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罗宗志文集卷六•高崇文萃》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倾力创作的散文、纪实、评论文章(包括一些著名作家为作者的作品、书籍写的序及评论)共40余篇,有的在各种文学报刊及官方网络平台发表,有的曾在各种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现整理成集,名曰《高崇文萃》,将陆续在都市头条推出,为新时代文学增添隆重的一笔。
《罗宗志文集》总共分为六卷,卷一为长篇小说《乡魂》(已出版);卷二为长篇小说《乡梦》(待出版);卷三为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待出版);卷四为诗词集《翰苑心韵》(已出版);卷五为诗词集《翰苑清音》(待出版);卷六为散文集《高崇文萃》(待出版)。欢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鼎力支持,亦欢迎作家学者为本文集撰写序或评论。文稿将一并辑入文集并赠送作品集及作者亲笔书法作品,以示鸣谢!
(作者微信号:gc894357378 通讯邮箱894357378@qq.com)
吴子复像
岭南书画大师吴子复的艺术人生
吴子复(1899年2月14日—1979年8月24日),原名吴鉴光,后改吴鉴,又名吴琬,字子复,别号宁斋、澐庐、伏叟等,原籍广东四会,出生于广州西关。历任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1979年8月于广州病逝,终年80岁。
吴子复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书法篆刻家、美术理论家、同时又是早期著名的油画家、翻译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艺术的一生。他著作等身,名声远扬,被誉为杰出的岭南书画大师。
吴子复总理遗嘱书法碑刻
少年好学
吴子复祖父吴子谷是个茶商,父亲吴雨田以打磨银器为业,均重视对儿孙的教育培养。吴子复本人曾受过私塾、高等小学、国文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市立美术学校等各种旧式和新式的教育。他幼年好静,爱读书,嗜书画,好学勤练,因此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吴子复孩提时代随父亲在广州居住,平时常驻足西关街头观看挥毫读书者,乐而忘返。他13岁开始练习书法,尤为爱好隶书。其父亲见儿子练习书法几近痴迷,就曾与附近纸店相约,允许其儿子随时赊取宣纸回家练字。吴子复临摹练字非常用功,且很有心计,初始临摹何子贞所临《张迁碑》,后疑何子贞的临本必与原碑有差异,不甘随其后尘,乃改临《张迁碑》原拓本,从碑石削蚀之处寻求韵味,从原始碑文中探求真正艺术技考,因而书画技法大有进步。
1922年,吴子复时年23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师从胡根天、冯钢百、关良等名家研习西洋画法,练习基本功,吸收西洋现代美术之滋养,四年后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吴子复书法作品
投身革命
1926年,时值北伐战争,吴子复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之后,由胡根天(1892-1985)推荐,与教师关良、同学伍千里等七八个人积极参加北伐军,以图画作战地,开展北伐军宣传活动,以其所学专业全身心为国效劳。与李桦、赵世铭等同学组织“青年艺术社”并编印《画室》及《青年艺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介绍艺术理论与思潮,提高群众欣赏艺术水平,及认识艺术之途径”,同时以画作艺术表现手法,掀起爱国宣传热潮。1929年吴子复曾在广州举办《青年艺术社第一届秋季绘画展览会》,深受各界人士欢迎。1932-l936年受聘于母校任西画系教授,从事油画的教学,课余则潜心临碑。后抗日战争爆发,吴子复又积极投身抗战救亡活动。在此期间,吴子复先后辗转于连县、曲江、罗定和粤北山区等地,先后在曲江战时艺术馆、广东省立艺术学院(省艺专前身)、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曾担任美术科导师、美术科主任等职。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绘画基本功训练,讲授《现代绘画概论》,介绍西方现代画概况以开阔学生视野,利用所学专业和己之所长,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培养了大批抗日宣传工作者及美术人才。当时卓有成就的学生就有尹积昌、谭畅、黄安仁等,均饮誉艺坛。
抗战胜利后,吴子复曾旅居香港,后任职于同学伍千里开设的黄图文化企业公司。1946年后,曾用羊皮、复园、杨光美等笔名在广州《天行报》副刊《艺术周》中发表美术评论、翻译西洋画用语解释等文章,以介绍国内外艺术动态、艺术理论及艺术家活动。1947年,伍千里与李居端等国画研究会人士,在黄图举办美术展览会,吴子复以油画和书法作品参加。1949年末,与李研山、陈汀兰在香港举办书画联展。其油画多取材于风景静物等,画风近似后期印象派风格而不尚形似,讲求雅拙纯真之趣味。书法方面以瘦硬潇洒之礼器碑而一路著称,却自成一家,深受时人推崇。
吴子复书法作品
艺术风格
吴子复早年书法既受到何绍基的影响,也受广东书家林直勉的感染,但总的来说,得力最多的还是汉碑。他主张学习汉碑需有层次,由简到易,其中最主要的有六种,他将它们排列为《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校官碑》。他认为这六种汉碑的点划形式是一切书法点划形式的祖宗,魏晋以后的书法无不从此枝分叶布。因此,他浸润既深,得道亦深,在他的隶书中所看到的古韵即是其深得六碑堂奥的结晶。如作于1919年的《隶书四言联》便具有很深的这种痕迹。这种“痕迹”可代表他早年书风的主要风貌。
然而,吴子复并未局限于一家一式,而是兼收并蓄,广采历代名碑法书,将己意与古韵相结合。他的书法大抵以平和秀雅为貌、以冲淡古风为神,波澜不惊,平铺直叙,反映出他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字的定力,因此不是一招一式可以偶得的。吴子复一生致力于汉碑,对《好大王碑》、《礼器碑》、《祀三公山碑》用功尤深。他的书法,尤以隶书造诣至深,熔铸诸碑刻,书风道劲古雅,稚拙纯真,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有“吴隶”之称。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他为李掞斋所写的《隶书轴》便是这种书风的典型反映。此书结体平稳,点划精到,用笔细劲而宛转流畅,深得汉韵三昧,体现了成熟的风格。吴子复的书风,也多是以这类风格为典型的,亦与其书赠苏庚春先生之作相类。据此足见吴氏是以这类风格鸣于世的。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落成,吴子复挥写的隶书《总理遗嘱》,就是最成功的典范。近数十年来,“吴隶”对广东书坛影响广泛,其门下张奔云、关晓峰、何作朋、李伟、李家培、林少明、陈景舒、陈作梁等,均有众多弟子,形成一大流派。
吴子复的油画艺术,以西方的绘画观念, 融汇东方艺术之情趣,色彩明快,造型简练,也形成了稚拙单纯的风格。上世纪30年,吴子复在母校市立美术学校任西洋画教授,以木炭素描为主。其间曾翻译日本外山茅三郎所著《现代世界绘画概观》连载于市美校刊。当时吴子复的学生有赖少其、黄蒙田等人,后皆成为艺术名家。1954年,吴子复在家开设《子复画室》,教授西洋画及书法,用一贯之木炭素描教学法,求画面之大效果,不尚细之描绘,发挥线条之表现力,强调在描绘对象的同时表现作者之感情。在此时期又创作了一批油画及彩碟,有人物肖像、静物等。静物又多以出土陶器、古玩而配以果物、鲜花为题材,或用汉铜镜纹、汉砖纹为背景,意景清新而又古意盎然。
吴子复的篆刻虽然远不及书法影响之大,但也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近代印坛可圈可点。马国权(1931-2002)在《近代印人传》中对其治印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他“晚年作印,纯以其书法出之,固无视皖浙,亦不论秦汉,自用印尤多佳构”。他在中年开始治印,与篆刻名家冯康侯(1901~1983)交善,多有切磋。他还专门写有《篆刻艺术》一文,提出了对于篆刻的独到见解,认为“书法与篆刻所用以构成形式者,不外为线条。线条必须有量感” 。他所谓的“量感”,就是“在平面上画一条线而使人觉得仿佛是一条树枝向空间凸起。而古印有不少剥蚀处,必须从剥蚀处寻韵味,不必想象其当年完整之状”,这其实就是美学上常说的残缺之美。吴子复将其运用到书法与篆刻中,说明其创新之处异于常人。他还强调在篆刻中一定要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甚至人格,否则只能是一种技术而非艺术。这个理论对于那些在篆刻(或其它艺术创作)上只追求一种技巧和形式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其篆印专辑《野意楼印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这种风貌。
在岭南地区,大凡从事书画研究或书画创作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吴子复之大名的(尤其是在书法圈中)。这多半取决于他在书法篆刻上的名声。在书法篆刻之外,吴子复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的油画家,受西方野兽派影响较大,后来亦擅画山水,虽然影响远不及书法篆刻,但却反映出一个学贯中西的传统文人的多方面艺术才能。他早年擅长油画,鲜有知其擅长国画者。对于中国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在《关于国画的一点意见》中认为当时的国画界存在两种思潮,一种“以为我们固有的国画非给它一种西洋的方法改良不可”,一种“以为国画自有国画的古法,古法一失,国画将随之而灭亡,从事国画就非恪守古法不可”。在吴子复看来,这两种各执的偏见都是一样的肤浅,都是一样不明艺术的根本意义。他认为国画没有得到改进,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国画界没有具体的艺术理论、墨守古法和缺乏世界的观念。他尤其注重世界的观念,他说:“我们的国画家,能够把以前的那种既成的观念推开,来从事自由的创作的时候,我希望他们不要忘记了这是世界底事业,留心着世界的文化的进程,一同赶上去,这才不失为艺术家的本色。不然,你们还是躺在荒芜死寂的园里,恋抱着古代艺术的遗骸,作五六百年前的残梦,你们就是被时代遗弃的一群落伍者罢了。” 他的这种论点,显然既不雷同于当时“折衷派”的改良思想,也和完全西化的思想有所区别。遗憾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见到他的国画作品。现在所能见到的作品,多为六、七十年代所作,题材方面则多为山水。吴子复之山水,总的来讲仍属于传统的笔情墨趣一路。其构思、意境及其笔法多具文人画之意趣,在画中融合了一个诗人、文人的思想。无论是画溪山,还是画茂林,抑或茅屋,都充满了轻松的情趣和文人的情思,既没有那些一味坚守传统的国画中常见的古板,也没有那些完全融合西洋画风格的国画中所见到的张扬。他的画在色彩、技法方面可以说集古法与西法为一体,有论者称其画“饶有古意,墨守六法,色彩谐和”,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评论。他的画常常缀以小诗,使人们在其画面之外,深层次地了解其内涵。如其作于1972年的《山水图》中便配题诗曰:“一径汾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宋,郭祥正诗),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的世外之境。他的山水行世不多,且并非其特长,惟其如此,得之者往往珍同拱璧。吴子复的国画不属于专业的绘画,所以在近代岭南绘画史上的地位远远不及其书法与篆刻,但其绘画丰富了近现代广东美术的构成,成为广东“多元化的画家群体”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他的国画,对于了解近现代广东美术的状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佐证意义的。
吴子复书法作品
艺术成就
由于吴子复在广东书坛的影响,早期广州的很多牌匾、碑刻多出自吴氏之手,一时影响甚巨。吴子复的书法代表作有:广州中山纪念堂《总理遗嘱》(1931年),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横匾、《镇海楼长联》、《广州博物馆》横匾(1950年)、临《石门颂》条幅(1959年)、花县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碑》(1959年,后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毁)、隶书毛泽东诗词《菩萨蛮·黄鹤楼》(1966年)、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朝血谊亭碑文》及《中苏血谊亭碑文》(1963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毛泽东《长征》诗、肇庆七星岩摩崖刻石朱德诗(1978年)等。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广州镇海楼的鸿篇巨制,它们分别是“镇海楼”、“广州博物馆”以及镇海楼之长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三题均为隶书,“镇海楼”三字用方笔,“广州博物馆”五字用圆笔,而长联则方、圆并举。三题中,长联最引人注目。该联乃晚清湘藉名将彭玉麟所撰(一说是其幕僚李棣华)。联文已将镇海楼这座岭南名楼所经历的世纪沧桑概括得淋漓尽致,再配以吴氏遒健多姿的隶书,显得格外的气势磅礴。正可谓名楼、名联、名书相得益彰,足以传颂千古。还有著名的有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总理遗嘱》碑。该碑曾一度被目为胡汉民(1879-1936年)所书,后经其子吴瑾考证、研究,认定为吴子复书作。据此亦可看出吴氏之书与广东另一个隶书名家胡汉民的书风有些形似之处。
吴子复的书法作品曾参加日本东京“中国书道展览会”(1957年)、“中国现代书道展览会”(1966年),还参加过全国、省、市举办的书法展览。有《吴子复隶书册》、《吴子复书〈好大王碑〉字》等作品集出版面世。此外,吴子复篆刻风格亦独树一帜,出版有《野意楼印赏》。吴子复的书体在广东地区影响较大,一时临习之人极多,所以又有人称这种书体为“吴体”。在他的传人中,比较有名的有张奔云、关晓峰、何作朋、李伟、李家培、陈作梁、林少明、陈景舒等,目前已形成了当代岭南书坛的一大群体,成为广东书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可以说,吴子复在广东的影响已经超越同时期的很多书家,他的弟子们又以其书艺绵延不绝传承下去,其书法在广东书法史上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被誉为杰出的岭南书画大师可谓实至名归。
吴子复书法作品
参考资料
【1】《四会县志》
【2】《四会文史》第1辑
网上搜索资料
【1】吴瑾《广州中山纪念堂<总理遗嘱>是谁书写》,《岭南文史》2005年第3期。
【2】 朱万章《岭南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3】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4】吴子复《篆刻艺术》,载广州《南方日报》1962年6月10日。
【5】《野意楼印赏》,岭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
【6】吴琬《关于国画的一点意见》,载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9月18日、25日。
【7】甘游穗《吴子复的书画艺术》据香港剪报。
【8】朱万章《广东绘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罗宗志搜集整理,为《四会乡贤》一书撰写)
作者(左4)参与采风活动。
罗宗志个人简介及创作成果
个人简介:
罗宗志:(笔名高崇,书斋号:隽逸轩),汉族,广东省四会市黄田镇人,归国华侨侨属,四会财政局退休干部。2006年参加广东省作协文学院第一期(总第十期)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学习,2016年参加广东(肇庆)长篇小说高级研修班学习。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汉诗协、中诗协协会会员、肇庆市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肇庆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特邀作家、都市头条网络平台认证编辑。与人联合创办四会市诗词学会、四会市楹联学会并任执行会长。2013年创办《玉城》杂志并任执行主编;2019年与人创办《楹联大观》杂志并任执行主编;《龙甫文史荟萃》《人文罗源》《罗源风采》等书籍执行主编。
创作成果:
著有长篇小说《乡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文学》连载)《乡梦》两部、中短篇小说集《爱,可不可重来》一部、诗词集《翰苑心韵》(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翰苑清音》两部 、散文集《高崇文萃》一部、诗文合集多部。作品发表散见《中外文艺》《世界华文作家》《当代华文文学》《中国文学》《财政文学》《作品》《贵州文学》《齐鲁文学》《诗词选刊》《雅剑诗刊》《珠风小说》《商海儒风》《香港散文诗》《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西江日报》《肇庆作家》《西江文艺》《星河诗刊》等全国各地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刊微信平台等各大网络平台;作品曾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诗词类一等奖;《小说选刊》首届、第二届全国小说创作笔会征文二、三等奖;石膏山杯“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财政系统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创新大旺》全国诗词楹联征文三等奖;《广东文学院》主办的“星湖之春”征文三等奖;广东观音山全国诗词征文大赛三等奖;“金城杯•中国梦”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肇庆作协、西江日报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征文诗词类一等奖等多项全国、省、市各类征文大赛奖。作品入选《世界诗歌年鉴2022卷(汉英对照)》《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国当代诗词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肇庆当代新诗选》《肇庆作家文集》《肇庆文学》等大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