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清明节
渝陇之子
我对清明节认识和知识的浅薄是有历史背景的。我父母很小的时候都因为失去各自的双亲成为孤儿,我们幼年的时候既不知道爷爷奶奶的坟茔,也不知道外公外婆的安息之地,自然,清明节我们也没有祭祖扫墓的经历。七十年代初我参军离开了家乡,后来改革开放时代又变了,社会上恢复传统的节日对我来讲也没有太多和太深的影响。
清明节是“扫墓的节日”是最初跟我的印象。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我们去郊外武城山上的烈士陵园扫墓,在哪里长眠着十一位在解放家乡的渡江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我们穿着雪白的衬衫,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烈士墓前献上花圈,默哀,宣誓,深情高唱怀念烈士的歌曲。“桃林像红缨,松柏青又青,烈士的墓前来了红领巾,举手来宣誓,献上花圈表决心,阶级仇恨永不忘,革命精神记在心,不是你们洒鲜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脚印,永远前进,向前进!前进!”(这就是当年的原作词)。带有鲜明斗争立场的歌词,哀婉坚定的曲调,肃穆的气氛在我心里深深打上了清明的烙印。所以,至今我还能把这首清明节扫墓歌经常清晰地在心里哼唱。清明是给烈士扫墓的日子,这就是当时我对清明了解的全部内容和含义。
悲痛使人深刻,思念使人渴盼。父母亲的离世让我悲痛万分,也让我对中国 人祭扫亲人和先人的日子清明节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父母亲的思念也让我 对祭扫父母亲有如见面的渴盼。我工作的地方离家乡数千里路,父母过世后一百 天,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我都带领全家辗转上千公里回故乡前去父母安葬之地祭拜父母。而后 的祭拜日子主要就是清明节了,远离家乡的儿子不可能每次清明节都能亲到父母 亲面前祭拜他们了,只能在外地燃烛烧纸寄托儿子对他们的思念。愿风儿带去儿 子的问候,望青烟能把儿子要给他们说的话带到。于是,清明节便成了我一生中 重要的日子。由于远离家乡,清明节时分那种游子的伤感心情也就自然产生在心间。
父母过世后的日子里,我很羡慕父母健在,爷孙几代人同堂的人家。后来在 清明节祭扫先辈的日子里,当地的人们能亲自到老人的坟茔墓前祭拜先人,也让我羡 慕他们比我幸运。毕竟,当他们思念故去的父母时还能亲自到父母面前或哭拜, 或诉说心里话,悲伤中还有一份近距离的亲近。而我只能在自己选定面对家乡方 向的地方举行祭奠的仪式,悲痛中缺少了那种面对面的亲近。虽说远离家乡的游 子不能每年清明节亲自到父母亲墓前祭拜,也不如当地人祭奠时那样方便和有一 种近距离的亲近,但清明祭拜后的那份心灵的宁静和释然,的确让我得到了悲伤的 抚慰。此时此刻啊,我才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和文明,他们 在先祖时代就知道了祭奠故去的人对抚慰广大民众的心情是多么的需要,是他们 顺应民心及时选定了清明节作为祭扫故去先人的坟墓,祭奠他们,尊重逝者过去 的存在和奉献,寄托哀思和怀念他们,对稳定人的心情,进而凝聚人心,稳定社 会发挥出来重要的作用,这对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起到了巨大促进的作用。 所以,只要是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你是在当地还是在外地,清明节你都会用你最诚挚的心情,最肃穆的心态祭奠故去的父母和祖先。这是何 等高尚的情节和文化啊,是何等文明的民族啊,身为中国人,是何等的自豪和庆 幸啊。走遍世界,其实,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不只是中国人才有,其他国家也有祭奠祖先的时日,但他们不会是在清明节,只有在中国,只有中华民族,清明 节祭扫先人坟墓的理念和行为才成其唯一。父母是儿女的根,祖先是家族的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清明节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先后把清明节和中秋节定位法定节 假日,让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扬。随着每逢清明节祭奠父母的次 数增多,我对清明节的理念和含义也进一步得到深化。清明虽然是中国农历二十四 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是客观反映中国气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但从西周王 朝开始,就把包含有一定风俗活动和特定纪念祖先的意义合为一体成为节日了。 时值清明气候,春暖花开,清影明朗,除祭祖扫墓外,也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机, 这也是让清明节历经两千多年仍盛行不衰的重要契合原因吧。因此,清明节祭拜 祖先已不是那一家,那一族狭隘行事习惯了,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重要的承载 体了。在中华文化氛围中,感觉中华民族是一家,中国大地是一体,自己把服役的当地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于是,先前那种 没有清明节游子无根的感觉就没有了。祭奠父母和先人,更应该祭奠的英雄和先烈。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华民族现在的富强和繁荣昌盛。唯有这样看待清明节,才能 把中华强盛作为已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男。虽然时下人们务实的谈到对老人死后崇敬不 如活着的时候孝敬好,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意义和目的并不完善。老人活着的 时候需要很好的照顾和孝敬,但逝世后的祭奠也同样重要。祭奠过世的祖先,父 母和英烈,既是对他们曾经的生命和奉献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生命之后的精神在后 人身上延续的体现。既是对老人们在天之灵的告慰,更是对活着的后代心灵的安 慰和激励。
清明节已经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诸多深厚的文化元素,让中华民族崇尚孝道 和缅怀英烈的良好品格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祭奠方式会 更加文明,更加绿色、低碳和环保,清明节还会像一颗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被 充入更多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养分的光能,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照亮历史的 前行之路。
2024.4.4.
【作者简介】朱云才,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医疗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管理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EMBA。历任卫生员、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院长等职务,授大校军衔。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学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有《随吟集》《行云留彩》《盛世飞歌》《走马行吟》等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