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七八岁时接触京剧的,大街上大喇叭里播放京剧,记得是老生唱腔。父亲也经常哼唱京剧,虽然不规范,但是自鸣得意的情态我记忆犹新。后来听过村干部宋月唱京剧,跟收音机里的差不多,好听。
1970年,我住在家乡二村大队的大队部值班,晚上便守着大队的熊猫牌收音机,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听了个滚瓜烂熟,熟得从头至尾能唱下来,尽管不标准。后来看了电视纪录片和彩色影片,真好啊!再后来样板戏影片全看了。

1978年后,《穆桂英挂帅》、《望江亭》、《铡美案》、《群英会》、《借东风》、《杨门女将》、《穆桂英大战洪州》、《野猪林》等优秀京剧影片被解禁,我大开眼界,猛然觉得还是传统戏好看,更能展示京剧艺术的美妙和高深。我还记得1966年在天津市委大楼得到的一张传单,上面刘子厚省长爱看戏的文字:“有望江亭、杜十娘,夜宿花亭三击掌,春香闹府文昭关,夜奔挡马送京娘,调寇追鱼蝴蝶杯,红鬃烈马陈三两……”不知是谁编的,挺顺口,我就记下了。

1979年,单位柳江煤矿老柳江矿买了一台日本进口大彩电,每天晚上放电视,职工集体收看。那时就是中央台一个频道,每周播放一出戏。我大约看了70多出戏,过足了戏瘾,开始感觉京剧果然博大精深,美妙绝伦。看着看着又觉得电视画面上的戏不过瘾,能看真戏舞台戏多好啊。

机会来了,1984年北京风雷京剧团来秦演出,我看了《包龙图》、《凤还巢》和《姜秋莲》,这是我第一次看京剧舞台戏,感觉好极了。不久,河北省京剧团又来了,我看了《红鬃烈马》和《甘露寺》,尤其是《红鬃烈马》,由梅兰芳的亲传弟子罗慧兰领衔主演,她一上场,就换上那位瘦高个儿背微驼的琴师,那胡琴拉的连连博得满堂彩。

不久,我在秦皇岛人民剧场附近的一个小院儿里,看到一个老者拉京胡,正为戏校学生吊嗓儿。原来他叫徐文谟,是程派琴师,给沈阳京剧院著名演员吕东明操过琴。对了,他还是烈属,儿子牺牲在朝鲜。
听说徐老先生去世后,市里的关领导和文化界人士参加了他的葬礼,报纸上还登过一则消息。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