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屋往事知多少
作者:张洪福
星河灿烂,淹没了多少陈年往事,我试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打开故乡–十屋尘封的故事,让十屋人和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受大美十屋的古风古韵,让十屋人多一份自豪与骄傲。
虽然不是使命在肩,但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十屋人,做为一个喜欢舞文弄墨乡野村夫,做为一个喜欢附会风雅的我,有责任把十屋的文化弘扬。本文主要探索的是,散落在十屋这块土地上的古文化和在遗落在民间的故事。让十屋镇,在古香古色的温润中氤氲升烟,底蕴十足。
我们印象中的东北,在古代是一个洪荒之地,很少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可是,小小的十屋镇,会改变你对东北的认知。东北不是野蛮的代名词,她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符号。
单凭十屋镇,至今就已经发现了两大古遗址(可百度查询)和多处有案可查的宗教文化等。还有一些虽没有记录在案,但仍然存在或存在人的记忆里,每件事都值得回味。

作者与友人在十屋镇东辽河岸合影
(一)二里界遗址
任时光流淌,它默默的阡陌里沉睡,多少惊鸿飞起,多少东升西落,当它睁开眼的时候,也不知道错过了多少日月轮回。它与这块土地对话,让人们感知来自远古的歌声。
二里界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物并存的遗址。地表遗物有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泥质陶质地略显疏松,系由花岗岩风化土烧制而成,胎内均匀的分布着大量细砂。陶色有红陶和褐陶两种,颜色不纯有杂斑,手制,器耳系器物做好后堆附于器表之上。地表调查,还发现有年代为辽金时期陶器和瓷器。
有关二里界遗址信息如下: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年5月31日
地址:公主岭市十屋镇二里界村
年代:新石器、青铜
类别:古遗址
管理单位:公主岭市文管所
是否开放:否

本文作者在二里界遗址
二里界村,座落在东辽河北岸,这里的人们勤劳且充满智慧。曾经的河沙,远销整个吉林省。手工干豆腐远近闻名,甚至一度到京城开作坊。二里界遗址的发现,对人类的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坐标,可是在走访中,当地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不知道这是文化的缺失,还是传承的断链,一想起这些,心就隐隐作痛。
向北走出二里界村,大约1.5公里,是长郑公路,沿着长郑公路向西,2公里左右进入十屋镇,再向西1公里,是十屋镇农电所。农电所的西边有一条土路,向南200多米左右可见围挡,围挡内就是十屋古城遗址。
(二)十屋古城遗址
心中有梦,辽金是怎样的笑貌音容,我们无数次激情澎湃的朗读过岳武穆的《满江红》,却不想,我们的土地,就是他梦里都想征服地方。沧海桑田,民族大团结,大融合,早已忘记了古时事,兄弟之间的战争。每一寸遗址,都是弥足珍贵,十屋遗址,经雨经风,在无意间走进了20世纪的时空。在十屋镇的东面的一隅,向我这片土地挥手致意。
十屋古城是辽金时代古城,古城近长方形,城内四角筑有角楼。城垣四周各筑有马面一个,城内东北角的土台上散布着数量较多的青砖、布纹瓦残片,为当时城内的建筑址。地表遗物主要有细泥灰陶片、瓷片、黑釉缸胎器残片、细泥红褐陶片等。
有关十屋古城遗址信息如下: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年5月31日
地址:公主岭市十屋镇十屋村(农电所南)
年代:辽金
类别:古城址
管理单位:公主岭市文管所
是否开放:否

作者与朋友在十屋古城遗址合影
十屋村与十屋镇重名,这也算一个地方特色。十屋村,原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前十屋村。当时的年代,为了便于管理,把十屋村,一分为二,分为:前十屋村、后十屋村。后十屋村,简称十屋村。有幸我在前十屋和后十屋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十多年。我在这块土地长大,在这块土地上思考,在这块土地求索…… 这块土地给了我深深的乡情,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放不下家乡的情怀。
走出十屋遗址,回到十屋镇最繁华的地带,有一条向北的乡村混凝土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向北,穿过丁家窝铺村,经过大约7公里路程,来到利民村梁家屯,在这里,拐个九十度弯儿,沿村路向西穿过王冷屯,再经过约2公里路程,来到了娘娘庙自然屯。
曾听老一辈人说过,娘娘庙曾经万头攒动,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来此,并定居在这里,行成一个自然屯,也是因为这座娘娘庙而得名–娘娘庙屯。
(三)十屋镇利民村的娘娘庙
娘娘的香火,袅袅在一片土地上,飘香时空。我似乎从老一辈故事里,看到泰山娘娘端坐在宝座上,散一片甘露,使科尔沁大草原的万物枝繁叶茂,让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十屋镇利民村,最初叫娘娘庙大队,根据《公主岭市地名志》记载,娘娘庙屯,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屯,距今已有150的历史。
提起这座娘娘庙,令人扼腕痛惜。这座庙,它的名字叫清和宫,修建的年代没有资料记载。但根据娘娘庙自然屯的得名来看,它早于同治十三年,应是咸丰年代所建,可惜毁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这个结论,在《怀德县志》有案可查。

这座娘娘庙(清和宫)占地十垧,大殿进身两层,前一间,后三间,奉供的是泰山娘娘、关公、龙王等,属龙门派一脉。
泰山娘娘,又称碧霞元君。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值得注意的是,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被姜子牙封为“主痘碧霞元君”之神。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所专有。

网络图上
(四)秦姜家屯后面的泉眼
从娘娘庙自然屯出发,向南寻梦,不远,我来到了十屋镇跃进村。来到这里的目的,是寻找被荒草淹没的一股清泉,它流经了大清朝的历史,流过了多少沧海桑田的风雨,但依然美丽年轻,不改它那清纯的面容。
秦姜家自然屯,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因屯中有秦、姜两大户而得名。后因瘟疫,姜家感染人数较多,从此秦家人口数量占据主体,后来的其他姓氏都是投亲而来。
在秦姜家屯的后面,有一个泉眼,清澈的泉水一直涔涔的流淌,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止它的脚步。富水长流,也许这就是秦姜家屯能繁荣兴盛的原因吧。为此,我向一些当地老人探寻过,集中他们的说法,大致如下:这个泉眼,应该与10公里外的哈拉巴山东侧的泡子相连,可能经流的路线是桑树台镇互助村后面,桑树台镇姚家屯前面,桑树台镇魏家屯后面,再向西流经桑树台镇徐家屯、桑树台镇耿家屯后,流出公主岭地界,进入哈拉巴山东北脚的大泡子。前些年雨水充足时,大泡子里面的鱼顶水上来,似乎都在争先恐后的希望早点重生。桑树台镇互助村、二丘村的人们都在这条沟里抓鱼,欢乐的喜悦,感染了蓝天白云,感染了这条小沟。这条小沟,被当地人叫做小河子,官方叫秦姜河。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说哈拉巴山脚下的泡子,有几次大旱年间,无水,露出泡底,长出了一茬苘麻,长出过一茬白菜,到现在还广为流传。且带有点神秘的色彩,种子是哪里来的?莫非是上天所赐?现在看来,也就是这个泉眼,流经的时候带去了沿途的种子。千年草籽,万年鱼籽,足见种子的生命力之强大。
我也查阅了很多官方资料,虽然,没有查到有关的佐证,但它确实一直在岁月里流淌,就像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不值得青史专门为它立碑著传。但他们确实在人间烟火里快乐着,把这里的故事口口相传。有时,往往就是这种“口口相传”,才是鲜活的历史,不搽胭抹粉,朴实无华。

网络图片
(五)消失的韩家店
走出秦姜家屯,向南面出发,心在曾经科尔沁大草原上游走。一路似乎听到,阵阵的战马嘶鸣,蹄音灵空,凭填十万八千梦,梦里有先辈义结金兰故事,和小辽河两岸的明月春风。
兜兜转转,约六公里,来到十屋镇马场,马场最初的名字叫军马场,是养军马的地方。来到军马场的目的,是寻觅一个消失在岁月长河里的自然屯–韩家店。
韩家店,在当时远近有名,良田百倾,所有在韩家店生活的人们,都统一一个柴草垛,保证全村子的烧柴。高大门楼下,常有逃荒人员,韩家祖训规定一律请吃给穿,给拿一吊钱。韩家店大当家的,人称:韩大爷,与十屋镇罗子和罗二爷齐名。还有前十屋五队,有个刘三老爷,哈拉巴山脚下有个边四爷(听老一辈人传说),在当时都是黑白道响响当当的人物。
后来,韩家因为一场官司,家道败落,各个分支远走他乡(也含有避难的味道,以后在论述)。就这样,曾经门庭若市的韩家店,彻底的尘封在科尔沁大草原上。
夯土墙
我之所以来寻觅它的踪迹,因为听我父亲说,我祖父与韩九爷磕过头拜过把兄弟。多年后,我与韩六爷的孙女结成了夫妻。也许为了圆童年父亲的故事,也许为了告慰岳父的精彩,我来这里感受,微微的南风,回味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厚重。
走出马场,来到十屋镇后面的小辽河渡口,这个渡口是十屋镇的老一辈已故老党员、老书记而修建的,方便了多少南来北往的行人。据说有群众出自感恩之心,想在这个渡口,为这位老书记立块丰碑,来纪念他的美德。

龙头柳
(六)尧公庙
过了渡口,又回到十屋镇,这里是我读过书、教过学的地方。曾经的十屋一中,誉满天下,人才辈出。吉大、东北师大、北体、浙大,都有十屋学子的身影,如今他们遍布全国各个领域。

我在十屋市场里留恋,与这里的老一辈交谈,为了寻找尧公庙的确切地址。据说,尧公庙遗址,在十屋老供销社院内。可是具体关于尧公庙的前生后世,都不太了解详情,又苦于无资料记载。虽然不识它的真面目,但它确确实实的存在过。可惜我只能从老一辈口中和神话故事里,领略它的风采。传说,它是为了镇住一条游走的土龙而建,大有“尧公在此,诸龙退后”的味道。虽然这座庙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生根在十屋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永不泯灭。

我在这块养育过我的土地上深思,为什么没有典籍记录它的前生后世呢?得出个推断性的结论:尧公庙之所以淹没于历史的长河,应该有两点原因:其一、规模不是很大,只有在十屋镇才有一席之地;其二、不做为东北的主流宗教文化。为了验证我的推想,查阅过十屋宗教文化有关的典籍,按《怀德县志》记载,十屋宗教文化,应该是两宫、两寺、一观,根本就没有庙的记录。推断这座尧公庙,好像类似于土地庙似的,是非主流宗教文化。

作者写的十屋镇歌《乡愁总入骨》
华灯初上,溢彩流光,大美十屋,是我心中的太阳,把我人生照亮。哼唱着自己写的那首《乡愁总入骨》,辽河的碧波在心里荡漾……
十屋的文化底蕴,何止这些,黑白两道的大佬,曾在这块土地上风云汇聚,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有的劫过皇杠,有的参加了革命战争。精彩的后续,等待我们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