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淡淡的忧伤
散文/许刚(山西)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如期而至。清明节,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唐代诗人杜牧曾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清明节,让我不由地想起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等已故的亲人。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历任公社革委会主任、公社党委书记,文化局长等职。父亲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废寝忘食,夙夜在公,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父亲因病去世时,才年仅五十四岁。还在文化局长的岗位上。母亲是东垆乡东垆村人,1959年腊月从黄河蓄水淹没区的杨沟村迁徙到东垆村。母亲是我们村方圆十几里有名的巧巧,能人。母亲擅长女红,裁剪缝纫刺绣样样精通。母亲还是为数不多的赤脚医生。母亲会打针,输液,为了父老乡亲,左邻右舍的身体健康,母亲背上一个木箱子,不论白天黑夜,风雨无阻,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村里人都说,母亲像菩萨一样的仁慈宽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方圆十几里留下了一个好口碑。遗憾的是母亲因病去世时,也才六十九岁。

甲辰年的清明节,让我又想起小时候跟随爷爷、四爷、五爷,还有父亲、二叔、四叔、五叔、六叔、七叔等一大邦子人,给曾祖父、曾祖母上坟扫墓的情形。那时我五六岁吧!曾祖父、曾祖母的坟在村北七八里的寒斜地里。大人在前头走,我们小孩在后边追。但始终不能跟大人同行。我们总落在大人后边一半里。我至今记得,爷爷、四爷和五爷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让我们记清楚了,曾祖父、曾祖母的坟头在哪里,要刻在心里。有朝一日,他们下世后,您们这些后辈人,连祖宗的坟头在哪里都不知晓的话,那就是忤逆不孝。清明祭扫,赓续血脉,是传承家风,薪火相传的一份责任。

后来,随着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祖父、曾祖母的坟头被平整了。我们只知道大致位置。到了两千年后,我们就只给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上坟了。
清明节那天,或者是给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上坟时,一定要去许大德、许普德烈士的墓前,寄托哀思,怀念先烈的英雄事迹,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力奋发,勇毅前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做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签约作家,《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会员、签约作家,《当代新文学》社理事,华夏诗词文学社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百灵分会理事,鼓浪屿分会理事,《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都市头条,金榜头条认证编辑,在报刊及各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