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文,大公朗诵艺术团团长
浊眼看教育系列(一)
沦为“孝子”的父母
朱玉文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退休后在静怡的生活中,本以为一切都放下了,该安心过起老年生活了。可是做不到,头脑中常常闪现出莫名其妙的焦虑,因为我更多的,从学校外面的视角,看到了当前教育的缺失,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于教育的因素,想用事实做面镜子,反射教育的迷茫与无奈,也有太多的感动。我不是著名的专家,我的文字也不是真理。闲书几字,只是谈谈自己对所见所闻的一点感受。如果能对迷茫的朋友,起到一点的提示和启发,我就会感到快乐无比。
(故事一)
一位四川的母亲,给在北京结婚的女儿连夜做了30斤的香肠当嫁妆。原因是女儿爱吃,而自己又没有多余的能力。
(故事二)
一对夫妻背着两袋的钱去给儿子买房付首付,有一袋8万块钱的零钱,都是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因为女儿爱吃--做了30斤的香肠,从四川不远千里背到了北京。这位母亲是可敬的,但她这个举动的最初目的,不过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舐犊之爱。正是因为这种本能,无数的父母将自己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了理所当然,为人子女同样心安理得地坦然接受父母的牺牲。
8万块的零钱,令人震撼的不是数目,而是零钱的背后所凝聚的不仅仅是父母多年来的心血,还有活在这个时代父母们共同的悲哀。这对背着两袋钱去付首付的父母不过是千万中国父母的缩影,不同的是,他们背的是零钱而已,这背后所折射出的艰辛却是相同的。
我们不停地颂扬这种中国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把吃苦耐劳视为了美德,视为对子女的一种牺牲与奉献。 我们已经习惯了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的勤劳,赞美他们的坚韧,赞美他们的任劳任怨。赞美的直接结果就是鼓励,而鼓励的结果是催生更多视吃苦耐劳为美德的人民,视牺牲为光荣的母亲。
如此这般,所有的牺牲一旦被冠上了伟大的光环,所有的苦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而至于那些受用这种苦难的人而言,应对牺牲,只要用“感动”二字便足够了。可以被利用的爱,一直是来自顺民和母亲,而一个安于利用顺民和母亲的民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30斤的香肠,感动了无数人,不说这是一个感动泛滥的结果,若30斤变成3斤的话,那么还会有今日这则新闻吗?每天都有无数的父母在为儿女辛苦积攒首付,若今天的这对父母不是背着零钱去买房,你还会被震撼吗?中国式的父母确实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
朋友们,过去“孝子”是孝顺父母之子,而今的“孝子”是孝顺子女之父母。请别让中国父母都沦为“孝子”,为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反思,思变。


编辑: 李 牧
校稿: 朱玉文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出品: 李 牧 朱玉文
