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起源的传说
——纪念忠臣介子推
文||真诚(哲林)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的第五个节气,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既是人们踏青春游的美好时刻,又是万民缅怀先人,扫墓祭祖的日子。
那么清明节的来历,源于何时?又为什么叫清明节呢?
相传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不轨,欲加害献公正室所生的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以达到扶持亲生之子继位的目的。
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其弟重耳为躲避祸患,在介子推等众臣的保护下,逃往外国。流亡途中,来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公子重耳再也无法站立行走。随臣四处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点吃的东西。正在大家万分焦急之时,随臣介子推,悄悄在一避静之处,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熬了碗肉汤让公子吃下,重耳才渐渐苏醒,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得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了自己,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在众臣的辅佐下,继位做了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文公。
继位后的晋文公,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各位功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介子推不愿与奸臣同殿为臣,不屑一顾,回家带着老母,悄悄隐居去了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领众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林木茂密,寻找谈何容易。
此时有一大臣向重耳献计,建议从绵山南、西、北三面放火焚烧绵山,留出东面山路,逼出介子推。谁知奸臣恐怕介子推回朝受到重用,定计待三面起火后,介子推逃往东面时,在东面也暗放大火,阻断介子推的去路,使介子推母子无路可逃,活活烧死在绵山的大柳树下。
火熄后,重耳带人上山搜寻,发现介子推与老母,双双在一颗老柳树下被烧身亡。晋文公见状,悲痛不已。装殓介子推时,从树洞发现一幅用衣襟写下的血书。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重耳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上下,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有诗为证:
设下节令永传流,家家灭火食寒粥。
举国老幼同插柳,绵山从此叫介休。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钦赐老树为“清明树”。并晓喻天下,把寒食节后的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缅怀忠臣介子推。
从那以后,百姓纷纷效仿,每年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扫墓插柳,以示对祖先和忠臣的纪念。此后,这一习俗代代相传,直到如今。
后人还把这一历史传说,编写成京剧《焚绵山》,传唱至今,久演不衰。今年寒食节这天,中央电视台,又演出了京剧《焚绵山》,以此展示了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悼念为国含冤而死的忠臣介子推。
今逢华夏盛世清明节,特赋诗一首,以示对忠臣介子推的缅怀和敬仰:
七绝-清明怀古
——纪念忠臣介子推(通韵)
晋代忠臣介子推,熬汤割股解君危。
皇昭禁火寒食令,插柳清明泪雨垂。
2024年4月4日 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