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诞辰150周年祭
作者:张铭玉 傅蟾珍
祖父张难先诞辰于1874年农历3月30日,祖母陈懿(襄勤)诞辰于1873年农历8月1日。今年是祖父母双双诞辰150周年的日子。
1949年祖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出席天安门开国大典;年底,受中央委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19日,即农历8月1日,祖母八秩诞辰,家属聚餐。祖父感言“襄勤一生辛勤,为吾革命苦到极点,然能享寿八十,亦异事也。”
祖父想到同辈亲人在世的大多也是八十左右高龄了,时不我待,必须尽快安排一个团聚。于是,10月11日派人去仙桃接亲姊新莲、堂姊镐庵来汉,次日接堂弟柏平相会。21日,两姊一弟及祖母与祖父五人,照了一张合影。
1953年1月9日,祖父乘飞机进京开会。祖母同行。祖父回想1921年,全家曾在北京租西直门内崇寿寺东厢房三间居住。厨房、书房、客房都在一处,撰二联自嘲:
大 隐 从 来 在 朝 市;
君 子 何 须 远 庖 厨。
亦 狂 亦 狷 学 者;
极 新 极 旧 人 家。
第二天,祖父母就去崇寿寺,住户用惊异的目光探视这两位穿着平常,却气宇轩昂的老人。有人探问:“您二位找谁?”祖父母说,三十多年前我们也曾住在这东厢房,那时的住持、房客都已离去了,我们无法找他们了,今天只是来看看。
1953年7月,祖父母到庐山休息。20日下午四时,祖母去厨房帮炊事员择菜,忽然感到头昏,炊事员说,回去休息一下。祖母回客厅坐到沙发上,还能与祖父简单交谈,不久,祖母忽然发出痛苦的叹息,祖父忙问怎么啦,祖母说,头昏。这是祖母最后的话!祖父立即让警卫员联系医生。医生确诊脑出血。抢救无效,21日零时二十分逝世。祖父痛惜不已。
不久,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领导赶到,询问祖父如何安排祖母后事,有什么想法、要求。如果要回武汉办理,他们立即安排明天下山,让九江准备轮船。
祖父强压悲痛说,我历来主张火葬,如果庐山可以火葬,就不要回武汉。领导说,黄龙寺就可以。询问祖父:您看哪一天,是不是要请和尚做法事,择日子?祖父说,我历来不主张这种奢华,何况天气又热,你们安排就可以。
祖父主张火葬,祖母受他影响,也深明这个道理。因此,天亮后就送往黄龙寺火葬,祖父亲自送去,次日捧祖母骨灰回来。
江西省领导得到消息,派人送来一个景德镇的红色坛子做骨灰坛。
22日、23日,祖父亲自在白布上书写挽联两幅追悼祖母,后来就印送这两幅挽联以代替讣告,通知亲友。看到这挽联,就知祖母的生平与死事。
挽联两则
张难先印以代讣其一 有序
襄勤夫人灵鉴,夫人以癸巳年来归,今又为癸巳年矣。回忆此数十年之辛苦,只吾两人共喻。兹逢共产党解放全国,吾夫妇叨蒙荣幸,一洗曩日颠连险戏之遭遇。快慰曷极。顷避暑来庐,夫人突以暴疾逝世。福薄如纸,为之奈何。聊联以志哀耳。
数 十 年 患 难 夫 妻,而 今 已 矣;
俄 顷 间 东 西 劳 燕,殊 形 突 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五三年七月廿二日
老夫张难先挽于匡庐。
其二 有跋
从弗以革命累卿为苦,从弗以儿女累卿发烦,安贫数十载,好合无猜,可算吾一生知己;
毫不因处境丰裕而奢,毫不因厕身显贵而惰,涉世八一年穷通不贰,似胜那五车文人。
昨日设位迎遗骸归。仓卒撰联一幅,颇嫌抽象。今复列举事实联之。质诸夫人,当亦首肯而认为非饰词也。
廿三日难先复联哀念。
祖父后来就这两副挽联作了七点注解:
一、夫人姓陈、名懿、字襄勤。沔阳人。少从其祖父邑庠生锦銮公读。长习农家生产业。
二、吾家本小康,吾辈结缡后,父、兄见背,家即中落。吾兄弟拆居时,吾家仅分薄田三亩。吾自康、梁变政时,即发动政治热情,好事奔走,长不顾家。夫人共生儿女九人,四夭。所余两男三女,悉由夫人教养。三十年来,时常断炊。总以一生之劳动挣扎之,毫无怨言。尤其满清倒后,本可立致通显,而吾又不满于时人、时政,复自衡学,养不足以负荷艰难,袱被旋里,闭门读书者十有二年,家之困苦较昔更巨。夫人仍操劳如常,毫不以无故累渠抱怨于吾。此余感激最深之一事也。再一九三一年吾卸浙政后,复不满于时人、时政,屡征不起,又度其断炊生活。时夫人已老病交加,仍晨夕劳作,贫窭自甘。
三、前清及北洋军阀时代,革命党所度恐怖生活自不待言。即大革命后,国民党专政,我之遭遇,仍为恐怖生活。因蒋介石总欲牢笼我而徉礼之。而吾总不满于渠而鄙弃之。以致恼羞成怒,时遣特务威胁。尤其福建人民政府期间,蒋匪以李济深、陈铭枢诸君,俱吾旧友,吾必预闻其事(我实在毫无预闻)。或在长江有所布置。吾屋前屋后之便衣特务如织。或迳入室示威。人均为我危之。
四、七月廿日下午四时半,夫人犹往厨房指导炊事员烹调。旋来厅坐沙发上,与吾闲谈,精神极好。正谈论间,渠忽吐噫气,余问何噫,渠曰,头昏。吾趋抚其手,冰冷暴汗,知病延医。渠随斜倒于沙发上。吾商移身正卧,渠请头昏移不得。渐即昏迷。医至,诊其血压已二百一十多度,认系左脑出血,移其身正卧,业失知觉。惟口吐白沫。医注射各种急救药品无效。延至二十一日上午零时二十分逝世。享年八十有一。夫人疾作时,痛苦略十馀分钟即入昏迷。约共历时七点廿分告终。本人在侧。气息后,由护士净身、更衣。于二十一日上午十时,舁至黄龙寺举行火葬。本人亲送。并劳中共中央中南局及中南行政委员会好多同志步行陪同挽送。女端君、肖瑜、子澈生廿四日来庐奔丧。
五、前清革命即叛逆,乡里人人咋舌。夫人深知其意,毫不非难,并勖勉之。戒无以家事为念。此种信念,五十年如一日。
六、吾长鄂财政及主政两浙,可称富有时代。夫人饮食衣服,毫不改其常度。
七、我长铨部主浙政,可谓通显时代。夫人从不奢、惰,仍勤于操作如微时。
24日叔叔澈生,姑妈端君、肖瑜到庐山奔丧。为不耽误他们工作,27日祖父命他们返武汉。
27日,孙子铭渝、铭玉于考试后来庐山奔丧。到客厅看到祖母遗像、骨灰坛,兄弟俩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
张铭玉、张铭淑兄妹自幼成孤儿,是祖父母含辛茹苦抚养,读书到中学。这时,张铭玉饭茶难思。
不久,张铭渝、张铭玉分别捧祖母遗像、骨灰坛跟随祖父回到武汉。由湖北省政府协助将祖母安葬于武昌九峰山。
谁能料到,仅半年前,一些好朋友还在贺祖父母八十双寿!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叔通先生来函:昨枕上成七律,荒率不成诗,姑录呈教难老先生。
硕德高龄两沔阳 唯公为长楚之光
屈祠创建骚情富 湖水遗留政绩良
善画曾贻梅影瘦 分餐最爱菜根香
霜髯雪鬓今犹昔 有待期颐进一觞
叔通元月九日
沔阳同乡陆和九先生赠诗:
拜尝乡味感蓴鲈 喜见齐眉杖不扶
人瑞至今夸沔水 贫交犹复念京都
退休未遂耽诗酒 故事何妨列画图
也欲家居亲里社 几时买棹返洪湖
弟 陆和九 未定
一九五三年元月十日
得到祖父的“印以代讣”,许多好友发来信函慰问:
一九五四年,董必武先生来函:
难老:
大函及嫂夫人遗像已奉到。敬佩高谊!惟弟未能躬自送葬致奠,心殊歉然!
……
近安!
弟 董必武
五月三日
一九五四年,周孝怀先生见到“挽联两则”以后,来函:
难先先生:久病瞑脑 医戒用目 昨禁始宽 家人出惠书及
夫人墓碑题文
公之业夫人之德夬抵芨芨数语中乃信文生於前 繁辞固无贵也 卧病经年…………
周英培 五月二十一日
并送挽联一幅:
受是人生果 作是人生因 必终乃人生所同 无苦则人生所望 而皆不可得;
俭成君子廉 义成君子勇 偕老宜君子之敬忽诀虽君子之达 亦难以为怀。
林宰平先生、陈叔通先生等看见这幅挽联后,都说“此联写得好!”
陈叔通先生来函并送挽联一幅:
难老先生鉴 昨在宰平处见其如信,即知有骑省之戚,正欲寄书,手教已逮。并附下挽联三分,孝怀已代寄;菊老病,高年极为可虑。病愈再由其世兄转呈。
公是达人,夫人已为全福,当望能有以自遣。弟即赴青岛,匆匆写一联附后。亦不易寄,绝无一字溢美也。千万珍重!
叔通 上
生老病死是其常 花烛重谐 致福元宜推德曜;
贫贱患难溯所历 德帏遂撤 悼亡遥忆赋安仁。
陈夫人 灵几
陈叔通 拜挽
老友钱基博先生来函:
义老道座昨邮奉
手题悼亡挽联敬悉
襄勤夫人庐山游仙 而诵
事略 备款阃懿 博不敢漫以生荣死哀作世间语慰藉 而眼看沧桑 辛亥首义诸公能善其终者几人 而究其所以不竞终 由于自身者半 由夫人不安于室者半 博每诵曾子涸款列女传称“后世自学问之多徇於外物 而不安其守 其家室既不见可法 故竞於邪侈 岂独无相成之道哉 士之苟於自恕 顾利冒耻 而不知反己者 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未尝不慨然太息 如公之不以家自累 而履险如夷 如襄勤夫人之宠辱不惊而高朗令终 屈指当世几如祥麟威凤之瞻望勿及 而无疾而终之存顺殁宁又勿论也 博每与老妻谈人生实难 而生今之世 无罪障即是福人 如公之得位行道民具尔瞻 而
襄勤夫人作配 贤豪席宠履盛 易惹罪障 而一尘不染 过化存神 此真盛代之福人也 公伉俪情深自难为怀 抑亦可以少纾哀矣 贱驱卒是不快 行动须人 不能造奉慰聊 布区区屡得舍弟书促归 老兄弟一叙 秋凉颇思回里一走 不尽缕缕 天暑酷热 惟顺时珍重 千千万万
弟钱基博手奏 八月
钱基博先生是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古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父亲。
钱基博先生信中回顾往事说:眼看沧桑,参加辛亥年武昌首义的人,能善其终者没有几个。那些人之所以不能善终,其原因有二:一是自己争权夺利不以为耻,更不知道反省改过,还以各种托词而原谅自己;一是他们的夫人追求奢侈,与人攀比,致使二人互相推动,终于不可救也。
钱基博先生信中说:在民国官场,祖父虽身履薄冰,而仕途平坦,由平坦而平安。究其原因,一是祖父知耻而不为;一是祖母宠辱不惊,祖父不被家人拖累。
钱基博先生盛赞祖母“宠辱不惊”才有善名而终:像她这样的人,真是如祥麟威凤,只能瞻望而难做到;至于无疾而终,得到生死俱善的结果,更是难以评说。
钱基博先生笔锋一转,说祖父地位显赫,为众人所仰望,又有祖母作配。常有各种诱惑环绕,极容易惹来罪障。而能一尘不染,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并永远受其精神影响。此真盛代之福人也!
每每拜读钱基博先生信,都是一场心灵洗涤,引领我深入认识我的祖父母。回顾他们的吃、穿、住、行,无不是朴实无华,太普通不过,不追求不攀比;只为追求国富民强,竟能不顾生死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多次拒绝蒋介石丰厚馈赠、卸去高官后回住茅草土房……
1968年,祖父小疾而逝世。在那个年代,许多高层人士的离去无声无息。但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祖父的后事:人民日报发讣告,开追悼会,进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我们感激党和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征询参加追悼会亲友名单时,我们记得祖父60岁时留有《六其居士杂布》:“……年逾六十,旦暮难知,所有身后,不妨谈及。余易箦时,家中切不可下讣文及收人挽章。……余生平主张火葬,家中及亲友到彼时须屏除俗见照办,诸事从减。居丧铺张浪费,俗人以为荣,通人以为辱!况且实在无钱使用。今吾言此者,恐彼时不能言也。愿家人无忘。……”祖父要求居丧从减,因此决定追悼会不邀请亲友参加,只有在京或到京奔丧的亲属参加追悼会。
自古有“盖棺论定”一说。改革开放以后,湖北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老家大家集资建“张氏祠堂”,在祖父母诞辰140年前夕,族人议决将祠堂改建成“张难先纪念馆”,并隆重召开纪念大会;2021年,张沟镇政府投资改扩建“张难先纪念馆”,并隆重召开大会;2008年,湖北省开展评选“功勋湖北100人”活动,祖父荣幸当选;2023年,在祖父母诞辰150周年前夕,湖北电视台推出《首义先驱张难先》电视片…………,民间、官方都高规格纪念祖父!
呜呼,祖父母双双得以善其终!
【1】“易箦”(yi ze)是用来作病危将死的典故,源于《礼记·檀弓上》。簀,竹席。易簀指曾子臨終時,因席褥為季孫所賜,自己未嘗為大夫,而使用大夫所用的席褥,不合礼制,所以命人換席,舉扶更換后,反席未安而死。典出《礼記.檀弓上》。后遂比喻人之將死。陈毅《记韩紫石》:“易箦时, 紫老告家人曰:‘抗战胜利之日,移家 海安,始为余开吊。’”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
傅蟾珍,张难先大孙媳,1940年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