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培宏,男,生于1957年1月11日,山西永和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学,历任坡头中学教师,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办副主任,县财政局副局长、支部书记。业余爱好书法写作,有诗作散文在省市县媒体杂志发表,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协助完成县政协志,乾坤弯志,永和县党史,红色档案,永和简明历史的编撰工作。

《父子永和情》
1970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伟大号召,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由此从北京,太原等大城市下放到永和一批知识分子干部,大约有50多户,其中有一位电力高级专家,名叫苏顺礼,被下放到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人民公社乌门村。
来乌门村时苏夫人已去逝,苏先生膝下,只带一儿一女,女儿系知青,在本村插队劳动,儿子苏鹏伟在永和中学上初中。一年后女儿苏婉梅考上永和高中,儿子苏鹏伟继续。在永和中学读初中。
苏先生下放后,上午看书、看报、看文件,下午与农民群众一起参加劳动。他面容慈善,身材魁悟,1.8米以上,与村民相处很好。苏先生是电力专家但在永和无用武之地。除学习、劳动之外,还爱好书法,逢年过节给村民书写对联,还给每家每户写过一幅文明公约。作为下放干部苏先生还按时参加人民公社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因为他是永和下放干部中级别最高的一位(十二级)。
苏鹏伟初中毕业后,于1972年被坡头高中班录取与李培宏是同村同班同学。在坡头上学期间,他文学功底扎实、英语成绩极优还是体育特长生。曾参加永和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五项全能第一。在坡头中学上学期间,苏鹏伟与同学们相处很好,不摆架子,不耍酷,与本村邻里们更是关爱有加。一次,他家的房东兄弟慕三有不幸病故,该三有终生未娶,无儿无女,只能靠侄儿邻里们帮忙料理后事。苏鹏伟看到此情此景,就主动前往帮忙。于是他热情地挑水、劈柴、和面、掏米,抽空还帮助阴阳先生向墓地送镇物,干的热火朝天。
帮忙需向他所在的坡头中学请假,又怕请不准,于是他想出一个妙招,请托老父亲代他写一个请假条,由同学带捎请假。于是,苏先生提起毛笔,竖着写起了请假条,大意是:“因慕家有丧事,苏鹏伟需要留家帮帮忙,请假两天,此致校长张文光”。
苏先生解放前曾是东北大学(张学良任校长)的髙材生,9·18事变后转北大电机系,1934年,从北大电机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力设计和规划工作。全国解放后,苏先生被分配安排到山西电力设计院任专家工程师。197O年下放到永和,在乌门村劳动锻炼期间他尊老爱幼。谁家有了困难,他都给予帮忙,谁家生产生活有了过不去的坎,他慷慨解囊,他看到村民的零花钱只能以靠养鸡、养猪时,每遇周边村民提着篮子去供销社卖时,就主动全下来,虽然每斤鸡蛋只能卖6角9分,但村民全靠这点钱来置买煤油、食盐、火柴等日用品。遇到谁家小孩和老人生病时,苏先生又会把自己花钱买来的鸡蛋送给生病的老人和小孩。
下放劳动期间,本村生产队种10亩的一块大西瓜,等成熟后生产队长一方面派人拉出去叫卖,一方面由苏先生坐在瓜地看瓜、卖瓜。每天拉出去多少,自己卖了多少,动物侵害了多少,雨水冲走了几个,他记得清清楚楚,到年底公布账目时,他向全村社员大会一一公布账目。10亩地共成活了多少株,卖出去多少斤,平均每株产瓜多少斤,收入多少钱,损伤多少斤,损伤占成熟的百分之多少,10亩地总收入多少钱,可为集体增加收入多少,平均每个社员多少,公布的非常清楚,令社员们既敬佩又惊讶。
1973年苏先生调临汾地区电业局,任总工程师。儿子苏鹏伟转临一中随父就读。从临一中毕后苏鹏伟就加入中国楹联协会,经常应邀为其编撰楹联。苏鹏伟的姐姐苏婉梅也被批推荐上了大学。
苏先生在为全区电业规划设计的同时,时刻把为永和县的输电放在心上。他说永和人民夜里还点煤油灯,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为此,苏先生多次到省里为永和争取送电项目和资金,终于在1977年建成了永和县第一座35KV变电站。儿子苏鹏伟1974年高中毕业后被录用到临汾地区电力设计院工作。
先在设计室学描图,后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永和第一个35KV变电站就是儿子苏鹏伟亲手设计的。从勘察线路到选址立杆,他跑遍了隰县至永和大大小小的山和沟。之后,苏鹏伟又设计了暑益35KV变电站,退休前又完成了交口变电站的升变压设计。
苏鹏伟在回忆中深情地说:“我父子两人对永和人民的感情是极深的,也为全县人民送去了光明,特别是第二故乡乌门村在1975年就通了电。把乡亲们从黑暗中解救了出来。我连老婆都娶的永和人。”苏老先先在八十年代末去逝,苏鹏伟退休后携全家定居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