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望进
(2024.4.3上午于省图书馆)
龙是什么?其形象人们一直都说不明道不清。都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等解说为准。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水地篇》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又说龙“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易经·乾卦》曰:“龙,云引雨施,品物流形。”
晋傅玄《龙铭》曰:“丽哉神龙,诞应阳精。潜景九渊,飞曜天庭。屈伸从时,变化无形。”
闻一多先生说,龙是虚拟的生物。
我认为,上述由古到今的论述可以说都是龙的自然形态,要上升到龙文化,还需要再加四个内容:①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②古帝王都以龙作为皇权神威的象征。③世人称中国为东方巨龙。④炎黄子孙,皆龙的传人。
第一点说明中华各民族对龙崇拜,第二点说明龙是“真龙天才”的标识,第三点说明中国的伟大和强盛,第四点说明中华儿女责任的重大。有一首歌是这样的内容,“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我觉得加上这几点才能算龙文化,简短的表述应是:“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龙有灵性,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潜入江海。中国古帝王都以龙作为皇权神威的象征,世人称中国为东方巨龙。炎黄子孙皆龙的传人。”龙具有威武刚健的雄姿,英勇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上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成语纷纷的涌现出来,今年春节,我的孙女和外孙女给我收集了120多个龙的成语,从龙凤呈祥到龙腾虎跃,都波及到了,多彩动人。
这样表述可否。请指正。
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介绍,以加大对龙的认识,对龙文化的理解。
一、文物中的龙
二、绘画中的龙
三、对联中的龙
四、文字中的龙
一、文物中的龙
文物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文物中的龙见证了龙的发展和变化。
文物中最早的龙是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的玉龙。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至今存在五千多年的历史。
玉,石之美也。中国人自古尚玉,有“君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从古至今,玉被各个时代人们赋予诸多美好的寓意。特别在战国时期,玉被认为美德的象征,王孙贵族佩戴美玉成为风尚,春秋晚期达到高潮。在战国七雄中楚玉为玉中之最,造型柔美的玉器大都是楚玉,表明了楚人爱美之心,反映出独特的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相较新石器时代的玉龙更具体生动,既是一种吉祥的装饰,以生动之势,表达出人们希望生前腾达,死后升天的愿景。
文物中的龙,从玉开始,到唐代发展为铁心、铜质镀金的走龙。大唐文化开放,分乱齐繁,在唐代的器物上,龙纹非常多,且材质好,做工细,造型美。金代则出现了铜龙。历代铸龙、雕龙的材质丰富多彩,除珍贵的玉质、金、铜外。还有红木、楠木、陶器、瓷器、瓦当、和丝帛制品。其作用展现在多个方面,可佩带,可祭祀,可做法器,可雕家具,可做装饰在各种重要物件上。反映了人们爱龙、崇龙,处处有龙。
二、绘画中的龙
龙是什么样的形象。远古只能在传说神话中以蛇、鳄鱼等的形象简单加以描绘。
而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宋代人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闻一多说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的“九似”形体,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信仰的融洽,并最终成为完整的龙图腾。费孝通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在“龙”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这样的基础上,历代的画家便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勾勒出龙的生动形象,从简到繁,从白描到华丽,使龙的形象既威武雄壮,又神秘动人,或驾云吐雾,或凌空行雨,或鸣雷闪电,往往作为壁画,展现在神庙墙壁、舞台两侧,使人观之又爱又怕,顶礼膜拜。
据传说龙有多种,“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龙是四灵之首(龙、凤、龟、麟)。画家根据龙的不同种类,描绘出不同的形象,使之更加完美动人。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对联里的中国龙
在十二生肖中,十一个都是活跃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如牛、马、虎、猴等,唯独龙是人们信仰中、想象中的图腾。但是,当龙年到来时,家家户户门上春联的主题都离不开龙,龙文章做得很大。如:“龙兴华夏;燕舞阳春”“万方春浩荡;四海龙腾飞”“大展鹍鹏羽翼;壮怀龙马精神”“中华振兴群龙舞;大地焕彩万象新”“蛟龙出海迎红日;紫燕临门报早春”。千千万万户大门的春联把龙的威武雄壮、兆瑞纳祥和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的雄姿,描绘的惟妙惟肖。家家户户大门上的龙联,是人们的心境描绘,是美好期盼,是雄心壮志的表达。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除龙年的春联外,还有大量的写龙的对联。去年3月为迎接今龙年,我借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的名义,向全球华人征联,一个多月时间,收到来稿1300多副,经专家评审,100副入围,9副获奖。我用我的字画作为奖品,并邀请了几位大家编撰,其中一副内容是:领四海入四灵居四界献四方祥瑞;遨九天生九子统九州享九五至尊。联作者叫王庆新,是楹联界唯一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人,一天之内编100副联,并用毛笔书写出来,且为嵌名联。他这副联,把传说中的龙勾勒得活灵活现,解析得准确全面。
我稍加解析:
四海,指龙栖息的水国,即以东海为首的南海、北海、西海,泛指天下。
四灵,指世人崇拜的龙、凤、龟、麟。
四界,天、人、冥、魔四界,龙在四界中均有统治地位。
四方,东西南北四方。
九天:泛指高天、长天。具体指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变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昊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
九子:龙生九子各有性格,其形分别用于各种器物。九子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螭吻。
九州:泛指全国各地,即古中国,《禹贡》中九州指冀、兖、青、徐、扬、荆、雍、凉、豫,均是龙的天下。
九五:九是最大质数,称天数,五在质数中居中,为地数。九五至尊指皇上,即世间所尊的真龙天子。
看了这副对联就对龙的作用和力量有了概括认识。
四、文字中的龙
龙字是不断演变的。殷商时的甲骨文已相当成熟,有了较为系统严密的文字。从发现的几十个甲骨文看,龙字都有较强的图画性。大头龙角、嘴巴张咧,身体弯曲,活似动物,到西周早期,虽仍象形,但金文的铸造方式,笔划变得圆润厚重。至春秋晚期,象形减低。小篆出现后,笔划变得规整匀称,方折平直,慢慢呈现出早期隶书的雏形。汉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西汉时隶书渐渐成熟。到东汉隶书正式形成,字形扁方,波磔明显。其后草书、楷书、行书,连续出现,精采纷呈,从象形到抽象,形成了一个符号性的汉字结构。
繁体龙字共17画,横、竖、点、钩,几乎占尽了“永”字八法所有之笔,是一个文化信息含量最大的单体字符之一,它以汉字为载体,以书写来表达,随各体的变化,法度的运用,显现出优美的姿态和高超的艺术性。历代的中国书法家,在字体的流变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把龙字从金文、大篆、小篆、隶、草、行、楷的书写推向了极致。
这里要特别提到,在“龙”字的行草中有一个特别的写法,“龙”字的左半部写成“帝”字。这样的写法是元代杨维桢开先河的。六十五岁六十六岁写草字“龙”,均为左边“帝”字。而后明代祝允明的楷书,倪元璐的行书,吴忠的篆书,都有这样写法。为什么变立月为帝,不得而知。我感到这样写,字形出新,特别显示出“龙”字的帝王之气。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