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雾霾,从不缺席。是雾霾太痴情还是冬太多情?是冬与雾霾的两情相悦还是雾霾对冬的不离不弃?古人笔下的两情相悦是“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古人笔下的不离不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细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爱情,在当时是对“礼”的僭越,是无数追求自由恋爱的男女渴望生出的慌乱又兴奋迷离的不治亦不死的文人爱情病。相如琴挑文君之前,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穷书生,不遇赏识自己的明君是他的不幸,后遇到赏识自己的梁孝王刘武激发了他的写赋天赋,一篇《子虚赋》横空出世,文惊天下。可惜命运之手又翻云覆雨了,随着梁孝王的逝去相如再次陷入困顿。但是文名带来的红利还是令相如的人生发生逆转,在与临邛县令王吉的交往中私以为司马先生很懂得攻心术的,知道王吉无底线地欣赏他,他便无底线地拿捏王县令,总是托病不见王吉,却更使爱才惜才的王吉想要接近他,带领他走入更大的圈子。看来司马相如的饥饿营销术玩得相当溜啊。这叫有才的恃才行凶,爱才的星星眼从不黯淡。王吉对司马相如的欣赏已经到了想方设法博他欢心的地步,也终于促成了相如和文君惊世骇俗的爱情。男才女貌,心心相印,执手揽肩,琴瑟和鸣,这大概就是爱情走向婚姻最美的世相吧。
时间真是一面好镜子。爱情进行时永远比婚姻进行时浪漫,美好,令人神魂颠倒。临邛富家女卓文君才貌双绝,聪慧动人,而她的诗才只在她知道自己即将被相如移情别恋之时才被后人看到,写出了流传天下的《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等名篇。假如文君和相如未经此变故一直相携到老,我们也不晓得文君到底多有才,毕竟在这之前文君并无流传世间的诗文,可见女人也“穷而后工”吧。
说回司马相如来。人红是非多,古往今来不乏典型。相如因为《子虚赋》《上林赋》文名天下,又因文君夜奔情名世间,更因文君当垆卖酒而名利双收,那时的司马相如是当时多少男子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呀,再后来相如得到汉武帝刘彻的重用,加之出使西南颇有功勋被升任为中郎将,从此走向人生巅峰。故事若戛然而止也不失圆满。偏偏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哪是一支笔就能够写罄的。相如飘了。自认已是成功男士,身边这个当初费尽心思求来的日渐迟暮的美人已不堪赏了,便动了纳妾之意。可怜置名誉于不顾而私奔相如的文君满以为得一心上人可白头不分离呢。好在司马相如也非滥情之人,终被文君几首告白诗拉了回来。文君《诀别诗》中有“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该句充满慈悲关怀与真挚祝福,比起现代女人被分手之后的希望他即刻死掉的诅咒要大度高尚得多。因为是真真的爱进骨子里的人才希望所爱之人不论如何对待自己都愿他幸福吧。不知道文君在无数个痛苦难眠之夜流下了多少泪,被回忆的钝刀凌迟了多少遍,忍住了多少痛,才平复了心情,淡退了怨恨,写下一首首诀别诗的。司马相如读到“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这样的句子一定内心是非常恐惧的,因为只有他能懂文君的决绝会有多惨烈,一个女子能有为你愿与天下为敌的勇气就足够惊天动地了,何况相如对茂陵女子绝没有当初对文君那么热烈。这件事情终于偃旗息鼓了。(我多么希望相如对这段插曲是痛悔的。)也正是相如的不虚伪,敢于改错,这样的“辞宗”“赋圣”“安边功臣”才有资格让司马迁为之立传的。大概个人私德与公德还需辩证来看。
相如对文君是“色授魂与,心愉于侧”,色衰难免爱弛,文君所求无非是白头到老,恩爱两不疑。这是红尘中痴情女儿最单纯也最炽烈的愿望。被公认为情痴情种的贾宝玉尚且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非专情行为。所以,司马相如对卓文君来说,还算多情且专情吧。毕竟名利双赢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司马相如在当世所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名誉需要他自己和文君来共同维护吧。
雾霾终会散去,春暖之时便是花开之日。“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的两情相悦固然动人,“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的不离不弃才最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