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文学的真实性
作者/刘小军
文学的真实性包括两方面:一是生活真实,一是艺术真实。所谓生活真实,就是指作品的书写符合生活经验、符合生活逻辑。所谓艺术真实,就是指作品的书写符合事物本质、符合艺术逻辑。(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文学概论》上有明确的定义。我现在手头没有这本书,要是有,我把其定义引在这里会更好;但我这种简捷描述也符合其定义。)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中。保证作品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应该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原则。过去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都是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之作,不存在有违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然而,现在的作品,有很多存在这个问题。并且不仅是一般写手、普通作家的作品,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向全球读者推荐的就是他这部《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在艺术真实方面就存在问题、禁不起推敲。比如——小说形式主人公蓝脸,其在1950年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中国农村并不“典型”,但莫言显然是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处理的。比如——小说末尾部分,蓝脸,蓝开放,西门金龙,洪泰岳,春苗,庞抗美,庞凤凰等一系列人的死亡,没有故事逻辑关系。比如——蓝脸死时的那部分描写,显然是西方化的叙事;不但艺术真实存疑,生活真实也存疑。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莫言在对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末、中国社会这极不寻常的五十年不同历史时期时代本质的把握上,我认为有些时段存在偏差——我相信国内很多读者能看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艺术真实问题,如果前几个问题可以“忽略”的话,那么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略”,因这一条直接关乎这部小说的艺术品质,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价值所在。——由于存在瑕疵,所以尽管这部小说在诸如文学形象塑造、宏大叙事、感情宣泄、语言表达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功,但其最终未达到成熟完美境地,没能成为一部名著。)
作品存在生活真实问题在小说中是比较容易察觉到的,因这只需要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行了,但艺术真实,有时却不容易察觉到。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二是作者意识到了,但为了作品取得某种效果而不得不违背艺术真实(比如上面提到的莫言的《生死疲劳》就是这样,莫言为了在小说结尾取得震撼的悲剧效果,最后不得不让蓝脸等一些列人无故事逻辑的死亡。)我想,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有时就“艺术”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上。
我前面讲过: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中。在各类散文中,造假景,抒假情,虚假描述,逻辑缺陷,结构不合理,论证与论点不符的“偷换概念”,违背推理原则,大篇幅抒情,行文有失严谨,用词不当,文不对题,语法错误,文风浮夸,以上这些都可以归入违背艺术真实之列。
小说、散文中存在的艺术真实问题,有时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察觉——“朦胧诗”之后直到现在的现代诗中所存在的艺术真实问题,就很难察觉了。或者换句话说:现在的现代诗存在的艺术真实问题,就严重多了。现在的现代诗,多遭人诟病。这些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人能看懂字面意思的诗,一类是一般人看不懂字面意思的诗。前者还好说——能看懂字面意思就有可能看出诗中所存在的艺术真实问题。而后者,人们直言“看不懂”——不知诗作者在写什么?在表达什么?关于此类诗,一个著名诗评家、同时也是一高校文学专业的教授说他读现在现代诗基本“靠蒙”。既然权威专业人士读现在现代诗都“靠蒙”,那一般读者就有充足理由“看不懂”了。既然连看都看不懂,那诗中所存在的艺术真实问题,人们就更看不出来了。然而有学者从诗歌发生机制及现代社会相比于过去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空前改变出发,对现在现代诗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试图从根本上对现在现代诗的艺术真实进行否定。当然,对现在现代诗全盘否定显然不对——我能找到的哲学上的根据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从现象来看,中国现在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介平台,每年出产几百万首现代诗,而每年这几百万首现代诗,人们能认可几首呢?
对于现在戏剧中存在的艺术真实性问题,我这里就不说了,因现在我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艺术形式。而如果把电影和电视剧也包括在戏剧——我们当然会考虑到文学剧本和影视剧所存在的差异——之内,我到可以一言以蔽之:现在的影视剧,如果用艺术真实来考察,大部分都漏洞百出。
一般而言,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生活真实是必要的基础性的东西。然而有几类作品,其生活真实允许“不真实”,比如李白“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捧土尚可塞”,这不是有违生活真实,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还比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计》和莫言《生死疲劳》及余华《第七天》等——人变成了甲虫,人死后投胎变成了牛马驴狗猪,死人在阴间阳间出入。这也不是有违生活真实,而是用“荒诞”手法以达到一种作者想要的艺术真实的效果。(科幻小说也可以归入此类。)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只是对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即便这两点都做到了,作品也不一定就会是好作品。但如果这两点或其中一点做不到,那就会影响作品的艺术质量。
杜甫有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里的“文章”,现在可统指所有文体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得失”,我认为首先就应该是指艺术真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