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行行记
刘培忠
利用3月23日双休日,一行十一人,由行者乐途户外带队,对西太行经典路线,进行了一次徒步穿越。回到家已过去近半月有余,至今回想起西太行的穿越,路途中那些景致、那些意外,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产生徒步西太行的想法,来源于济南驴友的推荐所致。说起太行山,可谓如风贯耳,无人不晓。但对于我这个只知其一、而未接触过其二的人,太行在我这儿是陌生的、神秘的。于是,心怀一颗期待之心、还有一颗敬畏之心,为想亲近太行、了解太行、见识太行,由此才踏上这次征程。
大家都知道,太行号称为连绵八百里,横亘于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境内。根据地域而又分别划分为南太行、北太行和西太行。巍巍太行,雄伟壮观,险峻风光,于是成为济南驴友选择徒步的理想目标。这次选择的西太行,地点在山西长治市壶关县。
如今,距离不再成为今天的问题。从济南到壶关,驾驶两辆个人家庭轿车,约有5个小时就下榻到壶关县太行脚下一处农家乐。在一家叫东来顺的客栈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食过早饭,开启西太行之旅。此时,天蒙星起牛毛春雨。

那棵老槐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树龄在上千年,而树身直径在1.6米,长在天桥村。我一听到老槐树几个字,顿生好感,况且年龄这么大。引发浓趣,不能不看。路径时,行走天地间领着大家走进村里去看望了老槐树。
它长在胡同路口处的路边,相隔数步远,不由停下脚步在端详它,目光从树身游移到树冠,当第一眼看见那残留半截死去的主杆时,感受到它的确老了,如一位夕阳西下留有余生不多的老人那般,顿生怜悯之情。而当再审视它老粗的树身、尤其是从残死的树干底部生长出若干主枝,组成这棵树的庞大树冠之时,心里又不由地被震撼了一下。对它在流转千年岁月中旺盛的生命力,崇敬之情、敬畏之情,在心间油然而生。
它何时生于斯长于斯?听说,村里无人考证,也无人知晓。但因这棵老槐树背后相传着一个美丽的行医故事,即成为村里助人为乐的标志、而在村人心中视为了一种信仰。于是,村里一代代人,把它称之为“槐先生”,恭敬着。此刻,这棵老槐树,让我联想到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移到济南地区的历史云烟往事。眼下这棵,虽然不是洪洞县那棵,而在心间却把它视为祖先故乡的“老槐树”,也恭敬着它!
从村里走出,去天生桥。
村头牌子上写道:天桥村南,西去三里有“猫嵝”险道,盘结在悬崖峭壁上,古时通鹅屋的一条捷径。

此桥地处猫路之南、英姑山峰顶,是一座天然的石拱桥。今非昔比,在过去是一条重要的通道,而今成为一道景观,驴道上网红打卡点。
从天桥村到天生桥,要攀爬一座“大猫路”才行。所谓“猫路”,顾名思义,是猫走的路。可想而知,此路在过去是多么的难爬。而今好了,铺有石阶。从村里走进山底大峡谷,攀登在所谓的“猫路”上。起初,并没觉得多累,在兴奋中当登过一半路程,才意识到这“猫路”攀登的艰难、多么累人。原因是坡度过大,石阶陡峭。犹如攀登泰山一般,一路拔高,没有缓冲地带。
累了就停下,欣赏一番太行,然后继续攀登。在欣赏中便认识了太行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首先它的站姿不同,是树在那里的,如同哨兵的站姿,腰板笔直,威武雄壮;其次它的形状不同,肌肉发达,角棱显明,个性突出。再此它的颜色不同,褐黄色的皮肤,黛色点缀,亦显稳重大气。
终于攀登到山顶。站在垭口一处平石台上,可环视巍峨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可隔着一条大峡谷瞭望对面的天生桥。虽然不太清,隐约见一洞,洞内泛着白色物,判断那是未化的冰雪。转身离开去天生桥时,迎面走来两位驴友,搭讪得知,是济南来的驴友。寒暄几句便离开去天生桥。而她两站在我刚才位置在眺望天生桥。
没想到而今的西太行山顶之上通有公路,而村与村之间也是水泥道路。走山路约二十多分钟,走上公路一处路口,路边一块石碑上写到:鹅屋村。站在高处,向山凹看去,有一片不错的红瓦房子,看来,这就是鹅屋村了。
鹅屋村相离天生桥应该不算太远了。顺公路走了一段,然后向左侧切出公路进入山林,大概走了一个小时的下山路,就到了天生桥。
桥面凹凸不平,土石兼有,松树葱茏,而宽窄不一,大概2至4米不等的样子。站在之上,未感到它是一座桥。只有靠近岩壁边沿,向下看约300米的谷底时,才觉出有不安全的恐惧感。那洁白的冰挂,挂在谷底崖壁间,想必就是垭口处看到的白色物。
从桥上小心走过,转到桥的斜对面,桥的模样,一目了然。跨度50多米的桥,如一道彩虹飞架在两山之间,气势非凡。正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杰作,大自然才如此神奇,也才应了那句“天无绝人之路的”的老话。
不知为什么,心间突然生出一股“担心”。担心它一不小心会塌陷下去。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一副对联写得好:天生桥,桥上瞧;风吹桥,桥不动。
之后顺势爬上山顶,向万佛寺进发。
途间走山路、经两个村庄,穿过东壶陵水隧道,又走山路。约走到11点40分时,在远处望见万佛寺的身影。只见探出的一座小山头之上,坐落着一座小独峰,而独峰之上,坐落着一座寺庙。
登台阶走进寺院。而院落不大,独峰下巧借伸出的岩壁建有一间寺庙,而独峰上建有一间,并设有小院,而小院不过容纳三五人而已。可谓是见过最小的院落了。听说,万佛寺建于元末明初,原庙在山边的悬崖下依山而筑,凿山为窟,雕了很多像,被为万佛寺。此寺,建在山野间的独峰上,也真够独特。但单从建筑规模看,视为庙更为宜。
走出寺院,向英姑峡走去。

淅沥小雨,打在雨衣上,听着雨声前行。远山岚雾氤氲,仙气缭绕,跋涉其间,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山凹间出现一户人家。大伙便走进去,想避雨食用午饭。没想到是一家叫老鸦坨的农家乐。
店主是一对年迈的老人,女儿出嫁后,老两口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看见天南海北的驴友前来徒步西太行从门前路过,于是,老两口办起这个农家乐,专接待过往驴友食宿。
院落不小,蓬起,摆设圆桌两张。石头房子五间,坐北朝南,上下两层。东厢房两间,其中一间存放物品、一间用来做饭。走进主屋三间内,分里外间,地面铺石。外屋两间,设床一张,生有一炉,东墙竖有一梯,经此梯可上二楼,西墙冰箱一台,北墙桌子一张,墙上挂着毛主席肖像一幅。而里屋一间,设床两张,两床之间,设炉一个,分别与两床相连。不用说自然明白,炉子可为床取暖。屋内物品摆放整齐,卫生干净,由此判断,老两口均是爱干净之人。
坐在院内圆桌凳子上,欣赏这座石头房子。使用的每块石头,很是讲究,方方正正,石面平整,而纹络清晰。便知精心开凿的石块,下了不少功夫。问老人房子来历。连老人也说不清,只知道祖上相传。并在老人那里得知,此处,已在海拔1700多米以上。一年四季要盖被子。
驴友户外群的标志,在北墙上挂着,南来北往的都有。盾山也把自己群的红飘带,拴在一个挂钩上。旁边挂着“济南三人行”的一面红色的旗帜。看着这些标志物,心间顿生一股温暖的感觉......
进来时,靠门的桌子,五位驴友在用餐,是洛阳来的驴友。我们每人一碗手擀面,点了一个炖白菜、一个大葱炒鸡蛋。味道真香!至今那个大白菜的味道,难以忘怀。
老两口热情有加,饭后告别走出院落时,而老头送出大门外,目送着我们远去.....

雨小了,而大雾生起。浓见度不过十几步远。徒步经验丰富的队长盾山顺利引领大伙走到英姑峡。而此时雾小见清。
英姑峡的险境与仙境,出乎意外。两山间形成一线天,通向大峡谷。1200余级的石阶,如一条天梯一般搭在眼前,一眼望不到眼底。在这儿显出西太行险峻风光的一面。
小心翼翼下到大半后,豁然开朗,如一面窗户被打开,“天一柱”映入视野,仙气缭绕,美不胜收。有人直呼,张家界的山,就是如此这般。此处就被称为北方的“小张家界”。下到一处天然的观景台,可近距离地环视四周群山竞秀的壮观景致。人说,西太行,是最美驴线和“最险峻的驴道”之一。看来这一说法,名不虚传。
下到谷底,结束了徒步西太行的计划。这次徒步中,有一位二年的小驴友,如有太行一般的精神,不掉队、不示弱,走完全程任务。为他的“好样”点赞!坐在自牧驾驶回济南的车上,在回味西太行此行之时,心间在计划着找时间去徒步一下北太行和南太行。
2024年4月3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