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久辛 图|王久辛
版权©️归原作者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志,非笔莫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
——晋·成公绥《弃故笔赋》
想象一下,晋·成公绥将一杆儿轻轻的“笔”,比喻为千斤重鼎之“伟器”,那该是一个多么胆大包天而细思又觉得真是一个万分准确的狂妄并不自大的比喻。他让我们从一个很轻很轻的物品之上,看到了一个很重很重的精神世界。真是了不起!而更了不起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光照临川之笔”句,一指内史谢灵运文采风流,二指“临川之笔”的“笔”,也就是成公绥比喻的那个“伟器”,则是说包括今天临川以外南昌境内、进贤县的制笔重镇~~文港。
说起这个文港来,它可不简单,不仅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而且一直都是名扬大江南北的“毛笔之乡”,也即“伟器之乡”。它制伟器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有1600余年。在王勃的名句里,他是出口珠玉,一语双关,既赞了谢灵运,又点出了此地乃制伟器之实地。一个“笔”字,恰似毛笔之尖锋,少了它,字儿的意境,书法的况味儿,就寂然全消,真是少不得!它就相当于妙不可言的妙字啊。
我冒雨赶到文港镇的时候,已是上午11时许。那天,雨点儿有点大,落入环院池中的每一粒雨滴,都能溅出一个水泡,噼噼啪啪,泡泡刚成形,瞬即就破灭了。像快嘴人说了一串话,一眨眼,匿迹了;更像胸有成竹的书法家,挥洒间,就是一幅狂草,墨还洇着,他已然收笔……
伴着小水泡儿一片片的生,又一片片的灭,我坐在衣着西装、气质儒雅、名叫邹农耕、自称农民的一位中年男人对面,听他给我讲“毛笔之乡”文港人“制伟器”的昨天和今天。是的,现实生活决不是文人雅士的咬文嚼字,不仅没有那么细腻,而且还是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千百年来,文港的制笔业,一直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一代代的默默劳作,一代代的奔走叫卖,仿佛有一股力量,推着拉着文港人向前走,使它始终处于中华大地制笔业的“龙头老大”。虽然偶有跌落暂停,却也从来没有丢失过祖宗留下的这一份家业。子子孙孙都秉持着不曾改变的“工匠精神”,发奋进取,精益求精,虽历经千百年,却依然可以说是“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陪同我采访的文联主席童华告诉我:如今,在文港从事毛笔生产营销的企业、作坊和人员,占全国的90%,乖乖,够厉害吧?毛笔产量产值逐年增加,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哦哦,好。了不起啊!而从业人员的收入及利税水平亦稳步增长,可以说未来可期,大有奔头。童主席接着说:尤其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文化的实践热潮风起云涌,练毛笔字,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了,毛笔的供求量也于悄然无声中,有了逐年增长的大趋势。制伟器之文港兮,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进入了前无古人、史无前例的、迅猛发展的机遇期。
文港,钟灵毓秀,文脉绵长,自不必多说。自秦以降,历朝历代宫廷翰林,儒生童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级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等,多以用文港毛笔为荣。在文港,做毛笔的人家,一直都是报着敬畏敬仰敬爱“祖宗家业”的虔诚之至的、承继之责任心投入,以父辈口传身授的方式为主,代代相传,须臾不曾中断。孩童一般到了12-3岁,就随大人入坊学做笔工了。如果说文港家家做笔稍显夸张,那么,说文港户户都是做笔人家,决不为过。
截止2022年底,文港这么一个常住人口只有3万的小镇,在册的非遗传承的毛笔制做人,就有55位,不在册的就遍地都是了。现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农耕笔庄”庄主邹农耕,就是非遗传承人之一,他当年初中没毕业,15岁就跟着爷爷邹嘉清、父亲邹印权,在自家的作坊里学做毛笔了,每年都要远足他乡,到福建广东等地卖毛笔。先前的老祖宗不说了,仅他们当代祖孙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就是文港发展的一个缩影。自然,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个世世代代做笔卖笔的农耕人家,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支一支做毛笔,一支一支卖毛笔,用邹农耕的话来说:“不知道做了多少火车皮的毛笔,卖了多少火车皮的毛笔”。他们竟然卖出了雄心,卖出了文化,卖出了思想,之后升华,突发宏奇想象,要投资六千万,把老祖宗做笔卖笔的事情收集整理,设计展览,通过建一座赣派风格徽州民居特色的“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把历史实物与记载,放进陈列馆,有条有理地呈现出来,展览给子孙后代们看,以期达到耳濡目染,帮助后来人都能记得住乡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们倾其所有,大公无私,齐心协力,说干就干,也就几年的功夫,果然就于2021年建成了。

此馆,现屹立在文港。12000平方米的“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内,设有“毛笔历史文化、毛笔实物、书画艺术、毛笔工艺制作作坊”五个陈列展厅,收藏了元明清、民国及当代毛笔实物,以及毛笔生产销售方面的展品,是一部活生生的实物呈现的毛笔发展史。特别珍贵的是,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宫廷御用的毛笔和鲁迅、郭沫若、任继愈等文化巨擘用过的毛笔,令人大开眼界,也让我感动非常。刚才,和我一起参观浏览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和学龄儿童以及退休老人。这里已然成为当地农民,与外来游客的一个文化景观胜地。那天参观完,我坐在院内的廊庭,望着直落的雨帘,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文港的毛笔,与其它省市地方制作毛笔的方法不同,且各家都有各家的绝招。做毛笔不是做钢笔铅笔圆珠笔,那些笔都可以用机器制造,批量生产。文港人做毛笔,必须是手工,而且手工里还含有各种各样的小工艺,丝丝缕缕,毫毫末末,支杆吊坠,水胶点滴,都是丝毫连心,必须精益求精,来不得一丁一点儿的马虎。每做成一支毛笔,都要经过128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都关乎着质量,也关乎着做笔人独一无二的个性。正所谓:笔之个性,与人相同;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人永远是千人千面,笔亦然,更是千差万别,而惟一不变的,永远是不一样的个性。一杆文港笔在手,那辩识度,是清晰的。看着长的像,其实不一样,不一样的品相,透着不一样的做工不一样的用心啊。
文港人做毛笔,自有一套自己独门的讲究,每道工序都融入了他们对传统工艺和现代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比如说在笔杆上刻笔名、留名款吧?文港的做笔人,都有一手刻字的硬功夫;甚至名气的大小,都直接与刻字的水平有关。可以说你若刻不出一刀好字,就决无成为名家的可能。那天,我在“文港笔王周鹏程”工作室里,就亲眼目睹了70岁周老先生即兴刻字的神采。只见他信手拿起一支毛笔,一手握笔,一手运刀,刃尖果断流利,随着嗞嗞细碎之声的下移,窄窄的笔杆儿上,就刻出了一溜儿小字儿:“万毫齐力~~王久辛先生用笔·癸卯·周鹏程七十敬”。好一个“万毫齐力”!毛笔,那么一小撮毛,在七十叟周老的心里,却是万毫汲墨,齐力发挥,寓意何其之好。其中“万”和“齐”两字,周老先生是顺刃尖直下,轻移笔杆,瞬间刻出繁体的“萬”和“齊”,笔划复杂琐碎,却疏密相间,率性清雅,看得出周鹏程先生国学与书学功底不浅,难怪西泠印社老社长沙孟海,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等大家,都长期定制他做的笔,那个“笔王”的称呼,决非浪得虚名。他的笔,做的好;名,取的好;款,也刻的好。

的确是:在笔杆上刻出所题笔名、所落名款,最能见出一家笔庄的精神份量,也可以见出制笔人的文化功底。“农耕笔庄”邹农耕的爷爷邹嘉清、父亲邹印权等老一辈的先生们,就是文港做笔人的集中代表。邹农耕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自小临贴习字的童子功,而且能背诵四书五经,直至退休乃至逝世前,二位老先生都是手不释卷,而且天天抬把椅子,坐在院里,把《人民日报》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个遍。邹农耕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二老刻名落款的笔,他说:他们二老刻出来的字,常带欧颜柳赵二王一米的痕迹与味道。起的笔名,不仅有文采,还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说,刻的字有功夫,这只是一支笔的表面文章,而要给一支笔取个好名字,并刻出字独特的味道来,那才真正赋予了笔以生命,甚至灵魂。
1992年“农耕笔庄”成立,邹农耕的父亲60岁,人也神清气爽,笔庄出的所有笔的笔杆上刻的字,都出自他父亲之手,包括取笔名。他说,父亲取笔名,就像在家里喊儿孙的名字一样,张口就来,如数家珍,如:横扫千军,白凤文章,蓝天一柱,碧海青天,春风马上鞭,吏部文章,东坡墨庙,怀素写意等等,这些名字各有各的寓意,各有各的典故、诗情,包含着制笔人对笔的寄予,也包含着父亲对笔的挚爱深情。而买笔人呢?他们买去的不仅是笔,还有一种卖笔人寄予他们的希望和关怀。这样的文化传承,没有老一辈的面授机宜、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进心入骨的传帮带,恐怕早就失传了。可以告慰先人的是,邹农耕是一位有心有志也有灵魂的后生,他把先人留下来的笔名,一一录存,并精挑细选,已经做成了“农耕笔庄”经典的品牌。

制伟器之文港兮,聚宗祖之心智。纵观文港的制笔大业,可以说,他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自我完善的制笔营销之路,产业生态体系已成闭环,毛笔产品种类已经多元,销售渠道更呈多样大势。他们积极开发专业平台“笔淘网”“翠宝网”等,依托天猫、京东,拓宽线上渠道。现在,文港毛笔每天都有3000多订单,且仍有继续上升之势,形势喜人。
文至此,我蓦然想到,当年伟大的周树人先生所用的笔名之一“鲁迅”,和鲁迅先生所用之笔的笔名“金不换”,莫不都是因为用了笔名之后而荣幸获得新生与永恒的么?哈哈,这当然是个说笑了,不过现在,鲁迅先生用过的“金不换”之笔,虽然不大,一尺不到,现在就高高地挂在“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书画大厅耀眼处。而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此时此刻就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笔,那名,那人,那一切的一切都神与物游,物与人交,物神通人,均已通透畅达,圆融一体,这应该就是制笔之人最高的期望吧?展馆内,我久久地凝视着那支“金不换”,心呼之曰:伟器也。
制伟器之文港兮,聚宗祖之心智;
汲精华于毫末兮,凝赤痴于恒志。
2023.11.22~29凌晨. 北京.
*首发2024年3月31日《解放日报》“朝花”文学副刊



作者简介

王久辛,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