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怀/陈学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细雨纷飞,剪不断的哀愁。心中总有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缅怀,才是最好的纪念。清明,回故乡祭祖永远不会太迟。
在祖先的墓碑前看着草木的枯荣,杜鹃花盛开了一年又一年,油菜籽收割了一茬又一茬,我们沿着祖先的血脉在绿树青青的墩上陈家村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焚香烧纸钱跪拜,愿祖先在天上看到儿孙虔诚的孝心,保佑我们平安顺遂。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雨也纷纷泪也纷纷。杏梨开花春天已至,追忆先人我已断魂,站在先辈坟茔跟前,沉默流泪细数年轮。父母犹在时的模样,在我面前萦绕徘徊,生我养我大半辈子,让我成长扎下深根。

老人忍心舍我而去,留下思念如同没魂,双眼模糊悄悄祝愿,在那边驾鹤的您们,从来没有您的信笺,我却时刻牵挂在身,躺在长满枯草怀抱,知道我已长大成人,这里生我养我的根,风声传来呼唤使命,擦干泪水我转起身,因为大爱总是深沉。

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清明节是年后的第一个假期,他们忙着到处寻找春意,去郊游,去踏青,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放缓脚步,褪去春天的颜色,安静、肃穆,把这一天,留给永远的怀念。
尽管,很多人对于同亲人分别还没有感同身受,但我还是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用一段文字纪念我的亲人,也写给很多和我一样,再也无法把思念寄达的人们。

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一个节气,因此时正值暮春,天气明朗,空气洁净,故名“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日,是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
清明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它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在新时期,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好清明节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传统习俗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的习俗存在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清明节融合了清明、寒食与上巳三大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扫墓祭祖这一相沿悠久的习俗,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清明节节俗活动的核心内容。在今天,这一节俗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中国祭祖和孝道是相挂钩的,祭祖的程序一般是清理墓地-上香-敬酒-拜祭-放炮送别。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2007 年,清明节被立为国家法定节日。清明节俗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它可以寄托人们对于离世亲人的哀思,密切人际关系。清明节俗宣扬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孝道观念,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祭祖习俗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清明节已从单纯的对先人寄托哀思逐步转化为一种文化情结。
清明节,慎终追远缅怀先人,让孝道一直传承。
丰子恺说:人类擅长遗忘,所以有了清明。可是我从来不能忘记你。春天越走越深,我没有能力留住它,就像没有能力挽留父亲的远行。生活太艰辛,尝遍了人生滋味,才知道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气。那些离开的人,最希望,我们能够用力地活下去。他们一定会在某个地方守护着我们。
关于父母双亲,我写了太多,但不知他是否收到。“问黄土,问青山,问一阵又一阵季节的催促,没有答案”。相册里,你离我那么近,触手可及。可是,这个距离却又是如此遥远。我不是只有今天才想你。把那些温暖的记忆拿出来,一遍遍回忆。就像你从未离开一样,就像你一直在一样。此时,绿色低垂,烟柳落泪。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是的,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梨花落去之后迎来了清明。梨花开落,恰似故人之思,轻轻来,淡淡去。相聚和别离在今日开启。有些思念,不说,也是深情。清明最大的意义是珍重,也是珍惜。
汪曾祺曾经这样形容梨花,他说:梨花的花瓣,是月亮做的。清明时节,我们在一树月光白下,想着心中所念,有逝去的人,有远方的人,也有身边的人。这种思念,如一朵清丽的梨花,旋而坠落,没入绵密的雨水里。
海子在诗里写道:雨是一生过错,雨是悲欢离合。缠绵的雨,似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思绪。有人说,“雨后,总像有谁离去了。”但我想,它的前一句,应该是,下雨时,就像有一个人来过。
清明时节,总是会逢着雨季。“一场雨来,或是绵绵密密,或是稀稀疏疏,打在窗沿,垂在廊下,落在青石板上,也将清明淡淡的愁思落在人的心上,在一场雨水里化尽。”清明的雨,可以将旧的洗新,将回忆洗白;可以把一些回不去的,一些到不了的,在雨中抵达。

四月,会结红豆,生相思,会落雨,落梨花。会有连绵不绝的柔情随着春水向东流去,会有无边无际的飞花落入无眠的梦中。
清明,除了有旧日的愁思之外,还是一个多情日。西湖的断桥边,细雨霏霏,许仙和白娘子在油纸伞下相遇。雨声潺潺,行人匆匆,有缘的人终会相见,一如想念的人也都会相见。
宗教里有记载,下一个轮回里,亲人们都还会相见。有人曾讲,去世的人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在天上望着他的家人;如今父亲变成了夜空中的星星,照亮我前行的路。

春行渐暮,天朗气清,万物皆清洁明净。“花满渚,酒满瓯。只闻南山北头子规啼,茶山翠。幼蠺不识织,明月短松岗。最怕淸明雨纷纷,杏花声里断肠魂。”
今天,我们的思念,有了托付。今天,我们既缅怀昨日,也憧憬明天。既留恋故乡,也遥望远方。既心念先祖,也不负春光。

春花烂漫,春雨纷纷,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万物生长,春意盎然的时节,清明,在提醒着我们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看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英烈们,他们用青春,用生命筑立起民族富强的希望。祭奠英烈,追思英雄,将他们铭记于心,向他们学习,弘扬他们的精神。做堪担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