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晖映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处。”这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那烂陀寺繁盛的叙述,此唐三彩正应其景,华光流彩,绮丽崇高的背景环拥中法身如来,庄严伟岸 ,千年凝望,温婉凝重。脚下,一陀,一马,一杖,一路,一袈裟,玄奘踏光相向,万般虔诚。
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灵性的,他穿越时空,流转着沧桑,温煦如光,灼烫着古今的对望,传递着千年之外,遥远的温暖。“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是玄奘13岁就有的信念:要将佛法完完整整的传承下来,普渡众生。为了这一信念,他违抗唐太宗之命,孤身偷渡,出国5万里,赌上性命,奋斗毕生。
25岁那年,天竺禅师波颇告诉玄奘,在印度的那烂陀寺可以找到他的信仰。玄奘听后当即上书唐太宗,要求西行印度取经,由于当时边关战事正紧,管制森严,上书被无情拒绝,怎奈玄奘心意已决,两年后的一天,准备已久的他混在逃荒的百姓中,逃出长安,孤身一人西行取经。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在当时不发达,大多数人只能走陆路,即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和中亚才能达到印度。这条路正是公元二世纪,张骞用13年的时间打通的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时隔张骞800年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再次踏上丝绸之路,开始深度体验和拓荒这条神秘的古道。
路途虽无妖怪,但危机四伏。玄奘离开长安,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一个月后到达凉州(今甘肃威武),幸得有恩威禅师和弟子,在一日半夜帮其用麻绳翻墙而逃,才到瓜州(今甘肃安溪县东南)。在瓜州,李昌撕毁通缉官牒,石磬陀主动帮他绕开玉门关,偷渡过了葫芦河。
最后,在烽火台指挥官王祥的帮助下玄奘取水第一烽火台,绕过第二、三烽火台,在第四烽火台补足饮水后,绕过第五烽火台,踏出了大唐边境。获得自由的玄奘开始向下一站伊吾进军。等待他的是茫茫八百里大漠——莫贺延碛。“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大唐西域记》),刚进入沙漠玄奘就出现了幻觉,风沙四起,犹如妖魔缠身,行走一百里后迷路,又打翻了存水皮囊,他秉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坚定和执着,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无数个倒下站起后,他体力衰竭,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漫漫黄沙中,生命正在一点点消散,凭着最后的倔强,识途的老马发现了水源,拯救了玄奘的生命。(之后玄奘在石国到撒马尔罕也同样穿越了五百里大漠。)刚刚经历过八百里大漠生死之线,玄奘决定沿北道西行草原之际,却被接到了高昌国。高昌王鞠文泰热情款待了玄奘,希望他成为高昌的宗教领袖,但是玄奘一心向西求法,绝食四日以示心意决绝。
鞠文泰最后屈服,“任凭法师西行”,并在佛祖面前结为兄弟,鼎力支持玄奘西行,玄奘答应从印度求法归来,在高昌讲经三年。临行之时,鞠文泰给玄奘提供了20年的经费。还派人护送玄奘西行,“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然后大哭送玄奘西行数十里。有了高昌王的帮助,玄奘经过焉耆平安来到龟兹,虽遇强盗,但没有人员伤亡。在龟兹玄奘一边讲经,一边等待春天的到来。
春天终于来临,玄奘离开了龟兹向凌山进发。大约一周的时间,到达凌山,只见凌山“雪峰与天空相连,抬头仰视,望不到边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艰阻,风雪杂飞,虽然穿着厚重的衣服,也免不了寒冷,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可以休息,只能躺在冰上”(《三藏法师传》)。
“寒风凛冽,多有暴龙,飞沙走石,遇着丧命……行人不能在这里穿红色的衣服,也不能大声呼唤,否则会马上暴风骤起。”(《大唐西域记》)。七天七夜玄奘才走出冰山,30多人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在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为了帮助这个大唐的僧人西行,他们永远的留在了雪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玄奘的随从。

河西走廊
走出悲壮的雪山,玄奘来到了大清池(今古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沿着大清池向西北行走五百多里到达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经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康国、米国、曹国、何国、安国、史国,(皆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翻越中亚史上著名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拉山口),到达今阿富汗北境,玄奘放慢了西行的脚步,然后“进入大雪山,层峦叠嶂,险恶异常,风雪接连不断,道路难以通行,山神鬼怪,肆意作祟,众多盗贼肆意妄为,专干杀人勾当。”
这是玄奘第二次翻越大雪山,这个大雪山就是今天的兴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内,玄奘在这里遭遇了大雪,“在雪中迷失了方向,幸亏有猎人带路,才翻越了山岭,来到了迦毕试国”,来到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东行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了印度。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
玄奘的西行是在信仰的力量下做出的个人行为,毅然踏上西行之路,前后共亲身经历了110个国家,并写了《大唐西域记》12卷,对这110个国家和他路上听闻的其他28个国家都进行了详尽的记述,成为现在研究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且丰富宝贵的历史和地理资料。

玄奘的传记和他的《大唐西域记》被翻译成了德、法、英、俄、日、韩等多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所有从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研究的学者都把它视为重要的文献和依据。
玄奘之路上发现的王舍域旧址、鹿野苑古寺、东千佛石窟、那烂陀遗址等一大批重要的世界级文化遗存,大多数是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发掘出来的。
玄奘开启了中印官方交流的先河。从那之后,丝路沿线各国纷纷遣使入唐。
人生应该有一种信念,叫玄奘信念,无论命悬一线,九死一生,还是富贵荣耀,佳眷侯爵都坚守初心,坚定不移。
人生应该有一种路,叫做玄奘之路,一心向前,无问东西。佛陀的光辉,温婉流转,玄奘因一个信念,坚守一生,是圣贤,是圆满。
2024年4月3日理毕

附:参考文献
一、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两条,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而狭义上的丝绸之路只有一条,就是陆上的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作为整条路线的起点,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到达著名的敦煌。但是从敦煌开始就分为南北两条路:南路是从敦煌开始,然后依次是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到达大月氏、安息,最后往西到达条支、大秦,而北路从敦煌开始,经过交河、龟兹、疏勒、大宛最终到达安息和大秦。)(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
1、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过汧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2、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狄道、枹罕,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至张掖。
3、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或怛罗斯。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
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1、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阗;2、从龟兹西行过姑墨、温宿,翻拔达岭,经赤谷城,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蒲类海、北庭、轮台、弓月城、砕叶至怛罗斯。西段。葱岭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
新北道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1、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2、中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3、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康、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二、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部,由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嘉峪关5市和白银市的景泰县组成,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是一片沿祁连山脉分布的水草丰美的天然绿洲,也是古代中国通向中亚、甚至欧洲的主要通道,有丝路明珠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