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记
清明者,暮春之始也。其时也,气清空明,诸景皆显,故曰清明。天温升而地温尚寒,上下交感,故常雨,唐诗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之句。又因升温,清明后人间始换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本为节气,其时也,芳草青青,诸芳几落尽,前有梨花,继桃李而开,清雅而白,色合溶溶月色。又有泡桐之花,紫白二色,清淡而雅。"火冷烟青寒食过,家家门巷扫桐花。” 三春之景到清明绚烂极矣,然盈虚有数,故亦由盛转衰。世人感春之将去,故常出郊踏青游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清明时,柳色渐青,杨花渐起,飘浮不定,又有子规啼血,声声劝归,而杜鹃花红,故游子常起乡愁。
今之清明,又为节日,含古时寒食节俗。寒食节,先于清明一、二日,为上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忌火而人间寒食,故称为寒食节。
寒食之俗,起于上古。火星起于春夏,没于秋冬。古人上法天则,故于冬至后百又五日息旧火,隔数日而生新火,名曰"换火",其间寒食。春秋之时,晋文公焚绵山以迫介子休出以酬其功,介子休与母抱柳而亡,文公哀而命其亡日人皆寒食,是为寒食节之始。晋地习俗,寒食时达月久,三国魏武帝法而禁之,至西晋时又约为三日,后此节推至天下,清汤若望历法改革前为清明前两日,后为清明前一日。
唐时命将古之扫墓习俗定于寒食之时,又将寒食与清明连假。古之上已节,常于清明前后,故后人三事常连。宋元之后,寒食、上已节渐废,祭扫、寒食、踏青诸俗集于清明,节气与节日合而为一,则为今日清明。
清明者,物候与文化内涵兼而有之也,其天地堆碧,万物生气之时,外出活动渐增,天人合一。于其时扫墓,以示出之有源,不忘祖宗,此追远应有之意也。祖宗有灵,于天地生发之际又见后人,当欣慰不已。故清明祭扫,不亦宜乎?
余来江南,二十余年矣。父母坟茔,皆在八里原上。清明兄弟祭扫,惟缺吾一人,年年望北,常以为憾。去岁二兄又亡,父母坟前祭扫者,又少一人,怎不怅然?
记于甲辰年清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