄自菲薄,与文学渐行渐远。始终保持阅读的激情,创作的冲动,表达的欲望。享受文学带给我们的美好。发现一个现象,身边很多文笔很好的人写着写着就不见了,走着走着就散了。也许是为了碎银几两的生活,也许兴趣点发生了改变,也许没有也许,很是可惜。我们应该发挥文学爱好与能力,用手中的笔为工作添色,为生活添彩,为人生加油!
二是不以能写点字骄傲,甚至显摆。总记得第一届孝南作协成立时,一位本地资深作家说过的话:哪怕你是以写字为生的中国作协会员的专业作家,如我们家乡的挖藕工、抹灰工、拉鱼工和绿化工一样,只是一种生存技能,仅此而已。何况我们绝大多数都不是那样的专业作家,我们要摒弃为文者高人一等的封建思想,当今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也可见一斑。前两天看到一个小视频,转发了朋友圈。著名作家梁晓声接受采访时说到:一个人写作三十年或者到了五十岁不需要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才情,他应该只剩表达,为他人表达。听来很是感概与共鸣。虽然几年前混进了中国电力作协和省作协,我被别人叫作家时很是汗颜不安,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位如大家一样的文学爱好者或者写作者而已。
三是正确协调好文学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最好的状态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成全。我们身边很多有文学才情的人在基层工作中从通讯报道开始,一步步在单位脱颖而出,最终一步步走上重要岗位,成就精彩人生。而另一种文坛现象是有些人过分痴迷文学,没有正确处理好文学爱好与工作、生活的关系,让生活一团糟,身体写垮了,亲情写没了,甚至出现生存危机,令人扼腕叹息。总之我们要努力协调好文学与工作生活的关系,坚守善良初心,读经典作品,写温情文字,让日子更从容,生活更幸福,老去更优雅,人生更精彩!
"文学也许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一定能改变我们对待命运的态度。"我以某位作家说过的这句结束我第一部分对文学体会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