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的妈妈
作者:周葵
我的妈妈很会讲故事,虽然她每天都很忙,但在她织布的时候,在烧火做饭的时候,她总会一边做事,一边讲故事。妈妈的时间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她没有空闲的时间,也从不走门串户,她要操持一个家,为了她的儿女们辨善恶,明是非,定犹豫,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把她对世界的认识,通过讲故事,来教育她的孩子们。

妈妈讲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她讲给我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个苦命姑娘的励志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儿当自强。“从前哪,有一个姑娘,出嫁以后婆家待得不好,朝打暮骂,动不动就不给饭吃。姑娘可怜,受的苦多了去了,真正是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有一天,婆家把她赶出了家门。”“那她能到哪里去呢?”我已经听得入神,仿佛看到那姑娘在路上踽踽独行。“姑娘走哇,走哇,走到了一个尼姑庵前,庵堂已经破烂不堪,只有一个老尼姑,也是弯腰驼背,可怜兮兮的,姑娘就留下来了。一则是姑娘实在没有地方去,二则她也是看到老人可怜,需要人照顾。”“那她们吃什么呢?”“这姑娘就剜野菜,和一点点米,煮了点稀粥。她把稠粥盛给老尼姑,自己喝稀的。”“那米是从哪里来的?”“过去寺庙里都有土地,土地里产的粮食,就是和尚尼姑的口粮。只是这个尼姑庵里尼姑老了,庵堂香火也不旺了,地也种不动了,就没有多少粮食。”妈妈回答完我的问题,又接着讲:“这个姑娘就在这里出家当了尼姑。她很勤劳,每天除了照顾老尼姑以外,她还修补庵堂,把漏风的墙补好,把漏雨的屋顶加盖茅草。把庵堂到处整理得干干净净的。再就去挖地,种粮食,能种多少就种多少。慢慢地,庵堂产的粮就多起来了,对有困难的人,她都帮助。慢慢地,周围的人都来庵堂上香,庵堂的香火旺了起来。姑娘也成了受人尊敬的师太。”妈妈织完了一个线壳,换了一个线壳,又继续讲:“人的一辈子不容易,遇到困难,就要向这个姑娘学习。哪怕做姑子,也不能没有志气,也要努力。”母亲最后还要加以点评。妈妈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鼓励。我在军垦农场经过重新分配,来到应山一中工作(文革中一中受到冲击,更名为城关中学),当时的教学乱象纷纷,我给领导提了意见。没想到,一番好心,带来的却是恶果,我被批为不尊重领导,还被调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大在离城很远一个叫雨屏山的地方,如果是正常的调动,我不会有意见,可这次调动,明显的就是带着惩罚的意味儿。我坐在来接我的拖拉机上,行行重行行,飞扬的土灰,犹如跋扈的恶言,让我心底冰凉冰凉。再加上两个小孩,一个放在幼儿园,一个放在保姆家,我一路上强忍泪水,一种被流放被惩罚的感觉,充塞在我的胸臆。到了共大,看到了破旧的茅草房,土坑里的饮水,咸得难以下咽的腌菜,我的失落感爆棚。晚上坐在山上的石头上,想自己的孩子,想到自己遇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忍不住泪如泉涌。但艰难之中,妈妈的故事在耳边想起:“人的一生不容易,遇到困难,要向这姑娘学习。”妈妈的故事,让我振作起来。再苦再累,我也要证明我自己,我是正确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征服!两年过去了,“四人帮”被打倒了,举国欢庆,我带着“全县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扬眉吐气地回到了我的学校,回到了我的讲台。后来还被推选为广水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而那个四人帮的跟风狗腿,小爬虫,则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抓进了班房。在广水市一中,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享受到了学有所用的快乐。妈妈的励志故事,让我迈过了艰难,迎来了生活的春天。

妈妈从小失去母亲,家境贫寒。她对粮食的认识,比一般的人都深刻。她在灶台前,一边做饭,一边对我说:“我们吃的粮食,小米颜色金黄,那是金子;大米的颜色是白的,那是银子,一米度三关,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妈妈说,"有一家人家,家道富裕,不知道爱惜粮食。做饭舀米舀面的时候,总是把米面洒到地上,不知爱惜,结果家败了。”“怎么败的?”我问道,"财神爷看到他们浪费粮食,要惩罚他们。派出了黄鼠狼去偷他家的粮食。”“黄鼠狼能偷多少呢?”“黄鼠狼可有能耐了,它用鸡蛋壳装米,一蛋壳就是一担,它日夜不停地运,哪有运不完的?最后这家人家败了,成了没有饭吃的人。这就是不爱惜粮食的结果啊。”怪不得我看妈妈每次打完鸡蛋后,总要把蛋壳捏碎。她说,捏碎了蛋壳,黄鼠狼就不能用它来偷粮食了。后来读《红楼梦》六十一回,厨娘说贾家,天天细米白面鸡鸭鱼肉吃腻了,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怕以后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厨娘冷冰冰的谶语,使我想到了妈妈讲的故事。那种花天酒地,钟鼓馔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侯门公府,最后不是“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了吗?究其原因,过度的享受,奢靡,未尝不是自掘坟墓!对粮食,对食物,要有敬畏之心。我把妈妈讲的故事,讲给我的孙辈听,因为他们这一代,没有受过饥饿的折磨。我要他们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吃不完倒饭,“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不能犯罪。我的孙儿们也都很听话,珍惜粮食,不倒饭。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太奶奶品质的光辉。
我妈妈是纯朴的农民,不认识字。她的故事,有的是听我外公讲的,有的是听村里其他的人讲的。她的记性很好,听了以后总记得,再讲给我们听。晚上织布的时候,也是妈妈讲故事的时候,妈妈坐在织布机上,开始抛梭织布,她边织布边说:"为人做好事,何必问前程。""什么意思?"我是我妈妈忠实的听众,不懂的地方就发问。妈妈说:"从前有个人叫魏仁,他去庙里烧香拜佛。路过一家饭店,饭店里有个姑娘不会说话。店老板很着急,就托魏仁烧香时帮忙问问庙里的神,他的女儿什么时候能开口说话。魏仁答应了,烧香问神,神告诉魏仁,那家的姑娘见了自己的丈夫就会开口说话。结果魏仁回来,刚走到饭店门口,饭店老板的姑娘就说:‘魏仁大哥回来了。’店老板一听自己的姑娘会说话了,喜不自禁,就问魏仁,他的女儿为什么会说话了?魏仁把在庙里神示告诉了店老板,店老板看到魏仁是个至诚君子,就把女儿许配给了魏仁。魏仁本来是个穷人,但他人好。他就留在那里做了上门女婿,帮忙经营饭店。后来因为肯帮助人,客人遗失了东西,他能拾金不昧,生意就逐渐兴隆起来,家道也兴旺了。这就是‘魏仁做好事,何必问前程’。"妈妈讲完故事后,总不忘加上自己的感悟:"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做好事,得好报。为人做好事,何必问前程,就是这个道理。你们长大以后,都要做好事,当好人。"我的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妈妈一辈子都生活在我们周李庄,她也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她讲起故事来,却绘声绘色,很有趣儿。她讲的我们村两个年青长工巧斗地主的事,让人忍俊不禁。“后头(我们村地主都住在村子中央,我们家在东边,地主家在我们房子后面)地主家请了两个年青的小伙子当长工,"妈妈开始讲故事,"每天舍得让人干活,舍不得给人吃饭。地主婆每餐都只给一小碗腌菜两个人下饭,两人根本不够咽。每天中午都是一人一碗高粱米饭,两人共一小碗菜。一碗饭没吃完,就没有菜了。两个人就商量:‘天天只给我们一小碗粗菜,没有一点油水,还不够吃,我们得想个办法,让地主婆多给我们一点菜吃。’想什么办法呢?两人就说:‘明天,咱吃饭的时候,再不蹲在树根下吃了,哪里人多咱端到哪吃,然后就如此这般。’两个伙计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到吃饭的时候,就像往常一样,一人一碗高粱米饭,两人一小碗菜,端出来,坐在人多的地方开吃。吃着吃着,两人开始抢碗,一个说:‘昨天你舔碗,今天该我舔了,你今天又来舔,天天都是你舔碗,我都舔不着!’在你扯我捞之中,碗掉在地上,打了个稀碎。一群人都看笑话,说你们两个人在一起做活,还抢着舔碗?两个人就说:‘奶奶给的菜不够吃,我们只有轮着舔碗!’他俩越吵声音越大,地主婆终于听到了。她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两个伙计吵着要舔碗,觉得很丢人,没面子。就走过去说:‘吵啥子呢?明天给你们一人一碗菜,免得你们吵架,还打碎了碗!两个吃货!’地主婆进屋去了,两个伙计相视而笑。第二天,两人各有一小碗菜。”听妈妈讲这些,我笑了,觉得非常有趣,忍不住说:“这两个伙计真有板眼!”

妈妈给我讲我村伙计斗地主的故事,真堪比《高玉宝》里伙计斗周扒皮。从穷地方过过来的妈妈,深知穷人的无奈与智慧,地主的尖刻与吝啬。她故事里的长工,都不与地主硬杠,在不争不吵中,巧斗地主。妈妈还讲过另一个长工斗地主的故事。她说:"有一年,地主家里添孙,少奶奶娘家来送祝米,中午大摆宴席。正赶上麦收,长工割麦子,堆麦垛,忙得不得了。有个长工说:‘今天主家有喜事,吃酒席,大鱼大肉,等会儿不知道会不会也有我们的份儿?’打头的说:‘我们都不要做声,看主家的待成。’几个人商量已定,就等着看主家的了。到了饭点,地主家大摆筵席,猜拳行令,大吃二喝。伙计们在稻场忙得汗流浃背,饿得眼冒金星,地主家也不叫伙计们吃饭。好不容易地等地主吃完饭,文绉绉地散了席,才喊伙计们回去吃饭。伙计们一看,地主婆桌不搽,地不扫,就着剩菜剩饭,让长工吃。长工个个憋了一肚子气,也不好发作。于是下午堆麦垛的时候,大家都气鼓鼓的。打头的在麦垛顶上,边堆垛边在垛中间留空洞。谁知中午还是响晴的天,到傍晚就变天下起了大雨。地主家的麦垛倒了,麦子全泡在水里。地主婆心疼得在打麦场上大声叫骂长工,骂也没用,麦垛已经倒了。”妈妈讲完了故事,总要画龙点睛,来个总结:“管你是谁,做人都要凭良心,不凭良心,是不行的。长工都是出大力的,又是农忙时节,多累呀。再说他们也不是光为争这口吃食,是为了争口气。地主家这是用尿包打人,太不把长工当人了嘛!”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用具体的故事,讲明做人的道理。孰是孰非,一听就会明白。
听妈妈讲故事,成了我的精神享受。直到我都头发白了,我还是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有的故事听完,又让我忍俊不禁。她还讲过一个机灵鬼大年三十开天门的故事。她说:“有一家有妯娌两个,一个机灵,一个愚笨。大年三十晚上,敬神放鞭炮,有人说,三十晚上开天门,天门一开,灵光乍现,要啥有啥。谁看见开天门,谁都会发财。机灵媳妇想发财,又怕蠢妯娌也跟着发了,就说:‘婆婆叫你呢,你快去看看婆婆那里有啥事。’蠢媳妇就赶快去婆婆那里了。蠢媳妇刚走,突然,灵光乍现,开天门了!机灵鬼高兴得手舞足蹈,望着上天,希望天上掉下许许多多的金银财宝,让她发大大的财。机灵鬼得意忘形,就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下巴。”妈妈故意停了一下,原来她要换线穗。“摸下巴怎么样了?”我急于知道结果。“摸下巴,老天爷就知道她想要的是啥东西了。”“给她啥了?”"给她长了一嘴大黑胡子!”“真的吗?”我和妈妈都哈哈大笑,笑声里充满欢乐。“金银财宝都是汗水换来的,哪有天上掉下来的呢?”妈妈的话,与"幸福都是干出来的”在哲理上高度契合。妈妈不是哲学家,她只是位淳朴而又传统的老式农民,但她的故事却富含哲理。至于妈妈讲的货郎与狐仙,张三救蛇,赵摸鱼儿等等故事,大类聊斋,趣味隽永。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道来。

妈妈离开我们到天上已经25年了,25年,她的故事历久弥新。在这些要积善积德积极上进故事的滋润下,我们姊妹弟兄几个,都积极健康乐观地生活着。我的两个弟弟都参过军,小弟弟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火线立功入党,大弟弟从部队转业到工厂,成了技术骨干。我则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我的妹妹也是非常勤奋,靠着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的妈妈只是一介农妇,却懂得寓教于乐,通过讲故事来教育自己孩子的道理,真是不简单。妈妈不仅故事讲得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也都做得好。她对上孝敬长辈;对我的父亲,她也是非常体贴。家里有点好东西,总是先紧我爷爷我父亲和我们吃,她从不先吃一口。她是个热心肠,邻里有了困难,她宁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帮助别人。在刚刚解放的时候,种地要交公粮。我妈妈总是用簸箕把麦粒簸得干干净净,她把颗颗饱满,黄灿灿的麦子,交给国家。她说:"做人要讲良心,共产党来了,才有我们自己的田地,打的粮食再也不分给地主了。我们都要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在她的带动下,我婶婶,我小奶奶,隔壁的二婶等,都用簸箕把麦粒簸得干干净净,交给国家。收公粮的干部直夸我们村子的公粮好。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每有讨吃的人到门前,她总会盛一碗半碗稀汤薄粥给人家。她总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就是我的娘!
妈妈讲给我的故事,伴我成长,给我带来了欢乐,成了我的精神食粮。闲暇之余,我把她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讲给我的朋友听,真希望母亲讲的故事,能够代代相传;母亲的美德,得以发扬光大。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就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2024年4月1日
【作者简介】
周葵,1943年生于湖北省襄阳市。1963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年分配至沉湖8250军垦农场,1970年二次分配到湖北省广水市一中执教至退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水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湖北省教师代表大会代表。热爱教育工作,喜欢舞文弄墨,所写作品,多次发表在《孝感日报》,《湖北省人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