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都要说话。古人云:“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你的心灵,就是品德。”而话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又是根脉,是基因,是符号,是印记。
《格言联壁》中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人们也常说:“出言有尺,待人有度”“言为心声,行为心迹”“皮鞭伤肉,恶语伤心”“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些至理名言,都告知我们要学会说话。不难发现,生活中同样的张口说话,若以礼貌、文明、温暖、和善的态度说出来,会收获另一方的理解、感动与关怀。反之,回馈的往往是恼怒、排斥或讽刺。
据说,女娲造人之时,在舌头外面筑起了被称为舌头保护神的一排牙齿,又让嘴唇包裹护卫牙齿,意在让人们开口启齿之前多加考虑:“话要想着说,不要抢着说”“说话想一想,免得泪汪汪”“莫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能够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必适时,言必适度,言必服人。若与老人说话,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男士说话,不要忘了他的脸面;与女人说话,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友人说话,不要忘了尊重和友谊。从而,以良言善语凝神,以良言善语弘德,以良言善语暖心,以良言善语增谊。切忌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嘴巴比脑袋快,避免言语歧视、言语暴力、言语伤人。
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言道:大道至简,大悟无言。修行三年口出狂言,再学三年不敢妄言,又学三年沉默寡言,再过三年无需多言,又过三年静口无言,再过三年无言即言。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曾说:“尽管你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只要你开口,就能反映你的人品。”人们常说:“人在说话,话也在说人。”说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和内涵。“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说话得罪人”“两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说话是本能,会说话是本事。”……这些人生处世哲理,都告诉人们,学说话容易,会说话不易;管住嘴是教养,会说话是修养。漫漫人生路,要明白怎么说话,何时说话,不乱说话,是一个人了不得的软实力。出己口,入人耳,悦对方,“一言为重百金轻”,懂得谨言慎语,厚积口德,照顾他人感受,才是智慧之举,为人之道,处世之方,文明之风。那种满嘴谎言、出口伤人以及拍马溜须之语,当让人鄙视和生厌。
写到这里,想到一个有关“说话”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人邀请四位朋友到家做客,约定时间到了,尚有一人未到。他便随口说到:“该来的咋还没来?”已来的三位朋友中有一人,听到此话以为自己不该来,就起身离去。他见到此情忙说:“不该走的走了!”留下的两位中有一人听后,认为自己是“该走的了吧”,就拂袖而去。这时他赶紧说到:“我又不是说他!”剩下的最后一人觉得“不是说他”,就是说自己,也起身走了。仔细想想,主人说话並无恶意,只是时节不宜,引起朋友曲解。著名学者德鲁克曾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可见张口说话无论是问候话、寒暄话、谦让话、禁忌话、委婉话……都要注意场合、对象、方式、内容,把握火候,掌控分寸,避伤情、伤心、伤人。
口为祸福之门。有一个“祸从口出”的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发布了禁酒令。所以当时的人连“酒”字也不敢出唇,只好使用“黑话”,把清酒称为“圣人”,把浊酒称为“贤人”。而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性情中人,也是一天都不能离开酒之人。在禁酒令发布后,他第一个受不了,说了一连串的对抗话:什么“天有酒旗星,地有酒泉郡”呀;什么“尧不先千锺,无以成其圣”呀,甚至质问曹操道:“桀纣以色亡国,你不如下令把婚姻也禁了?”孔融忘记了“口是伤人斧,舌是杀人刀”“蚊子遭扇打,只为嘴伤人”这类警言名句,惹怒了曹操,被下令冷酷地杀掉了。这件事提醒人们,勿不合时宜地出言不逊,勿口无遮拦地惹事生非,勿不计后果地一吐为快。
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列举了粗语、妄语、诳语、邪语……六十四种“恶口”。国外一位教育家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把“爱说空话、撒谎”等列为人类二十种不良习气之一。《易经》里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英国政治家和作家约瑟.艾迪生也曾说过:“假如把人们头脑里的想法敞开,我们就会发现聪明人和笨人的思想几乎毫无差别,差别仅仅在于聪明人知道如何精心挑选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和别人交谈……而笨人则毫不在乎地让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可知会说话是修养,是能力,是水平。会说话之人,都是态度温和、谈吐干净、与人善言之人。说话时不论是明喻、暗喻、引喻,都要暖人心肠,避免言不达意、言不由衷或出口伤人。要做到让言语有情感性、哲理性、互信性、准确性、应变性,离不开善良的心怀,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学识。
岁月告诉我们,说话知学识,言谈见修养。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绝不是不假思索地张口就说。人这辈子,多学点知识,就能少说几句不当之话。学会说话,为一个人的终生要事,是帮助每一个人立身处世、兴家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人人都应加强学习和修养,努力达到“与人善言,暖与布帛,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理想境界,做一位吉人、聪明人、有涵养之人。
作者简历
骆忠学,长安区人社局退休干部1965年8月考入解放军兰州测绘学院中级班,1969年6月评为技术员,1982年评为技术10级。1985年4月业回长安,先后在县直机关党委、人社局、老龄办工作,2009年3月退休。曾为西安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