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西湖之恋
文/甄春延
仲春时节,我与老伴来到了久负盛名的扬州。
没有退休时,因为工作关系,我到过江苏两次,但扬州一次没有去过。
小时候因为父母亲被“打倒”,我没有上过学,父亲就利用喂猪打青草的时间,在云南大山里面去赶集的时间,教我背诗颂词,。
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接触到“唐诗宋词”。从“床前明月光”到“春江花月夜”,从“大漠孤烟直”到“不识庐山真面目”,从“红酥手,黄藤酒”到“壮士功名尘与土”,我喜欢上了中国的古诗词。
我至今仍然佩服父亲脱口就来的诗词底蕴,我更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当年我也背过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时候对扬州还只是一个浅显的感性认识。
前几年也听过“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歌曲,那优美动听的歌曲,富含江南神韵的曲调,让我无数次神游在烟花三月的梦里江南。多少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思绪随白云飘逸南下,想象中的小桥流水、青石幽径、烟波浩渺处的水乡人家,黛顶白墙的瓦房,还有小巷中手撑着油纸伞款款而行的袅娜身影……好一个“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前些年央视春晚上的几个舞蹈“踮步桥”、“只此青绿”和“忆江南”,灵动的舞蹈,美丽的倩影都让人心动神往。溪水潺潺,江南女子打着油伞,在碇步桥上、在沿街雨巷上款款走来,让人仿佛置身在烟雨江南,回味悠长。
龙年的仲春时节,我终于达成心愿了,来到了朝思暮想的扬州。
短短的两天,虽没有遍游扬州古城,没有看到烟花三月的怡人春景,却细细了解了象征扬州城的瘦西湖。
与杭州西湖相比,瘦西湖虽少了壮阔旷远的恢宏之势,却多了几许灵秀,少了喧嚣,浮躁,多了几许幽雅与宁静。
即便是石桥,白塔,画舫,亭台,长廊等这些人工建筑物,也与光阴一同沉淀在厚重的史书中,与物与景融成一体,没有做作,自然美中蕴藏着丰厚的内涵气息。
联想到古诗词中的扬州,身在其中你分不清这是现代还是过往?
徜徉在迂回幽深的小径,一弯弯湖水,满目中的杨柳草木,繁花朵朵,湖中的黑天鹅、野鸭与游人互动嬉戏,你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处处无不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和着鸟儿的轻声细语,耳际回荡着林间播放的轻音乐,此情此景你也仿佛是画中人,穿行在绿荫花草间。
湖水想必是被绿树所染,亦是那般的绿,微风拂过,碧波荡漾,波光闪闪,游船画舫漫游其中,小巧灵秀的画舫与满眼的葱绿形成鲜明对比,于静中跃出一点律动。
古诗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置身于此,你也感受到白居易为世人描绘了那一幅幅绚丽的图画。
而杜牧的“江南春”则让人对江南的美景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着远处的白塔和大明寺,前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和那些亭台楼阁,在春风中若隐若现,更为瘦西湖增添迷离之美。
傍晚的瘦西湖,夕阳映照下的二十四桥和五亭桥让人怦然心动。
其实,二十四桥从无定义,有人说就是一座桥,主要是古人写诗带火的。一只落单的黑天鹅独自在湖边游弋,夫人拿出点水果和点心投喂它。我突然挺可怜这只黑天鹅,因为天鹅多是成双成对的,如果丧偶,另一只会孤老终身的。
我曾经在另一篇散文中提到一个故事,北京的一个公园里面,一只黑天鹅终日守在一艘天鹅形状的小船旁,仿佛小船就是它的伴侣一样。
我写道,如果黑天鹅知道它终日陪伴的“天鹅”,只是一艘没有生命的小船,它又会怎样想?
瘦西湖,是多情的,她就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回味。从晨曦微露到暮色西垂,忽而云绕堤柳,忽而阳光普照,用毫不掩饰的个性给游人袒露着情怀。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更多想到的却是瘦西湖那厚重的历史!是由一个个、一群群风流倜傥之人演绎过来的,一个特别的瘦西湖独有的历史!漫步于湖畔长堤,留恋于亭台楼阁,
游弋于湖光潋滟间,更多人是在观赏那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楹联题幅,倾听隐匿于它们后面的轶事趣闻,或许关联于诗情画意之外的世事与人非,从中领略瘦西湖人文之厚!
所以,走马观花的游瘦西湖太显肤浅,而应该去细细品读瘦西湖那厚重的历史。
如果,你能细细的听一下,或者读一点瘦西湖的书,把涉足过这方美景的从古至今的名人的名字联缀起来,你会发现有皇帝,有大臣,有武官,有商人,
有文人,有画家,有僧人,有道者,有才子,有佳人,还有旅行家,当然也有当初的街柳巷女……他们在瘦西湖的剪影,或者都是稍纵即逝的,但世去人已非,人非事未逝!
沐浴着银色的月光,观赏着绿影婆娑的杨柳和怒放枝头的玉兰花,听着远处“二十四桥”处传来的美妙乐声,看着湖中的彩色的音乐喷泉,我们也画上了漫游瘦西湖的句号。
再见了,瘦西湖!
作者:甄春延 写于2024年4月3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5岁
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本人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