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这首写清明的诗流传度最广,提到清明节的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首诗。
诗写的只是清明时的天气、氛围,虽未写祭祀习俗,但从诗句“行人欲断魂”中能看得出,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个与家人一起祭祀扫墓的日子。
尾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尤为出色。喝酒解何愁,就任凭读者去想象了。
在清冷的“雨纷纷”的清明中,我们总会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或生死。
高翥这首诗写的是祭祀扫墓的主题。祭祀时,面对累累坟冢,人们追忆亲人的离去自然悲伤无限,漫天纸灰飞舞,眼泪纷纷零落。
日暮时分,人们祭扫完毕纷纷归家,只有狐狸眠于荒冢之上。追思完毕,回到现实生活。“夜归儿女笑灯前”,一下子转入现世的安稳温暖。
诗人将清明这个怀远追思的节日,与人生无常的感慨结合到一起,写出“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佳句,倡导人要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
同样是在面对面对满地荒冢,黄庭坚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此诗的落脚点
他借介子推和古代一个专门靠乞讨别人祭祀剩下的食品以饱食终日且向妻妾炫耀的人两个典故,写无论贤或愚,最终都付于一抔黄土,有如《红楼梦》里有句名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首诗从头到尾,处处都是对比,桃李争春的笑意与野田荒冢的令人悲愁,贤人的高尚与愚人的可笑,从中能读到诗人对现实的抨击。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熙宁七年的暮春,苏轼在镇江公干,已经半年没有回家了。正值清明节,他想杭州的家里人了。
已经到清明了,身处异乡的我,无法为祖先扫墓,只能在黄昏的小院里思念着亲人。亲人与自己隔着咫尺江山,像极了余光中的那首诗: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望穿秋水,音信全无。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到梦里去与家人相会吧。可是,角声又惊醒了我,梦中相聚也成了奢望。一颗游子的心顷刻破碎。
没有一个人不怀念盛唐时的太平年景。韦庄是晚唐诗人,他经历了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又经历了李克用直逼京师。
长安这座曾经承载了盛唐繁华的都市,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又是一年清明,宫中将新火赐大臣。
绿柳垂丝,秋千飞舞,如此风光,像极了过去繁盛下的长安。大家还是像以前一样,尽情地游乐。这晴好的风光也像过去一样,诗人却是悲伤的。
因为大家似乎都忘了岌岌可危的局势,忘记了动乱的痛苦,那个繁盛而强大的唐朝早已不复存在了。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
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
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
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
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世间有件最让人痛苦的事:晚年客居他乡。很遗憾,乔吉就是如此。50岁时,乔吉客居他乡,恰逢清明节,思乡的情绪更加浓烈。风雨落下了,梨花凋零了,窄窄的窗户,小小的窗纱。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着一盏孤灯,哪里有什么好心情呢?
回想着五十年来的人生,像梦一般过去了,徒剩这三千白发一般的烦恼,挥之不去。天涯漂泊,游子孤独。当看到一片生机的春日清明,依然提不起一丝兴趣。春天的景色愈美,游子的心中越伤。
《岁时百问》中对“清明”的描述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此诗写古代清明探春、寻春的习俗。梨花开放,春风渐起,游子出城踏春。日暮时分,笙歌缭绕,杨柳依依,人归后,柳边流莺飞舞,一派万木向荣、生机无限的清明风光。
清明,其实并不只是一个令人哀伤的节日,还有怀远,怀远的目的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过去已去,珍重现实。而且这一天以后的每一天,我们更要珍惜。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
嫣然迥出凡尘。
移来古寺种朱门。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
千寻起自微因。
绿云蔽日树轮囷。
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清明节的前一天,顾太清与丈夫奕绘两人从古寺中移来一株海棠,种在自家庭院里。看着这株海棠,顾太清高兴写下此词。
猩红的色泽,还是个花苞,但词人想象着它开花的样子,定然是美丽出凡尘:到那时,小小的树会长成一棵参天的树,到时候,可不要忘了我这个种花人哦。
世间最难得的,就是夫妻有共同的兴趣和心情,共度这悠然的时光。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