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花开别样红(长篇报告文学)
——伊金霍洛旗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文‖葛连光
题记:石榴花开别样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大事。伊金霍洛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各级党委指示精神,向各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以“互学互促”为抓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域建设工作由“建设型”向“示范型”转变,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品牌,形成示范建设伊金霍洛样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心底,齐心协力为建设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一.纳林陶亥镇
2024年3月25日晨8时30分,伊金霍洛旗各镇的统战委员、干事、伊旗民族事务管理局分管领导、工作人员、伊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有关人员,一行四十多人,在伊旗党政大楼门前结合,在统战部领导的带领下,坐着一辆公交大巴车,准时阿镇出发。迎着东方金灿灿的阳光,吸着新鲜的空气,天气舒服凉爽。我们行驶在从伊旗阿勒腾席热镇到纳林陶亥镇矿区旅游专线、包府线上,我的心随景而动,公路两边绿树盎然,好像在擘画中前行。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进入纳林陶亥镇花园式的矿区,我作为伊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的一员,又一次和伊旗统战部门干部下乡到各镇,开展为期三天的全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教学互学互促活动,实地考察、交流研讨学习。
伊金霍洛旗的大地,春天的山野还看不到桃红柳绿的景色,只是河里的冰已融化,微风轻拂,河水泛着亮清清的波纹,这种停滞的状态显得万物静谧如谜。天蓝蓝的纯净的像块缎子,阳光无比灿烂,吻到身上柔柔的。我再一次登上束会敖包梁(纳林陶亥镇纳林塔村,束会川西岸),望着蜿蜒盘旋,沟壑纵横伸延的这段2200年前的长城,如同一条长龙,在苍茫的漠野中活龙活现。这就是纳林塔战国秦长城,在鄂尔多斯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最为高大、最具观赏性的战国秦长城段落。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精神的象征,也是千百万年来中华各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纳林塔战国秦长城是公元前272年以后开始修筑的,在伊金霍洛旗境内有41公里。1987年,长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早在2001年,纳林塔战国秦长城已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中国古代最早的长城,秦昭襄王所筑,寻找后世,永向前进。反映秦国军事远谋深虑,折射农业文明,牧业文明,民族团结一心。战国秦长城,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农牧业交错发展,北方地区,互相交流促进繁荣。
伊金霍洛旗努力实现将各民族群众的“团结、发展”融入到“中国梦”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走进满来村,风景优美,生态和谐,一派草木繁盛,山峦苍翠,生机盎然,“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们踱步在乡间小路,农庄、田园、诗歌和民族团结发展的梦想在这里悄悄开花,结出硕果,“绿色矿山”,小村庄焕发出“新活力”。满来村借助红色领航“百企帮百村”契机,壮大集体经济,跨入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的行列,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美满,在希望的田野上全面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沿着满来村矿道而行,综合服务区、煤炭信息服务、超市、餐饮、停车场等应有尽有,也让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观赏美丽绿色的矿山风光。发展蓝图绘就,向着美好的愿景前行。
滚动在舌尖上的新庙炒米,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2009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新庙境内土肥而水美,糜子品质好,加工而成的炒米格外可口。新庙建于1652年,当时叫作“苏布日格庙”,到了1752年,该庙几经增修,曾有喇嘛500多人。据说,这些喇嘛来自游牧地区,他们将炒制炒米的技术教给了当地汉族居民。炒米,凝聚着蒙汉民族人民的深情。从此,新庙的炒米便以独特的风味蜚声遐迩。在今天,新庙炒米不仅是一道凝结民族交融的美食,更是当地农牧民致富的拳头产品,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新庙炒米小型加工厂,村民利用当地特有水土,种植富硒糜米,经过精心加工,制作出的炒米无污染、无公害、不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害的辅料,属纯正的绿色食品。纯手工制作的炒米颗粒均匀、色泽金黄、口感香脆、味道鲜美,具有携带、食用方便等优点。每年都远销区内外各地,成为招待贵宾的珍贵食品。新庙炒米还成为草原上许多酒宴桌上的一道茶食,逢年过节,也是馈赠亲朋贵客的最佳礼品。新庙炒米,既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又解决了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让农牧民在家门口挣薪金,收租金。

二.乌兰木伦镇
乌兰木伦,意为“红色”,是“太阳石”的故乡。乌兰木伦镇驰名海内外,世界有名。这里资源富集,工业体系完备。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煤炭大镇,算得上是乡镇级的“煤都”。然而,这里产煤不见煤,一眼望去是连绵不绝的绿色大地。煤都,沉寂了一冬天的大地,再也按捺不住绿色的向往,山坡上,沟川里,百草返青,杨柳松吐翠。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我们在纳林陶亥镇午餐后,没有休息,承载着快乐的童心梦想驶向了乌兰木伦镇。首先参观了淳点“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项目;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由“黑色”变为“绿色”,昔日“沉陷区”蝶变为“风景区”,打造全国生态修复示范区和全国智能光伏产业示范区。当我们一行站在乌兰木伦镇巴图塔村丘陵沟壑山环水绕最高的峰顶之上,向四周极目远望,逶迤起伏的沟叉梁峁间,除了海洋般的绿色之外,有一种层峦叠嶂的蓝色景观穿插于绿海的波峰浪谷中,如一艘艘大船巡游在绿海之中。这是海洋吗?这里是太阳石的故乡,这里是故乡鄂尔多斯高原的两座煤矿所在地,是神东布尔台格煤矿与寸草塔二矿采煤沉陷区,在波峰浪谷中漂浮的矿井塔筒清晰可见,掩映在绿色丛中,就是看不到产煤的一点迹象。这是一块天善良地,大地某次山崩地裂的地壳运动,把黑色拥于怀中,一个温暖华夏照亮神州的谜底释金吐银。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哪里有煤矿哪里就有污染源,开肠豁肚砍瓜切菜地开挖,导致煤尘滚滚,天色暗淡,乌烟瘴气。而我们现代大型国有神东煤炭集团,逆势而行,把往日惯常的“先开釆后治理”摇身一变为“地下开采地上治理”同步进行,效果明显,地下挖煤地上生绿,让曾经的荒漠秃岭,更加异彩纷呈,妩媚多姿。让原来的荒山荒地治理为“绿水青山”,成为地企双赢的“金山银山”。绿进沙退,山河巨变,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太神奇了,给点儿阳光就“来电”,项目于2022年并网发电,年均发电约9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3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4.1万吨。更神奇的是,在光伏板的“庇护”下,阴凉处种植紫花苜蓿、蛋白桑等优质牧草,不仅绿了山头,也为后期发展养殖打下了基础。矿山生态修复了,绿色能源源源不断输出,农牧民由城返乡,造“绿”热情高涨,民族团结和谐,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热潮无限涌动。在占地面积4.2万亩的釆煤沉陷区,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建起了50万千瓦“生态修复+光伏”示范项目,可实现年产值2.55亿元,实现税收收入5000万元,为农牧民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更是以生态修复促进植被生长,降低水土流失和风沙运移,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稳定,为推动伊金霍洛旗生态文明建设和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当我们步入小城煤都乌兰木伦镇,这座小城俨然一副现代化城市的面孔,各种选型的高楼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交错纵横,绿化和卫生状况更是惊艳了所有人的目光,绿树成荫,根本看不到煤都有煤的影子,各类公用设施高大上。一个产煤大镇,一个资源型小城,但你置身于其中,却感觉不到一丝工业产业的气息。如果说她与大城市的区别,那最为明显的便是天空瓦蓝瓦蓝的,白云飘飘,河水清洌可鉴,新鲜的空气令人沉醉,身轻如燕地沐浴着大地的温馨,让你惊叹于北方还能有这么美丽的地方,身不由己地融在了诗情画意中。但自己的眼睛没有欺骗你,这便是我的故乡大美伊金霍洛。
走进乌兰木伦村考察,“西部第一村”。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改革开放前,这里荒沙一片,人们的目标是“吃饱穿暖”。而今,随着煤炭业的勃兴,小村摇身一变,从零资产蜕变富甲一方并誓要摘取“中国西部第一村”的致富典型。现在别墅林立,公园小景点缀其间,小学、幼儿园、医院、警务室、酒店、公园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从功能和景观看,乌兰木伦村俨然一座小型城镇。老村委书记王朝先生,他已年近七旬,爱人是个蒙古族妇女,俨然是一个和谐的民族家庭,在王朝书记的带领下,村里有4家村办企业,村集体年收入超过亿元,每年有3000万元财力用于民生领域,以构建和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7个民生体系。村民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感。乌兰木伦村集体经济从0增长到5亿元,村里办起了第一座煤矿,第一座费煤杂砖厂,第一所小学,第一间医院,第一条铁路,第一个污水处理厂,村民住上第一套别墅,乌兰木伦村产生了许多个“第一”。登高望远,乌兰木伦河畔,乌兰木伦新村,村民别墅错落有致,山体公园绿色葱茏,乌兰木伦村建设新农村,让各族群众真正过上了美满幸福的好日子。乌兰木伦村美名远扬,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哈沙部落,置身于乌兰木伦镇哈沙图村,也是乌兰木伦镇全力打造的一个民族团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是一个人文气息和景观体验的乡村旅游特色与文创艺术主题村。借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努力“突出”自我,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妙龄少女,独树一帜。行走在哈沙部落中,优美的景观,独特的民族民风民俗,干净整洁的栈道,错落有致的树木,清澈见底的河水,每一处每一景无不彰显着乡村民族旅游的新风貌。一户户别致典雅的农舍尽显眼前,屋顶上镶嵌整齐漂亮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门墙面上贴着素雅的仿古青砖,与墨绿色的屋顶和谐相映,诉说着农牧人的敦厚和殷实,这样一幅绿树掩映乡村水墨画,如今已经成为哈沙部落的新图景。不仅如此,采摘园,客栈,一个个极具特色的乡村民族的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哈沙部落瞄准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通过和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突出发展以农家乐、牧家乐餐饮,农牧家客栈季节性租住为主的休闲旅游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休闲乐园,配套凉厅,烧烤灶台等设施,铺设了游园小路。哈沙部落,留住乡亲,留住乡愁。哈沙部落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哈沙图村发展经济,民族团结和谐,促进农牧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为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阵地,树立样板品牌,推动伊金霍洛旗的各项事业向深层次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未完待续
葛连光于阿镇
2024年4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