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习短文之012】
清明时节更“清明”
沈 学 印

自古以来,清明就是踏青郊游的好日子,赏花观景的好时节。
当然,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很现实,只是在清明到来的时日,不必过多陷入“悲痛哀悼”之中,寄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大好的春光里,敞开胸怀,放飞心灵,走进自然,享受天赐。
清明到来,是阳光给力的日子。“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秀野踏青晨行早,芳草拾翠暮忘归;”
但是,清明节这一天,一年一度的“拜祭”之风还是甚嚣尘上,日趋浓烈,各路商家的“清明经济”显现于街头巷尾,极尽红火,黄纸、冥币、金元宝及彩色钞票等都在粉墨登场,花样倍出,这无疑是一种不肯落伍于新时代的“另类”消费现象。
商家逐利乃天性,盯住时机无疑义。至于谁去买账和如何消费则是另外一档子事了。不过,这期间有人注意到,不少媒体或自媒体见诸报端的也有清明理智的一面,如广西、广州的“鞭炮纸钱换鲜花,低碳绿色倡文明”;昆明、桂林的免费送花替代鞭炮;南京设置的环保桶、焚烧池;北京制作瓷像服务等;还有开通的网上扫墓、错时祭奠和“家庭追思会”等,或在殡仪馆、公墓和陵园内设立“天堂信箱”、“亲情寄语墙”,为拜祭者提供专用信笺、爱心卡,然后将这些写有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祭语集中“焚告”、“寄”往天堂,部分信件还选登在公墓网站供大家浏览;深圳倡导的骨灰入海颇见成效、上海研究并实施的“音乐视频葬”、“人生小电影”、水葬、文化墓碑等高科技的祭奠模式,更觉耳目一新,令人欣慰不已。
为此,人们深刻认识到以往焚烧纸钱等传统陋习必须彻底摒弃,必须狠刹此风。其实,清明本意非拜祭,扫墓也非主要目的。这是一个悟生的日子,是生灵死魂共叙离别畅想美好的节日。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清明》尤见此情:“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读后皆见欢乐场景。
如此看来,清明哪还有一点“欲断魂”的情景?
唐代大诗人苏轼也在《惜花》中写道:“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并在诗末自注:“壬子清明,赏花最盛,金盘彩篮以献于座者五十三人”。
试想,谁走进这四月的别样年华能不欢欣鼓舞,看了这人间的四月天又能不心怀喜悦,在这样明媚的春光里人生怎不得意,精彩至上。
清明来了,清明时节更“清明”的清明来了!
(2024年4月4日)

田冲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